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传媒类专业“1231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析*

2023-11-21陈雪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7期
关键词:互联网+育人思政

陈雪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济南 250000

0 引言

教育改革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师研究的常规领域。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已成为高校育人方式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将课程思政“盐溶于水”的作用发挥出来,则必须从课程本身的建设入手,将思政元素合理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1]。面对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要求及育人理念提升的现实需求,传媒类专业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和育人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来保障,笔者认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传媒类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新途径。2020年以来在疫情影响下催生的各类型的线上课程丰富了学校教育的育人模式,也进一步助推了“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化升级。面对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新要求,结合“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将课程思政与“互联网+”进行有机融合,将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标向。

1 “互联网+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5G 技术的日臻成熟,各类信息的获取和存储更为便捷和迅速,技术催生了新兴的各类理念和模式,而“互联网+”更是将技术赋能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这为教育模式的变革带来了新的途径。

1.1 “互联网+教育”实现了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的多元选择

“互联网+教育”不仅从教育技术层面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变革,也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方面实现了对教育场景时空限制的突破,“互联网+”正使得教育向“无边际校园”发展,泛在化、碎片化学习正日益成为学习的主流模式。

1.2 “互联网+教育”兼顾了传统教育的规模化育人形态和优质教育的个性化培育要求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以及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育人资源的极大丰富,使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思政育人要求的满足成为可能。“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例如云计算与大数据可以全面采集学生的全学习过程的数据,无论是对专业内容还是思政内容,都能够有效地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精确定位学习者的学习困境和短板,明确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优化课程资源供给,提升教学质量。

1.3 “互联网+教育”缔造了教育模式的异质化和智能化

“互联网+”时代,AI 教师、智能导师、线上学伴、智慧化学习等成为新的教学形态内容元素,传统课堂中的师、生、教学“三要素结构”日益走向融入互联网后的新融合。对专业课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来说,除了课堂的融入之外,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在课外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可选择的优质思政内容平台,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来自所在学校平台的融合思政内容的学习资源,也可以选择校外的互联网教育服务。

1.4 “互联网+教育”重塑了新时代教育生态

“互联网+”促使教育行业进行了深刻变革,“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根据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从翻转课堂到网络慕课再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让教学组织的形式更为灵活,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呈现来说,这些变革都带来了挑战。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互联网+教育”用技术为教学赋能,让技术改变教学模式,是破解教育难题、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2.1 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转变教师授课思路

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抓手。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进行转化,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关键在教师的授课思路。如何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任何教学过程的改革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都不会成功。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素养、情感、认知,将直接影响改革实施的成效。所以,强化专业教师对思政育人职责的认识,有效引导教师自觉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全过程十分重要[2]。

2.2 课程团队思政教育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

专业教师平时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普遍缺乏思政教育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同时还要进行价值引领,既要专业育才又要思想育人。只有补齐专业教师思政素养这个短板,其才能更加有效有力地挖掘思政元素。

2.3 正确的思政内容实践途径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保障

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要有高屋建瓴的意识,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明确以思政内容为引领的课程标准,完成课程教案的开发和完善。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融入策略上要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优势,结合课堂内的教学流程和专业知识教学内容设计去完善课程的思政内容设计路径。除此之外,课堂之外的线上平台也是发挥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应积极探索新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思政内容融于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3 高职传媒类专业“1231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新探索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再结合职业院校传媒类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课程思政的实操经验,笔者总结并提出了“1231”课程思政育人模式。“1”即构建一个“师生教学共同体”,颠覆传统“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等理论观点,形成“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全新理念,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明确教师“导师兼学伴”身份,明确学生“主导型学习+学徒式学习”定位。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多元化平台,利用在线课程平台(清华在线)完成课前和课后的任务和研讨;利用课堂线上互动平台(云班课)活跃课堂气氛、提供课堂表现量化依据;利用课下沟通互动平台(微信、QQ)展开一对一答疑辅导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直播软件实时指导学生课下实训过程,精确化解决技术问题和操作难点;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将育人的过程与学生的学习统合起来。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全过程中融入思政育人的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升其专业素养。

“2”即构建适应高职各专业教学要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以云端为基础,设计课程并强化“作品孵化”平台,线下以“浸润式教育”和实践指导以及全真型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大思政+大专业”的全方位育人模式,这是时下倡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教学领域的“定制和加强”。首先,“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的重要模式,互联网语境中将用户体验的好坏作为评价产品的第一要素,思政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融合方式、融合程度都应该考量学生的体验效果。其次,“作品导向”机制下的主体性自我教育模式也是将学生作品创作过程与职业精神培育相联系的重要手段。高职传媒专业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时,往往要求学生呈现专业成果、专业作品,作品从选题策划到拍摄制作都是学生主体意识成长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取向需要教师的把关。创作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例如视觉设计类课程可以设计网络云展厅,让学生观摩学生优秀作品和名家名作,也可以利用平台的开放性展示学生作品,完成课程作业的评分考核;影视创作类课程可以利用各大视频平台完成作品的网络展播和收看数据的统计评价,或借助AR 和VR 技术拓展教学空间,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提升学生上课的兴趣度。

“3”即分别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实施“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宏观方面,首先,学校要在制度层面强调和重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作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时刻谨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组织高校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以指导性文件的核心内容来提升教师在宏观层面对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教师团队立德树人的育人整体性意识。例如,通过优秀课程思政建设案例、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优秀教师等的经验交流和线上线下教学观摩等具象形式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优化自身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和资源建设;借助线上或线下的各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培训,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设置多种类型课程思政的评比和比赛,“以赛促教”,激励教师通过多元化方式和多维度思考去设计和建设课程思政内容;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鼓励更多业务教师、专业教师以研究者身份去探索和研究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通过“学、思、践、悟”,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以具有系统性认知,能全方位掌握。

中观层面,要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向为依托,深刻把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内涵与精髓,合理规划三年制育人过程涉及的课程思政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格局也应具有前瞻性,要通过线上平台和互联网资源打造育人的虚拟化场景,将媒介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等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让青年学生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将思政育人内容融入自身的学习生涯。要加强思政内容与顶岗实习、专业教育与职业精神培育之间的联系,让教师将课程思政内化于心的同时,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这也是课程思政最重要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微观层面要以课程标准、课堂为载体,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设计、授课计划、案例资源、实践实训、教学方法等相融合。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将思政育人的要求细化到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准备到教学方法制定、教学组织再到项目实训和评价考核),要在各个教学环节全面落实思政育人的要求,设计思政融入的策略。例如,影视编导专业的“电视栏目策划”课程要结合传媒类职业院校“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办学定位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兼顾影视编导专业技艺并举的专业特色,以及在教学方法中塑造精神的必要性。课程教师团队在分析课程专业内容特色和技能要素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培养新时代青年要遵循的“六个下功夫”,将课程实施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定位为如下六个方面: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六个方面既是课程思政元素设计的指导思路,也是学生思政培育过程的具体目标。

最后一个“1”是始终坚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基本定位,要在专业课程既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从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寻求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融合点,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忽略了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综上所述,通过“1”“2”“3”的理念变革、平台变革、教改变革,最终探寻到一个符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的路径和策略。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根本遵循,高等教育更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德育永远是“五育”之首,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脚点,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高职传媒专业应坚定构筑“师生教学共同体”理念,积极打造适应高职传媒专业要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深耕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实施“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始终坚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基本定位前提下开展好、运用好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将高职院校德育和智育工作进行有机、高效的融合。

猜你喜欢

互联网+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