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嵌入教育教学研究*

2023-11-25

图书馆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素养大学生

黄 宇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辽宁 营口 115000)

1 引言

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与使用者。“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对自己所关心的事务发表言论,但由于大学生综合素养、认知力等方面的不足,难免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分辨不清。同时,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导致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的套路贷、网购诈骗、电信诈骗等网络诈骗案件频发。此外,部分大学生的信息网络知识与技能有限,偏重于学习、娱乐等基本操作,信息化能力的专业性、综合性较低[1]。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校应当重视的问题。笔者就此探讨信息素养嵌入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希望能为提升大学生信息化素养水平、完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提供些许有益的借鉴。

2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概念与特征

2.1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概念

大学生信息素养即大学生在信息生态中理解与认知庞大复杂信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加工与处理信息,以科学、安全、正确、有效的手段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利用的综合能力[2]。大学生信息素养依赖于信息化学习以及思想道德培养,使其形成积极正确的信息社会责任感,在获取、理解、应用信息的过程中与新信息进行有机融合,并能客观评价信息的内容,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处理。

2.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特征

2.2.1 通过信息能力反映信息的知识与价值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应当从信息理解、信息构建两个途径来增进大学生的信息认知,提升创新信息思维和学习信息知识技能的主动性,将其培养为终身的信息学习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信息能力反映信息的知识与价值,主要包括:检索与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信息渠道与人交际的能力,观察与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自身出发创新与加工、扩展信息的能力,记录与保存信息的能力等[3]。

2.2.2 是一种“关键能力”而非“全面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只有不断将新技术融入教育体系,才能实现教育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种“关键能力”,这是信息素养区别于其他“非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可见,在大学生的所有素养中,信息素养并不包括诸如其他专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而是一种由时代发展所决定的“关键能力”。

2.2.3 既包括“个体需求”也包括“社会需求”

“互联网+”背景决定了大学生在获取与利用信息的同时,必须接受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由性与互动性。相较于传统的交流沟通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交流更具实时性与动态性。一方面,大学生在信息体系中获取所需信息;另一方面,又创造与加工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这是大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传播与共享的过程。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引导与促进大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开展自我学习,也要培养他们根据社会需求创造、传播、加工与共享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让信息素养更为全面。

2.2.4 批判性和交互性

融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借助多元化终端在网络上传播,人们在享受各类信息的同时,必须对信息的科学性、真实性进行准确辨别。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具有批判性与交互性。一方面,要重视批判性思维,这是分析、辨别与迁移信息的基础。批判性思维能从冗杂的网络信息中发掘与利用有价值的信息,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信息体系中与教师、同学、他人在网络中形成交互,对信息的传播、共享等发挥自身职能,从而通过过硬的信息素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嵌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各主体对高校信息素养嵌入教育教学的重视不够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个人的性格品质有直接的关系,信息素养的养成受自身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显著。部分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不高,只是将其当作获得信息的基本工具,对自身的信息观念、信息责任、综合性信息能力有所忽视。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大学教育密不可分,需要高校打造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从当前来看,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一般都作为选修课,教学技术手段、软硬件设施、标准规范以及其他资源的配置上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4]。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受到自身与高校环境的影响,也一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信息素养并非一所高校迈向“双一流”的必要条件,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侧重于道德、专业能力等方面,信息素养在其中的位置并不突出。

3.2 信息素养嵌入高校教育教学的专业化不足

3.2.1 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不足

教育体系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信息素养教育要求大学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当前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师缺乏,许多高校也未开展针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教师队伍整体的信息素养难以提升[5],缺乏一支强大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教学队伍,使得信息素养嵌入教育教学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推进较为缓慢。

3.2.2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专业性不足总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仍不完善,相关的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教学模式与效果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不足[6]。部分教师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及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知之甚少,难以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出发打造完善、专业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3.3 信息素养嵌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支持机制不完善

政府在信息体系建设、信息安全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发挥着引导与监管作用。“互联网+”背景下,每时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这些信息的内容良莠不齐,单靠网络媒体与网民的自觉很难营造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因此需要政府层面加以政策引导、日常监管,推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政策的出台与监管的完善并不能实时跟进,存在滞后性,加之高校对于信息素养嵌入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支持性政策较少,难以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指导[7]。

社会力量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社会主体的多元化给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嵌入带来诸多难题。其一,媒体所展现的信息十分有限,甚至是虚假信息,容易对大学生造成误导。其二,家庭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缺失,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时离开家庭,造成家庭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与监督不足。其三,网络信息的辨别存在较大的难度,大学生难以掌握甄别网络信息的正确方式,增加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难度[8]。

4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嵌入教育教学的策略

4.1 提高各主体对高校信息素养嵌入教育教学的重视

4.1.1 大学生自身应当重视信息素养教育

首先,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养成与提升,高校应通过加强德育教育的方式,持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道德,让大学在信息思考与信息活动时既能够自尊自爱,也能够尊重他人,形成自律、自治的信息价值观,并积极投入实践。

其次,在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中,大学生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在信息获取、加工与辨别、处理的过程中,积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融入正面情感,运用全面的知识与技能,保证信息素养合理、有序地发挥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最后,大学生应当以道德法律为底线,实施自我控制,绝不滥用信息权。坚决抵制错误、虚假的言论,崇尚积极、科学与客观的言论,在网络信息空间中合理使用话语权,防止话语失范。

4.1.2 高校应履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职责

信息时代,高校必须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嵌入高校教育体系,通过通识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同时,高校还应通过多元化举措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制度,如制定《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着重让大学生辨别网络不良信息,做好自我防范,实现信息素养的扩展与进步,营造浓厚的信息素养氛围,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同。

4.1.3 社会应构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生态圈

全社会应当积极转变社会教育观念,将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当作一种全社会崇尚、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多角度支持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挥政府、高校、家庭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各自作用,营造全社会信息素养教育的生态圈。

4.2 提升信息素养嵌入高校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4.2.1 推进高校信息素养教师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在信息素养嵌入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包括学校领导、教师、辅导员、科研人员等高校教育工作者是直接而重要的责任主体。应当以提升信息素养为前提,确保自身能够胜任信息素养的教育任务,做到与时俱进,在信息时代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结合多元化的科学教育方法培养高水平的信息素养。

高校应当通过引进人才、开展培训等方式构建专业的信息素养教师队伍。在引进人才方面,不但要注重考察其信息素养,还要着重考察其教育能力,选择引进能够将信息素养与教学方法、教学水平高效融合的人才;在人才培训方面,设计专业化的信息素养教师培训体系,不但要培训信息素养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培训信息素养嵌入教学体系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借助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手段,结合分层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分课堂”等教学手段,开展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确保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4.2.2 完善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将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融入各年级课程,构建包含信息素养的全方位教学环境。一是建立科学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设置与完善课程体系时,应有计划地增加信息素养内容,借助课程、活动、讲座等多元化手段,让大学生更广泛、更高频次地接触信息知识与技能,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二是将课堂教学与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尤其是通过第二课堂、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信息素养,最大限度地将信息素养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联系起来。同时,高校应设置专门的信息安全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国家信息安全意识、防诈骗意识等。

要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以智慧校园的知识管理、校园信息互动与共享、在线教育平台等多元化的手段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支持,为师生学习信息知识、进行信息交流、践行信息素养提供便利。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高校还应当注重相关资源的科学配置,将信息技术与校园管理结合起来,构建安全、高效、流畅的信息网络,避免因信息网络配置不足而影响师生的教学体验。

4.3 形成全社会支持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氛围

一是营造全社会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有效支持。因此,社会应当支持高校将信息素养作为全社会的一种“关键素养”,重视信息素养的社会终身学习。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科学可行的相关政策,设置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内容、流程、标准与参考课程、评价考核方式等,为高校信息素养在教育体系中的嵌入提供全方位指导。各社会主体应当共同推进社会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利用在线社区、社交平台、开放的政府与高校平台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促进个人信息素养知识与技能的建构,将信息素养与文化、道德、知识、能力等有机融合,在整合相关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二是建立全流程的社会信息素养教育闭环。“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于全民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的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如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提出,将“互联网+教育”的网络信息空间划分为个人空间(教师、学生及其他个人用户)、机构空间(政府、学校、班级及其他社会机构)、提供公共应用服务(如在线学习平台的架设与应用、学习App的开发等),不同的社会主体以不同的形式参与网络信息共享,在承担自身责任、发挥自身职能的同时共享网络信息服务,共同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的完善与优化,形成信息教育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

需要强调的是,要鼓励与提倡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而非仅仅依赖社会与学校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变革较快,单靠高校与社会的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难以及时跟进,更需要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更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大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并采取多元化手段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高等教育体系,同时要与社会各主体有效协同,共同构建信息素养教育的动态化闭环,以全社会的力量推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互联网+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