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村民”来自北上广

2023-11-21戴闻名刘飞

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青冈铁牛文创

戴闻名 刘飞

2022年9月23日,麦昆塔社区受邀参加在新津举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

头戴草帽,脚踏平底鞋,郑松梅每天都会到果园查看柑橘的生长情况。这位曾经在知名跨国企业担任高管的城市职业女性,如今完全适应了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新村民”的身份。

“新村民里,我算是年纪比较大的,现在‘85后‘90后年轻人非常多,我把女儿也带来了。”“70后”郑松梅笑着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

这个距离成都市约50公里的村子,因为一颗“丑橘”,吸引了跨越“60、70、80、90”四个代际、来自北上广深等20多个城市的70多名“新村民”来此安居乐业,并连接城市候鸟新村民数百人,深度关注和参与铁牛村乡村振兴事业,其中很多是“海归”,大多是具备艺术设计、规划建设、商业运营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

乡村要想持续振兴,需要引进一批具有创造力、影响力和更广视野的城市“外脑”参与其中。但如何让城市里的“发展型人才”扎根乡村,而不仅仅是匆匆过客,是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普遍性难题。

成都蒲江县铁牛村、明月村和郫都区青冈村的实践故事,为乡村人才振兴难题探索了“成都道路”。

2022年9月,生态丑橘示范园

上海施老师

走进铁牛村,第一个感觉就是“橘树成林”。

由于青山绿水环绕、阳光雨水充沛,蒲江县特别适合种柑橘。全县共有近25万亩柑橘林,“蒲江耙耙柑”(又名“丑橘”)远近知名。铁牛村有9900亩柑橘林,占全村总种植面积的78%。

帮助铁牛村丑橘从“成林”到成为“六次产业“的,是一位来自上海的“海归”建筑师施国平。他也是铁牛村的第一位“新村民”,村里人都叫他“施老师”。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农业经济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了“六次产业”的概念,即要推动农业生产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最大限度放大农业生产的效益。因为1+2+3=6, 1×2×3=6,故称为“六次产业”。

施国平团队做的第一件事,是租下铁牛村的9亩柑橘园,示范“两个替代”(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种植,把生态绿色的农业生产理念引入铁牛村。后来还与老村民一起成立了村企联合体,新老村民都成为铁牛村的“合伙人”,通过搭建“新村民企业(销售方)+村企联合体(组织方)+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方)+当地农民(种植方)”的“四方合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当时,“蒲江耙耙柑”虽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由于种植方法和产业模式传统,价格一年不如一年。施国平团队希望恢复自然农法,为柑橘产业找到新出路。

一开始,村民对不用农药、化肥,改用有机肥、矿物质肥、安捕虫灯等的种植方法半信半疑。但他们很快看到新方法种出的丑橘口感酸甜平衡,“不是那种甜蜜素堆出来的味道”,大受市场欢迎。9亩果园虽然亩产只有村民的六成,但价格卖到了20元/公斤以上,是传统方法所种柑橘的近5倍。

“生态丑橘”一炮而红之后,施国平和团队又创立了以丑橘为中心的文创企业“丑美生活”,并提出了新口号:“做透一颗阿柑”。

以丑橘为核心IP的“阿柑”系列文创农创产品——阿柑果干、生态阿柑酒、阿柑米露、阿柑巧克力、小柑织(当地妇女用毛线手工编织的“阿柑”)陆续推出。在此基础上,“丑美生活”还组建了认领柑橘树的“柑爸柑妈社群”,办起了网红有机餐厅“铁牛妈妈的餐厅”,开发了果园导览和“阿柑研学”项目,并成功举办了人气爆棚的“丑美生活节”。

阿柑青年

一傳十,十传百,“丑橘第一村”逐渐吸引来了数百位来自天南海北的优质“新村民”,他们自称“阿柑青年”。

由老村委会改造的“丑美生活馆”里,有一面“人才墙”,上面贴着每一位“阿柑青年”的头像。70余位在地“新村民”和3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村民”根据自己擅长的专业,机构化组织了教育公益、文化艺术、生态农业等7个板块,每个人都可谓是各自领域的精英。

施国平的妻子赵璟也在其中。曾是留美生物学博士的她,如今负责运营社区公益基金会。2020年,施国平和赵璟带着儿子一起扎根铁牛村,儿子转到了当地小学上学。原本只打算来看一看的郑松梅,感觉村里氛围很快乐,也决定不走了,在这里开始人生下半场的新事业。

所有“阿柑青年”的头像组成了一个无限符号,蕴意“未来不可限量”。

如今,施国平和团队已陆续孵化了8家机构,有6家公司和2个社会组织,成为了一个系统性研究实践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铁牛村未来乡村公园社区(阿柑生态社区)。他们希望,以铁牛村为起点,用“六次产业”的模式,带动更多乡村的回归与振兴。

平台化、公司化、社群化的乡村运营方式,真正解决了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这个最核心的问题。

铁牛村党支部书记徐帮淼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种社群化、平台化、机构化的乡村运营方式,真正解决了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这个最核心的问题。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兰蓓表示 ,吸引“人才下乡”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以“美丽”吸引人才,在保留乡村原生态风貌基础上,着力缩小城乡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让乡村更宜居宜业;二是用产业吸引人才,通过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旅融合新业态等,为人才下乡提供价值发挥的平台;三是用制度激励人才下乡,推行“合伙人”制度,为乡村引进创新创业人才。

明月村引人记

如果说铁牛村是以产业吸引了新村民,同在蒲江县的明月村则是以文创聚集了新村民。

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地处蒲江、邛崃、名山三(市)县交汇处,以笋和茶最为知名。全村擁有8000亩生态雷竹和3000亩生态茶田,年产笋3000余吨,被称为“西部雷竹之乡”。甘溪镇也是四川高岭土储量最大的区域之一,拥有悠久的制陶历史,明月村内的“明月窑”属于著名的邛窑系列窑,入选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经是市重点扶持贫困村的明月村,决定因地制宜,在茶山竹海美景和陶瓷历史上做文章,探索一条“以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的独特道路。

手头并不宽裕的明月村搞文创,靠什么吸引外来人才?甘溪镇党委副书记左艳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首先靠的是用好土地政策、灵活创新制度。

汶川和芦山大地震之后,国家进行了灾后重建土地整理,调剂了187亩国有建设用地到明月村,为村子转型升级提供了珍贵空间。在此基础上,明月村设计出了一套吸引“新村民”的进村方案:一是引进符合发展需求的艺术家,他们租赁农民闲置的宅基地,村里提供改造补贴;二是通过土地招拍挂手续引入多元的社会资本,鼓励他们自建房屋。

2014年6月,以明月窑为核心的“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正式启动。经过近10年发展,如今的明月村已经成为一个以陶文化为主题的人文生态度假村落,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家、收藏家、设计师在村里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工作室。

产村融合发展,是明月村成功聚集人才的另一大法宝。

2015年,明月村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定位是“新老村民和游客的服务员”。合作社面向游客推出了导游讲解、农事体验、陶艺体验、植物染等体验项目,还开发了明月酿、明月手工茶、明月果酒、明月陶等本地特色创意产品,每到节假日就人头攒动,“亲子”消费尤其火爆。

在合作社和“新村民”的带动下,老村民的创业积极性也显著提高。他们也开始改造院落,做文创产品,学习电商营销。

2022 年8 月,明月村文创项目- 明月远家(甘溪镇政府供图)

成都蒲江县铁牛村、明月村和郫都区青冈村的实践故事,为乡村人才振兴难题探索了“成都实践”。

村里于是又根据新老村民的需求,开办了明月书馆、明月讲堂、明月夜校等培训项目,邀请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建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讲课、培训。整个村子因此充满活力,“新村民常驻、工作室常态化开放、公益培训常年开展”。

明月村网红工作室“翩翩小院”创始人伍翩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一开始是被明月村茶田竹海环抱的“高颜值”所吸引,决定从成都搬过来,但时间久了,更让她留恋的,是明月村“家一般的氛围”。

“在这里交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平时几乎不锁门,经常被邀请去各家蹭饭,这是在城市中没有的经历。”伍翩翩说。

目前,明月村共引进文创项目52个,包括篆刻博物馆、陶艺工作室、蓝染工作室、咖啡馆、民宿等项目,并“激活”老村民一起在村里发展文创旅游项目70余个。

2022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明月村仍然接待游客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900万元,带动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文创产品年产值更是超过1.2亿元,实现村集体经济营收20余万元。

艺术赋能

在成都市郫都区青冈村,多维雕塑美术馆是个人人皆知的显眼包式地标。

美术馆门口,立着一尊“巨笔生花”的大型雕塑——一只大手握住一支巨笔,其中的“巨笔”其实是一棵参天大树,树根处被处理成了毛笔笔尖的形态,夸张而诙谐,是馆主、著名雕塑家严永明的标志性风格。

多维雕塑美术馆,其实更像是个开放的工作室,里面收藏了352件严永明创作和收藏的艺术作品,但平时几乎不锁门,四面安装的也都是玻璃墙,村里的农民朋友路过就会在门外看一眼或进来逛一圈。

严永明人生经历丰富,雕塑和绘画作品内容跨度很大。“十大元帅”“红军长征”等红色主题作品,“神农尝百草”、苏东坡等传统文化主题,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的“渔悯”等抽象题材作品,在挑高极高、光线明亮的美术馆内随心混搭在一起。

美术馆负责人武青介绍,2021年3月开馆以来,这里迎来了很多好奇的村民访客,几乎成了青冈村村民茶余饭后的“必打卡地”。严永明还经常给周边村民和员工作画,村民则会回赠自家的农产品表示感谢。

为什么要来青冈村做这样一个半开放式的美术馆?

严永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缘于他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艺术如何为乡村振兴赋能?

“我认为,用艺术家力所能及的行动去一点一滴感化生活在乡村田间的村民,把艺术观潜移默化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释放无限的理想,为乡村的未来创造多种可能性。”严永明说。

近年来,郫都区规划建设了以科创点亮乡村、产业点亮乡村、红色引领乡村等八大主题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片,而青冈村正好位于郫都区清水河时尚文化产业功能区内。经过反复调研,青冈村提出了“打造乡村文创产业聚落”的发展方向。

除了严永明,全国城市雕塑创作设计师甘晓侠、全国工笔画美术大师姚霁月、陶艺师吕建军、非遗传承人李小毛等一批艺术家都已入驻青冈村,成为“新村民”。

引进艺术大师,青冈村摸索出了“请进来、留下来、用起来”的“三步法”。

青冈村党支部书记刘世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青冈村抓住全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契机,引导村民将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有偿腾退给村集体,由村集体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租赁给艺术人才建设创作基地,很好地满足了“新村民”在乡村创作、展示和洽谈的需要。

目前,青冈村已有偿腾退闲置宅基地22.3亩,在提供给新村民使用的同时,还实现了260多万元的宅基地流转收益。

拥有了多个艺术家院落式工作室的青冈村,本身又变成了一座“露天美术馆”。成都第二届天府大地艺术节在郫都开幕之际,严永明以稻草为原料,为村里创作了雕塑作品《牛》。

刘世金介绍,在青冈村,新村民和老村民形成了一种“共建共享”的和谐关系:老村民提供场地欢迎艺术家新村民入驻,艺术家则积极帮助策划村内景观艺术化建设,开设公益课堂等,提升村民艺术素养,引导村民参与文创产业,可谓“三全其美”。

猜你喜欢

青冈铁牛文创
爷爷的青冈果
爷爷的青冈果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西藏青冈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吸附研究
西南石漠化地区2种岩生优势树种的光合生理
“铁牛”缘何落水沟 疲劳驾驶超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