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园林建筑美学的河池乡村民居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3-11-24韦妙

建筑与装饰 2023年20期
关键词:围屋河池民居

韦妙

1.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河池 547000;

2. 玛哈沙拉堪大学 泰国 Kantarawichai 44150

引言

随着城市的国际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河池乡村民居建筑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乡村技艺传承困难、乡村民居建筑长期保存难度大等问题。本研究将河池乡村民居建筑站在传统园林建筑美学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挖掘其文化内涵,宣传河池精神文化,让乡村民居文化精髓进入现代建筑中。作为物质文化的存在,河池乡村民居建筑是为了适应当下环境而生的文化成果;作为人居空间,河池乡村民居建筑是强化少数民族认同感、少数民族凝聚力的制度性的纽带,研究此课题有利于弘扬河池的乡村建筑文化,为相关建筑设计提供使用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1 河池乡村居民建筑文化的园林建筑美学特征

1.1 河池地区乡村居民建筑概况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居民以壮族居多,其建筑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干栏式建筑主要为了应对潮湿而建,建筑式样一般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1]。房屋一般为三层,上层放杂物或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放牲畜家禽。房屋的前后,建有晒台,用于晾晒物品和纳凉;中屋正中间为厅堂,前后左右,分设房间,房间开窗,通风明亮,居住舒适。厅后为火塘,以泥筑成,煮食取暖用。从地面进入中层住人的大门,用方块石条砌成的阶梯。壮族的这种建筑,建在村寨的山腰,层层叠叠,十分壮观。现在的干栏房屋基本格局不变,但内部结构略有变化。

1.2 河池乡村居民建筑特点

1.2.1 向心性——祭祀功能。思想观念是建筑的灵魂,这点河池建筑很好地体现了建筑思想观念。在河池民居建筑中,一般而言,祠堂、祖屋是整个河池民居建筑的核心,意味着地位的至高无上,犹如族长在一族中的地位,其等级序列永远居于首位,成为中轴线上规模最宏大、等级最尊严、装饰最考究的空间[2]。稍次于祠堂,祖屋的是用于婚丧喜庆、宴客行礼以及宗族议事等活动的厅堂,同样也是居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之上。河池民居建筑的祠堂、祖屋大多分为上中下三堂、前低后高、错落有致,上堂为神灵的居所,左右居所离神越远则地位越低,这也是长辈、晚辈居住的排序依据,长幼有序、君臣有别、等级森严、反映出了鲜明的封建宗法礼制观念。

1.2.2 对称性——生活功能。对称是中国乡村园林建筑美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具有十分普遍的应用范围,大至宫廷庙宇,小至民居牌坊,大多都很讲究对称性。河池民居建筑也属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范畴,故对称性同样也是其空间形制布局的重要特征[3]。传统的河池民居建筑,无论何种类型,都严格表现出中轴对称、井然有序的空间布局,布置于中轴线上的空间,如大门、祖堂、天井等。这种对称性在河池围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河池围屋的对称性,既表现为围屋整体空间形制的对称,又表现为内部细节尤其是生活系统建筑空间的对称。在围屋内部,除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地位最尊崇的祠堂、祖屋及厅堂的公共建筑空间之外,面积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就是居住生活系统,包括各个家庭分支所有的卧室、厨房、谷仓等功能空间,归属于各自家庭的生活场所。但是河池围屋里面居住生活系统的空间形制并不是各自为政的无序布局,而是围绕着居于中轴位置的厅堂系统呈大致对称的整序分布[4]。

1.2.3 围合性——防御功能。河池民居建筑在整体上的空间形制表现出外部围合的特征,无论是方楼还是圆楼,都是以厚实坚固的夯土墙在大自然中围合成一个可以容纳一定数量族人的安居乐业的空间环境。这种围合性是我国中古时期民居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汉人内涵气质在建筑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用于敬祖穆宗、团聚族人的场所,来维持族人共居的基本条件。河池民居建筑的围合性是以厚实坚固的夯土墙和统一的出入口来实现的,在占优势的河池文化核心区,河池民居建筑在防御方面的考虑相对少一些,但是对于在边缘闭塞的山区而言,防御方面的要求在整个建筑上则占相当大的比重[5]。故而,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河池民居建筑的围合方式和围合程度也不相同。从产生的成因上来讲,河池民居建筑的围合性是基于同族共居的要求而产生的,而非基于家庭私人的所有权,因此,围合性导致了河池民居建筑中生活系统各家庭分支居住空间的私密性的弱化。

1.3 河池建筑中的园林建筑美学特征

1.3.1 空间及节奏。河池有着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自然山水奇特秀美,民族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着独具特色的桂西北风情。河池居民的建筑风格形状各异,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既亲近于人造的楼台亭阁,又亲近自然,可用连廊和围墙组合成封闭的院落建筑群,创造独门独院的空间效果。连廊的内外的风景诗情画意。

1.3.2 可园化。河池的民居建筑建造时从三个方面统筹考虑,建筑从居住、防卫到游览。建筑利用连延的房屋结构,将几组建筑用檐廊、过厅、走道等相接围合起来,留出中庭用于造园、排水等,扩宽整个建筑的光线和观赏视线。同时明窗的设计,可尽眺周边美景,也用作防卫。

1.3.3 序列。河池民居建筑形式不拘于乡村的形制和模式,空间序列感很强,强调层次。建筑的布局设计以实用出发,中间庭院的园林规划上注重经济实用,布置得宽阔便捷,园景的搭配自然实在,以达到情趣雅俗共赏。居民建筑主要用于起居之用,朝向一般为坐北朝南,为三开间。沿堂设有游廊可连至中心小亭。建筑体现动静分明,将各建筑空间组织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1.3.4 意境。壮族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空间意境主要体现在建筑中,运用对比、特异、连续等手法来组织空间环境。空间设计手法不断变化,结合空间设计美的原则,还表现出“小景别有洞天”,“近可观园,远可眺城”等特点。

水石意境,通过院内院外的共同组景,来扩大居住空间意境美。在院中用水面的方法来丰富院中景色,利用水面将景色借入园中,水面倒映着建筑轮廓,光影迷离、妙趣横生。

花木意境,居民利用盆栽植物等与园中建筑的搭配,选用外形柔和、姿态自然的植物来柔化线条刚硬的建筑。居民建筑中花木种类繁多、奇珍异草皆可移栽。

2 河池乡村民居建筑文化意象传承与现代创新意义

2.1 设计理念有内涵和文化传承有担当

我国传统园林建筑追求内涵和意境的观念在乡村民居建筑中有充分的体现。河池乡村民居建筑从选址、定位、朝向到建造过程中的各个建筑要素,都是非常注重风水的要求,风水观念对整个围屋建筑有着指导作用。找龙脉、观水口等风水要点都是河池乡村民居建筑建筑所追求的自然环境因素,以使围屋和整个自然环境相融合,自然山水景观和人工建筑和谐的交织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的系统的整体。而反观现代建筑,在房产开发的巨大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大量可耕地被侵占,甚至不惜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不顾后果地进行恶性开发,这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河池乡村的围屋大多依山而建,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注重和周围山水的协调布局。注重建筑的建造选址,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风水理论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与现代盲目开发住宅、破坏自然生态的房产现状相比,无疑更具积极意义,现代民居建筑更应学习围屋这种和谐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河池乡村民居所蕴含的多种文化意象,是河池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现代建筑及装修应该更多地去学习借鉴和传承弘扬,但不是生搬硬套。现代建筑在设计上求新求异,好大喜功,往往表现出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有建筑而无文化底蕴。

2.2 空间布局的严谨和使用功能的完善创新

向心性、对称性、围合性是河池乡村民居的二大空间形制特征,在平面布局上表现出严谨有序的风格,而相应的功能通途却十分灵活完备。河池乡村民居建筑一般有居中的厅堂、两侧的横屋、外面的围墙,厅堂一般有两进、三进或四进之分,横屋有两横、四横或六横之分。河池乡村民居建筑以堂、横、围为基本形制,祠宅合一,根据家族自身人口的多寡和经济实力的强弱来确定围屋的规模,虽然河池每单座围屋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围屋本身的大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需要进行扩充的,即可横向的加宽,也可纵向的延伸,具有灵活的可持续性。这种民居建筑空间形制的严谨有序,是很值得当今住房建筑学习借鉴的。另外,河池乡村民居建筑往往能够巧妙地利用水作为围屋建筑的要素,不仅在整体上利用自然的河流水系进行选择布局,而且在建造过程中也使用人为的方式对水进行改造,如开挖围屋前面的月牙池。月牙池在消防、防御、生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与矩形的围屋建筑及围屋后面的风水林结合起来,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围合的整体,增强了建筑的整体性。这种利用水的可塑性来完善建筑整体的构造方法,也是值得现今的建筑学习的。河池乡村民居建筑的向心性,虽然主要是从封建礼制的角度出发,着眼于维护等级秩序,但这种设置也使得整个建筑更具有凝聚力[6]。

2.3 传统河池乡村民居的现代传承保护

在现今,乡村的封建礼制、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等很难再适应人们的需求,传统河池乡村民居建筑也同样不能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要,但是河池乡村民居的许多优点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它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需要我们对河池乡村民居建筑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

首先,加强河池乡村民居村落的规划。以往总是强调城市规划,而相对忽视村镇的规划,而许多传统的聚落都是位于较为偏僻的农村山区,在没被世人熟悉和关注的情况之下,那些传统园林建筑往往会逐渐地衰败下去,夹杂着质量不一、风格杂乱的新式建筑,极大地破坏了原有村落的风貌特征。故而对于河池乡村民居群这样的传统聚落,应当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可以考虑在附近另辟一地,兴建村民的集中居住点,既达到有效保护乡村文化的目的,又方便村民生活。

其次,逐渐减少乡村民居建筑中的入住人口数量,并且在不破坏原有形制的前提下,增设一定的现代化生活设施,使得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生活的人既能够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又承担起保护传统建筑的重任。传统的河池乡村民居建筑只有在这种有人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保存和延续下去。

再次,应将传统的河池乡村民居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对外加大宣传力度。现代居住生活在其中的人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因而需要对他们作一定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当然同样也需要加大对外界的宣传力度,只有引起世人更大的注意,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这些文化瑰宝,才能加大保护和宣传的力量。此外,应当认真倾听当地村民的诉求、集思广益、共谋发展。

3 结束语

现代建筑缺乏文化传承担当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建设和创新而忽略历史文化的根基,以致整体上呈现出空虚浮躁的虚假繁荣。从河池乡村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不管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都不应该脱离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只有建立在富有文化内涵的根基之上,才能成其久远,历久弥新。现代建筑应当提高这种担当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因此,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传统园林建筑美学提取有民族认同感的代表性元素,融合乡村与现代一体的民居文化,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增添光彩。

猜你喜欢

围屋河池民居
黔中访古·榕江客家围屋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A new loach species of Troglonectes (Teleostei:Nemacheilidae) from Guangxi,China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民居智库
围屋的月光
奇趣民居
客家围屋的文化寻绎及其保护策略——以贺州莲塘江氏围屋为例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