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之辨析

2023-11-22王祎玮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特支安平县台城

王祎玮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诞生在哪里?这一问题在一段时间里并不被外界所知,而今中共台城特别支部(简称“台城特支”)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在学界仍有各类观点的存在。本文旨在对学界中各类关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观点进行综述分析,以期更有力地说明台城特支毋庸置疑是中国共产党组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一、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之争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是哪一个党支部,这一问题在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论。起初,中共党史学界一般皆认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是1925年秋建立的韶山党支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史料的挖掘,关于这一问题也引发了各方的争论。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本文发现以“首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最早的农村党支部”等为题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种是在研究材料掌握不充足不全面的情况下,认知上的局限性。正如早期普遍认为的韶山党支部是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当然,一些学者基于自己掌握的材料,对于这一问题也有自己的认识,如1990年7月在《乡镇论坛》上刊登的《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一文指出,“1924年春,在广东省顺德县建立的中共顺德支部,是中国农村最早的共产党支部。广州市中共组织建立后,由共产党员施卜到顺德县开展革命活动。1923年冬,首批发展龙乃武、罗部、郭竹明三人入党,并在翌年春组织成立了党支部。”①而今对于这一类型的观点,不需多加论证就可以进行分辨。

一种观点认为,1922年春建立的陈策楼党支部是最早的农村党支部。持此觀点的学者认可,1921年陈策楼、八斗湾就成立了党小组,翌年春天随着革命形势大好,于是发展成立了党支部。这一观点在学界有一定的赞成度,汪季石的《论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陈策楼支部的创立》一文指出,“1922年春,根据形势的需要,按照陈潭秋的指示,这两个党小组先后发展成为两个党支部,即陈策楼党支部、八斗湾党支部,由陈学渭、胡亮寅分别担任其支部书记。”②这篇文章逻辑较清晰、脉络完整,从黄冈人踊跃投身于辛亥革命入手,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黄冈的传播、中国农村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共存社的成立等历史事件,论证了1922年春黄冈陈策楼就创立了党的支部的时代背景、历史动因、社会基础。程少明在《中共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八斗湾支部、陈策楼支部的贡献》这一文章中也提到:“1921年11月,在陈策楼和八斗湾先后成立了两个党小组。1922年初在陈潭秋的指导下这两个党小组发展为两个党支部,肖人鹄、胡亮寅分别担任支部书记。”③以上两位学者的文章是这一观点较为典型的代表。支持此观点的学者普遍认可1922年初陈策楼成立的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支部。存在分歧的点在于,当时谁是陈策楼党支部的支部书记?一种认为是肖人鹄,一种认为是陈学渭。

一般公认的观点是,1923年弓仲韬、弓凤洲、弓成山三人组建成立的台城特支,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这一观点史料较为详实,也是学界普遍认可的。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写的《冀中星火——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一文,是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论述台城特支的建立发展情况的相关著作也有很多,如胡业昌、柏川和李建抓的《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高宏然、李建抓的《星火: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台城特支的百年历程》等。

此外,一些文章虽以“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为题,但是在具体的论述中,却加以区域性的限制。如1989年2月15日《湖南党史月刊》刊登的《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一文,虽以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为题,但具体行文侧重于谁是湖南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文章介绍了关于是湖南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1924年9月,湘潭县东一区八叠乡农运积极分子汪先宗、汪兴堂、汪春华、汪洪勋成立的八叠乡党支部;一种则认为是1924年6月,由夏曦、欧阳笛鱼、袁铸仁等发起成立益阳兰滨金家堤党支部。全文并未涉及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问题,这类观点自然不需多加辨析。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值得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是:黄冈陈策楼党支部和安平县台城特支哪个是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

二、“1922年春陈策楼建立党支部”的观点论析

本文认为台城特支是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而黄冈陈策楼在1922年春并未建立党支部,当时仅仅成立了党小组。

对于1922年春陈策楼并未建立党支部的结论,主要是基于以下分析。

首先,虽然一部分学者的观点是1922年春陈策楼成立了党支部,但在一些权威地方党史研究著作中,更为认可1922年春陈策楼成立了党小组这一观点。1994年程仪编写,中共黄冈地委党史办公室、黄冈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合编的《鄂东革命史话》一书中记载:“黄冈县自1922年春天诞生第一个党小组后,党的组织发展很快。”④此书的观点是,1924年6月,陈潭秋在担任武昌地委委员长后,回到黄冈家乡指导建党工作。8月在陈策楼建立了黄冈支部。文中指出了1922年黄冈县才有了第一个党小组,侧面说明了1922年的黄冈并未组建任何党支部。中共黄冈地委组织部等编写的《中国共产党湖北省黄冈地区组织史资料》也支持这一观点,书中记载:“1922年春,陈潭秋寒假回乡秘密发展党员,在黄冈陈策楼和扬鹰岭学校教书的‘共存社’成员萧人鹄、胡亮寅等此时加入了共产党,成立陈策楼党小组。这是黄冈地区最早的党小组。”⑤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漆先庭传》中也明确记载:“一九二二年二月初,即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二年春天,黄冈成立了八斗湾、陈策楼两个党小组。”⑥无论是中共黄冈地委党史办公室、中共黄冈地委组织部还是黄冈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又或是《漆先庭传》编写组都是研究地方党史较为权威的机构,其著作可信度较高。

其次,有关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的资料汇编中并未收录1922年陈策楼成立党支部的信息。《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一卷)的“地方组织机构”章节,记载的最早的农村党支部是台城特支,并没有收录关于1922年春成立陈策楼党支部的任何信息。对早期湖北地区的党组织发展情况,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从1923年夏到1924年初,党组织缓慢发展,除武汉三镇和港、窑、湖工矿区有发展外,黄冈、黄陂、黄梅、沔阳、黄安(今红安)、孝感等县也开始建党活动。”⑦使用“开始”一词也证明了1922年的黄冈并未有党的支部建立。

最后,从陈策楼党支部书记这一视角分析,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陈策楼并未成立党支部。假设陈策楼当时成立了党支部,那当时的支部书记是谁?目前的论文、书籍等资料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说是陈学渭,一种说是肖人鹄。从已有史料来看,其二人任党支部书记的观点都不成立。陈学渭是黄冈人,曾就读于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加入过“互助社”,1922年春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就被派往武昌徐家棚工人子弟学校任教,1924年初才回到黄冈,秘密发展党员。从其入党时间和革命活动时间线上分析,他当时不可能任“陈策楼党支部”的书记。肖人鹄(更多的资料写为萧人鹄),湖北黄冈萧家湾人,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毕业,早年参加恽代英等筹组的利群书社,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后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农运特派员身份派到河南,开展农民运动。当前学界对他的入党时间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肖人鹄的入党时间为1923年8月。如2017年出版的《黄埔军校名将传》中是这样记载的:“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8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⑧按照此类观点,肖人鹄在1923年才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必然是不可能在1922年春任职支部书记一职。一种观点认为其是1921年党的“一大”后就加入的中国共产党。从这个入党时间上看其符合担任支部书记的条件,但是多数记载其入党后,同年底就去武汉参加革命活动了,从时间线上不符合;还有一种说法是其在陈潭秋介绍下192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陈策楼成立了党小组。这一观点指明当时的陈策楼成立的是党小组而非党支部。因此,无论从哪种观点出发,这二人担任陈策楼支部书记的說法都是不成立的。

无论是从官方的史料记载来看,还是从细节的入党时间、人物的活动轨迹分析,1922年春陈策楼成立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陈策楼在1922年春仅仅成立了党小组。

三、结论:台城特支是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是台城特支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其具有统一的官方史料记载,目前可查的资料对于1923年建立台城特支这一事件是毫无争议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一卷)中记载了台城特支的建立情况,“1923年8月,受中共北京区执委和李大钊派遣,共产党员弓仲韬回原籍安平县台城一带创办平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秘密发展台城弓成山等入党,并建立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属北京区执委领导。”⑨在这册资料汇编中,记载的最早的农村党支部是台城特支。《河北省组织史资料》也记载了1923年台城特支的建立情况,记载较为详细的是《中国共产党安平历史》一书,书中介绍:“1923年8月,在李大钊关心指导下,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简称特支)在台城村诞生。弓仲韬任书记,弓凤洲任组织委员,弓成山任宣传委员,支部设在弓仲韬家,直接受中共北京区委领导。”⑩书中直接点明了台城特支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因此,无论是官方资料还是地方党史研究资料对于台城特支的成立情况、历史地位有着统一的认识。此外,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也对于确认台城特支是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多次作过批示。

另一方面,对于台城特支是否是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这一问题具备完整的求证过程。曾任安平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的安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抓对核实台城特支是否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进行了一系列求证。他和当地党史研究人员花费多年时间,通过传真、信函、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农民运动开展较早的北京、湖南、安徽等12个省份了解情况,也到中央组织部、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国家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最终确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是台城特支。

同时,河北省一直致力于对台城特支相关史料的挖掘,近期新发现了1960年7月28日由弓仲韬、弓凤洲、弓乃如、李子寿、张志洪等五人回忆总结的《安平县初期建党情况》这一珍贵资料。文件中写到:“在同年7月,由弓仲韬同志介绍弓凤洲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由弓凤洲同志介绍弓成山同志入党。弓仲韬为组长,弓凤洲为组织,弓成山为宣传,直接受北京区委的领导,当时叫特支,就这样成立了安平县党的组织,在安平县扩展党的工作。”⑪文中“同年”指的是1923年,这一年弓仲韬从北京回到了台城村进行建党活动,弓仲韬、弓凤洲和弓成山组成了台城特支,通过这一段描述也明确了三人之间的具体分工。这一史料的发现意义重大,更加直接正面地肯定了1923年台城特支的建立情况。台城特支的建立标志着安平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安平的革命运动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也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的第一页。

四、先进共产党人对党支部建设的努力与贡献

通过对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中共党史人物在党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历程,其间涌现出了无数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模范、英雄,这些在某一时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活动家们,往往是某个特定时代的旗帜和代表,分析他们的行动和思想,是进行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认识特定历史时代的直接基础。通过对早期农村党支部组建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党支部的成立离不开先进共产党人的努力与奉献。台城特支之所以成为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在李大钊、弓仲韬等共产党人努力下的必然结果。

弓仲韬对台城特支的成立作出了直接性的突出贡献。弓仲韬出生在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的一个富庶家庭,虽生活富裕,却从小拥有帮助穷苦的好心肠,经常救济同村的穷苦人家,怀有救国救民的情怀。在北京的求学工作生涯,让他逐渐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弓仲韬进入北京沙滩一所小学任教,他每周末都到北大图书馆阅读进步书籍,从而与李大钊相识,他对李大钊的文章和修养都十分敬佩,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1923年2月,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弓仲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受李大钊的委派,回家乡发展党组织。为了促进革命理想的宣传和进行实际的革命斗争,让穷苦百姓了解革命道理,他卖掉祖产,在自己家办平民夜校,从中发现可造之才,秘密发展党员。同年7月,他发展台城村的农民弓凤洲和弓成山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成立了台城特支。弓仲韬学习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唤起了当地民众的革命意识,帮助他们树立与封建旧思想作抗争的斗争精神,为台城特支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弓仲韬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离不开李大钊的启迪引领,李大钊对台城特支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指导性贡献。身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较早关注到农民问题,1919年他写的《青年与农村》一文就提出要到农村中去思想,他非常重视在农民中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中共北方区委成立后,李大钊亲自领导农委工作。根据李大钊提出的‘在农村中建党’的思想,中共北京党组织派出党员到农村开展建党活动。”⑫弓仲韬就是受其派遣,回安平发展党组织。北京区委作为台城特支直接领导机关,对台城特支的发展非常关心,身为负责人的李大钊,也经常与弓仲韬保持书信来往,并邀请弓仲韬到北京,亲自给他布置工作,指导台城特支的发展。可以说李大钊对早期党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很多地方支部、小组也都是李大钊以私人关系联系并派出的。

台城特支这一革命火种的诞生,为党组织在河北农村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打开了革命崭新的一页。台城特支成立之后,积极进行党组织的发展,“先后在安平县敬思村、唐贝、安平北关、严疃、黄城、候疃、别村(新民村)、张舍邓村发展党员约三十多名。”⑬1924年8月,在敬思村张麟阁家里,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安平县委委员,标志着安平县委的正式成立。县委成立之后,安平县的党组织不断扩大,迅速着手发动群众,领导群众进行各种斗争。1924年至1928年先后进行了小学教员、雇农的增薪运动,贫雇农的抗捐税、反割头税、春青割穗等运动,通过各种斗争运动,以事实教育群众,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的组织,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河北是革命的土地、是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今年是台城特支建立的100周年,我们更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革命圣火永不熄灭。

[注释]

①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乡镇论坛,1990(07).

②汪季石.论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陈策楼支部的创立[J].黄冈师专学报,1995(02).

③程少明.中共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八斗湾支部、陈策楼支部的贡献[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05).

④程儀编写.中共黄冈地委党史办公室,黄冈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合编.鄂东革命史话[M].1994:53.

⑤中共黄冈地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湖北省黄冈地区组织史资料(1922—1987)[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2.

⑥《漆先庭传》编写组编.漆先庭传[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32.

⑦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一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496.

⑧王永均.黄埔军校名将传[M].辽宁人民出版社,2017:232.

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一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108.

⑩中共安平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安平历史(第1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9.

⑪弓仲韬,弓凤洲,弓乃如,李子寿,张志洪.安平县初期建党情况.1960年7月28日,内部资料.

⑫吴耀明.李大钊与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J].领导之友,2017(14).

⑬弓仲韬,弓凤洲,弓乃如,李子寿,张志洪.安平县初期建党情况,1960年7月28日,内部资料.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特支安平县台城
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巡礼(十二)
营口特支领导铁路工人运动
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的燎原星火
安平县人大常委会 联动监督直击问题破堵点
我省“千人计划”“特支计划”“三秦学者”评审结果揭晓
安平县新档案馆投入使用
司法助力共创和谐——安平县“六五”普法工作综述
安平县人民法院:知行合一践行“两学一做”
关于“台城之炬”的双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