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科技七院:以匠心打造中国“航天智造”

2023-11-23杜可石

企业文明 2023年11期
关键词:陈飞王林匠心

文/ 杜可石

从“神舟”飞天到“天问”探火,从“墨子”探寻未知到“北斗”造福人类,再到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航天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些大国重器、超级工程都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精神,印刻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七院)作为我国航天重大装备生产基地、重要航天产品配套协作基地、战术武器和宇航产品研制生产基地,近60 年来一直深耕航天产品制造业。近年来,针对“研产并重、大量研制、批量交付、高密度发射”等科研生产新形势,航天科技七院大力实施“智造强院”工程,引领航天强院建设,贯彻落实航天科技集团《加强新时代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培育出杨尹渝、王林、李兵、唐仁杰、王建等多位国家级技能大师,带动打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 个,省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 个,着力推动制造工艺技术能力提升,大力推进智能生产线建设,全力引导技术青年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以匠心打造中国“航天智造”之路。

杨尹渝和他的大师工作室:守一颗工匠心 圆一生飞天梦

航天科技七院六九二厂是我国航天火工品生产制造的摇篮。作为中国航天火工品制造资深专家的杨尹渝和他所在的大师工作室,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践行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作40 余年来,杨尹渝始终专注于技艺、执着于创新,在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掌握国家多个重点型号关键装配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钳工加工技术,解决了该领域内多项核心技术难题。他装配的火工品遍布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电子各领域,广泛应用于弹、箭、星、船的建设,为航天和国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杨尹渝技能大师工作室

60 条“规矩”追求极致匠心。在产品制造设计上,杨尹渝追求极致的匠心工艺,并创新总结出《精细化操作60条》,从这些细致的“条条框框”里可以窥见:工具摆成90 度便于迅速取用、纱布磨损超过5 毫米才能更换、气密作业头部保持斜视30 毫米距离观察产品以确保安全……严谨规范的流程涉及到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内容,在高标准、严要求下,其所在团队始终保持着装配合格率98%和批报废率为零的水平。

“共好管理”凸显柔性法则。在团队管理上,杨尹渝坚持匠心培育的柔性法则,提出“共好管理法”,分享管理权,通过“目视看板”让管理状态人人皆知。一是鼓励团队,互相激励,营造互助协作的和谐人际关系;二是鼓励创新,允许失败,为青年职工提胆气、增豪气。在杨尹渝看来,人只有在工作中感受到自身价值,才会愿意投身到事业中来。他为每个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位置。

用好“自动化”激发“智造”力量。近年来,航天发射密度不断增加,对航天制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杨尹渝大师工作室设计完成“点火药盒蒙布粘贴装配机器人”,实现了点火药盒蒙布自动化粘贴,将一次性装配合格率由不足60%提升至95%以上,装配效率提升了4 倍。杨尹渝大师工作室后续又设计出导爆索包覆层半自动切割机、爆炸螺栓自动拧紧机、机械装置拉拔力自动化测试机、机械装置磨合机等自动化设备,让一线“智造”迸发出巨大能量。

强化“孵化力”发掘打造工匠队伍。杨尹渝认为,先进的技术只有被更多人掌握,才能发挥出更大作用。他通过办讲座、夜校和名师带徒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强化技能人才的“孵化”速度和力度,让团队的新人进来能“学得快”,让熟手派出能“会得多”,使得工作室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孵化室”。曾经的农民工陈大志、黄祖银双双夺得泸州市钳工比赛第一名,“70 后”徒弟李毅先后获得四川航天贡献奖、中国航天基金奖,“85 后”徒弟王成龙获评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这支愿为、可为、能为国家而战的工匠队伍仍在不断壮大、不断进步。

王林和他的大师工作室:一代航天“刀王”矢志“终身航天”

在2023 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七院七一〇二厂技能工人王林以“我的建议是希望能够持续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一席话讲出了一线航天工人的心声。在航天制造生产一线默默耕耘近40 年,王林先后解决了多项航天产品关键构件精密数控加工关键技术难题,有效保障了多批次多品种国家航天产品的优质交付及试验圆满成功,保障了百余次长征系列产品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在多个批次任务中已累计节约加工费用近亿元,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组网等国家重大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做好“小文章”节约“大资金”。作为航天科技集团“王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王林精通数十个航天型号产品数控加工技术,他操作的大型复杂数控机床,让数控铣刀实现了毫厘之间的精准切削,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刀王”。在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方面,王林和他的工作室走在了前面。凭借精湛的加工技艺和创新精神,王林创新设计了卧式加工中心与正弦台工装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可以快捷、高效加工出产品上的复合面,提高加工效率;王林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参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工作室利用宏程序编制,在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余量分配和刀具路径上“做文章”,摸索出“窗口密封槽高效加工”这一绝技,通过设计专用密封槽铣刀以减小切削力带来的产品变形,有效保证了产品精度及水下密闭性,提高批生产加工效率4 倍,该工艺方法目前已在航天领域口框数控精密铣削中广泛推广使用。

教学“接地气”培养“真能手”。听王林的教学从来不会觉得枯燥,在他的大师工作室,经常能够听到他以“说书”或“画连环画”的形式进行“图文并茂”的授课,甚至还能在讲述某项原理学的环节来上一首“吉他弹唱”。这样浅显易懂且极其“接地气”的教学方法,让王林带出的22 个学徒都成为了“行家里手”,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中国航天贡献奖3 人、全国技术能手1 人、航天技术能手4人、四川省技术能手1 人、四川航天技术能手2 人、航天科技七院数控加工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航天十大杰出青年2 人、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3 人。王林和他的团队被赋予了“勇于创新、人才辈出”的标签,先后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四川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对于王林而言,正是因为自己有着“一辈子干航天”的热忱和情怀,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生机盎然,推动他以身作则去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选择技能成才之路。

▲ 作动器壳体柔性生产单元

陈飞和他的大师工作室:从平凡的“蓝领技工”到卓越的“大厂工匠”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陈飞自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便进入航天科技七院七一一一厂,成为一名奋斗在机床前的铣工。抱着对工作的珍惜、对航天事业的执着,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蓝领技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大厂工匠”。他组织和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克服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先后圆满完成航天载人飞船、空间站工程等众多型号产品的研制及加工任务。

抱定“钻研精神”进行攻坚克难。“80 后”的陈飞曾一度抱怨自己的平庸,然而抱定“练好技术,人生到哪都能发光出彩”的决心后他专注下来苦练技艺,靠“勤”来“补拙”,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学理论、练技能上。短短3 年时间,陈飞从一名高级工破格晋升为技师,再成为高级技师,成为工厂首位“三级跳”技能人才,这种钻研精神也被陈飞运用到他的大师工作室里。通过大力开展技术攻关、难点攻关,工作室提出“零点定位系统、视觉识别系统、RFID 身份验证系统、可视化管理”等先进方法,攻克了“黑灯工厂”难题,实现了作动器壳体、典型结构件等产品夜间无人值守、24 小时全天候不停运行,生产效率整体提高2.5 倍,为工厂实现“1+2+3+N”数字产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探索应用“标准化专用托盘+零点定位系统+偏心进刀+反镗”“半月芯轴定位+多层铣镗”“芯轴定芯+修角铣刀”等创新加工方法,工作室攻克了空间站工程二氧化碳去除子系统和微量有害气体去除子系统中某关键零件的加工难题,确保空间站内的环控生保分系统准确运转;攻克了多型运载火箭伺服机构中关重壳体的加工难题,实现火箭飞行姿态精准控制。陈飞和他的大师工作室先后完成技术攻关、创新创效、小改小革40 余项,为工厂创造经济效益800 余万元;完成作动器壳体柔性生产单元和燃调壳体柔性加工单元的调试、运行、拓展工作,为工厂创造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

身先示范激励青年员工上进。针对一些基层青年员工苦于“没有高学历,在基层群体里资质平平”,甚至怀疑自身是否入错了行的情况,陈飞用自身的成长经历不断引导、激励青年员工积极上进,引导青年员工通过勤学致用、在岗位建功,快速成长成才。为此他组织开展师带徒“1+1”、大师技能课堂、数控技术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分享实战经验,现场指导方法。在他的带领下,“陈飞工作室”已成为工厂智能制造上的一面旗帜,越来越多的青年技能人才正积极主动地为工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航天事业,国之大者。始于匠心,惟匠心以致远。从航天制造到航天“智造”,航天科技七院创新奋进之路任重而道远。随着全院越来越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命名授牌,必将推动更多技能大师实践经验及创新成果在行业内推广和传承,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陈飞王林匠心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温暖的输液瓶子
镜 子
灌篮高手的那年夏天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王林中国画作品
STRONGLY CONVERGENT ITERATIVE METHODS FOR SPLIT EQUALITY VARIATIONAL INCLUSION PROBLEMS IN BANACH SPACES∗
心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