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明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及建议

2023-11-22山东省东明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李玉民

农机科技推广 2023年9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机化

○山东省东明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 李玉民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实现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先进耕作技术。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驱动下,东明县农机部门采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强化引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化农机科技创新,不断加快保护性耕作推广步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东明县按照“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把发展保护性耕作放在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努力培育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截至2022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05.28 万千瓦,小麦联合收获机2819 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646 台,秸秆还田4210台,玉米免耕播种机达3810 余台,小麦免耕播种机300 多台,深松机825 台套,植保无人机100 多架。2022年完成玉米机播103.5 万亩、玉米机收面积90 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18 万亩,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园(点)14 个,使全县保护性耕作发展呈现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辐射带动、全面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的成效

1.经济效益可观。保护性耕作技术利用的是复式作业机具,如小麦免耕播种机具能一次完成苗带旋耕、化肥深施、播种、震压、筑埂等作业环节,比传统作业模式减少工序2—3 道,降低生产成本20%—30%。据调查,实施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可使化肥、良种、作业费等每亩节约80 元,全县每年实施免耕播种面积约18 万亩,共节约1440 万元;根据对免耕播种和常规播种的小麦、玉米测产对比,其每亩增产均达160 斤以上,每斤均按1.2 元计算,计增收3400 多万元。

2.社会效益明显。一是推进了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培植、催生了一大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结合农机作业项目,采取“订单作业”“合同作业”“一条龙作业”等作业模式,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使农机服务体系健康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98 家,其中示范农机合作社27 家。二是农机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农机合作社蓬勃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了全县各个乡镇,目前农机合作社承担了全县50%以上的农业生产作业量,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动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

3.生态效益凸显。一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增强土壤持水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用大量的作物秸秆均匀覆盖于地表,覆盖层起到了夏遮阳、冬保暖、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的作用,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和地表径流,增强蓄水能力。据测定,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减少地表径流70%,减少土壤流失80%,蓄水能力增强16%—19%,提高降水利用率12%—16%,化肥利用率提高20%,可有效减轻风沙扬尘及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二是能增强土壤中的微小生物的含量。由于实行免耕或少耕,减少了土壤的耕翻次数,土壤中的微小生物(如蚯蚓)的数量大大增加,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增强了土壤中的毛细导管和蚯蚓等生物挖掘孔道功能,使土壤中的含氧量增加,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另外蚯蚓排泄物是优良的有机肥,其残体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培肥地力,节约化肥,减少污染。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小麦、玉米秸秆的吸水能力很强,为自身重量的2.5—4 倍,吸水后的秸秆与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后,一部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被分解释放出氮、磷、钾等元素,能有效补充土壤养分,未被分解的木质素则残留到土壤中,增加有机质和孔隙度。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从2009年的0.92%增加到2018年的1.2%,有机质含量9年增加了30.4%。根据山东农业大学测定,一亩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所产生的肥效,相当于每亩增施含氮肥15kg,含磷肥20kg,含钾肥12kg。

三、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的建议

1.加强农机科技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水平,优化装备结构。首先要合理构建县、镇、村、农机科技示范户四位一体的推广体系,做到推广与应用零距离、无缝隙、全覆盖,做好保护性耕作新型农机具、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二是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购置先进、适用、高技术含量的保护性耕作装备,合理推广大型复式农业机械,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开发与应用,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2.加大政策和财政扶持力度,做好政策促动。政府部门要结合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制定出台多种形式的补贴政策。一是增加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投入,引导、扶持农民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二是开展作业补贴,如小麦免耕播种作业补贴、农用柴油补贴等。三是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合理规划土地,推行连片种植,对从事规模化、机械化、连片种植的个人或组织给予政策倾斜,引导土地向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流转,改善农机作业环境,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3.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抓好典型带动。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是“科技兴机、科技兴农”的重要内容,要围绕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化发展特点,搞好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广“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小麦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注重农机、农艺相结合,逐步做到种植标准化、技术规范化、作业规模化。要注重培养科技能人,培育发展更多的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机合作社,实施能人带动效应,加快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4.培植农机服务组织,改善农机作业环境。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和资金扶持措施,不断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采取“订单作业”“合同作业”“一条龙作业”等作业模式,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全程化、系列化综合服务。要借鉴小麦“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做好保护性耕作作业的组织管理、信息服务等工作,优化农机服务环境,打造农机服务平台,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和作业水平。 同时要督促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及时组织零配件供应,搞好售后服务。

5.加强技术培训,夯实人才基础,做好技术带动。一是抓好农机技术推广骨干队伍技术培训,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指导。二是搞好保护性耕作操作手技术培训工作。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农机作业能手”等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及后备人员的技术培训。可采用“集中办班、现场演示、实地培训、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保护性耕作机械原理、性能、驾驶操作技能、作业技术要求、作业规范等适用技术培训,解决好机手对新型农业机械不会用或用不好的问题,培养造就一批掌握应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农机化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