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运营成效与改革建议

2023-11-22梁素梅马琳余子英

浙江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综合体服务企业

文/ 梁素梅 马琳 余子英

从重构组织机构建制、强化跨界科研联盟、完善协同创新体系等维度开展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运行,强化综合体的服务支撑作用

遍布全省各地的304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的重要载体,对推动产业创新、服务企业改革、促进数实融合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但当前创新服务综合体还存在机构单一、合作不强、服务较弱等问题,本文从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运营现状出发,充分肯定当前成效,深入剖析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针对性地提出有关对策建议,以期探索出一条强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新路径。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对经济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017年,浙江正式开启了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建设工作。目前,全省已建设省市县三级综合体304家,其中省级138家,覆盖11个设区市和80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传统块状经济和现代产业集群“两个全覆盖”。

攻关技术难题,推进产业转型。坚持综合体的科技属性,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凝练和攻关作为综合体的核心,把服务企业创新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关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集聚了技术服务机构5494家、引入院校科研组织1184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万多个,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9%,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推动创业孵化,壮大民营经济。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发动机”和“推进器”,多举措推进创业孵化,增强经营主体活力,才能不断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综合体的产学研协同,打破区域科研和人才资源禁锢,导入外部高端创新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孵化更多小微创新主体,助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仅2022年全省就新设民营企业46万户,占新设企业数的93.5%,私营企业达到300多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5%,民营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省税收71.7%。

组织科研活动,促进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发挥科研项目应用成效的最直接反映。综合体积极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组织开展各类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用对接活动,推动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截止到2022年底,全省技术市场交易额就达3084.81亿元,增长49.17%。2022年,杭州市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居全省第一。

赋能传统产业,实现智造转变。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基数大、占比高,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和难点,综合体注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重塑传统制造业格局,重点发展面向尖端领域、产业集群应用的大数据软硬件系统解决方案。2021年,综合体服务企业11.3万家,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107.3万家次,助力中小型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运营面临体制堵点

目前,浙江正处在经济从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也从全面启动、重点突破向整体运营、全面发力迈进。调研发现,部分综合体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组织管理机构模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度不够、国际合作功能缺失等难题。

组织机构模式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对138家省级综合体调查发现,有90%以上综合体管理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化程度较低,部分综合体存在功能不全、服务不周、资产闲置等情况。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综合体管理机构单一、运行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力量参与较少,导致综合体整体效应发挥不足,支撑区域创新的公共服务作用发挥有限。

创新体系不健全,基础条件薄弱。部分综合体仅依赖于本地的科研资源,创新能力和质量均明显不足,对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缺乏前瞻性研究,难以对大多中小微企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提供有效技术支撑。深层原因是有不少综合体基础条件差,专业人才、研发机构等难以进驻,难以形成科研团队力量,不能建立有效的创新体系。

国际合作渠道不畅,开放服务功能缺乏。综合体要具备国际合作职责和能力,这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适应开放经济发展和制度型开放的客观需要。但对全省138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调研发现,大多综合体存在国际合作业务较少、懂国际经贸人才不多、国际合作渠道不畅等问题。

深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机制改革创新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建设运营是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落实创新强省工作的重要实践,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刻意义,应重点从重构组织机构建制、强化跨界科研联盟、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维度开展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运行,强化综合体的服务支撑作用。

加强政府规划引导,重构组织机构建制。一是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各级政府要发挥统筹调动资源的协调能力,指导和帮助综合体引进名校大所科研平台、高端资源,整合区域内外的创新资源,促进综合服务体的能级提升和平台布局。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产品辐射、技术溢出等作用,对中小微企业提供开放服务,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创新支持,带动相关产业链中的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有助产业链整体跃升。三是实行多元主体协同模式。积极推行和推广股份制、理事会制、会员制等多种商业运作模式,支持综合体遵行市场经济竞争和交易规则,允许开展有价值、便利化的收费项目,推动创新主体有机互动,促进综合体与小微企业良性互动。

组织跨界科研联盟,加大产学研技术攻关。一是建立跨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正在推进的人工智能、类脑芯片、物联网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跨学科的研发攻关。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跨区域、跨领域、多模式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二是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各类创新研发机构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并支持省内高校院所、对接式精准服务,深化科技帮扶,助力关键技术突破,提高跨界科研联盟辐射力。三是发挥省内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作用。支持重点实验室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导向,依托综合体下沉创新资源,创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模式,拓展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提升服务支撑能力。一是着力解决企业需求难点。及时跟踪、深入摸清企业创新需求,建立企业需求数据库,加大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供给,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的能力。二是着力破解公共服务堵点。各类综合体要瞄准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需求,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充实计量测试、人员培训、认证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一体化服务支撑体系,降低中小微企业创新风险和成本。三是着力化解综合体联动盲点。政府要改革和创新服务管理方式,更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协调综合体加大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促进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开放共享、协同共赢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提升技术资源市场,增强协作平台作用。一是构建跨行政区域的综合体网络协作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科技企业信息库、科技人才信息库、科技成果信息库、科技工作资源库、科技服务资源库、科技基础资源库,实现省市县三级科技数据、系统、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放共享管理系统,促进各级综合体的科技平台、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发挥综合体对周边产业辐射作用。三是完善技术市场体系构架。建立市场化合作机制,重构省市县贯通的工作网络,提升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完善“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机制模式。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大标准规制衔接。一是支持综合体开放发展。鼓励有能力的综合体在海外自建、收购、合作设立跨国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与全球创新资源链接,带动人才、技术、资本各类要素双向流动,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二是鼓励综合体组织外经贸活动。支持综合体组织当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到境外开展营销展会,举办国际化、品牌性的展览展示,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服务、联合研发等方面合作。三是引导综合体参与标准制度型开放。综合体组织外贸规模企业与国际标准化机构开展合作,推动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提升浙江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研制的广度与深度。

猜你喜欢

综合体服务企业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企业
企业
企业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