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综合疗法对假性近视患者黄斑处脉络膜厚度及微血流密度的影响*

2023-11-20张月梅沈建瑞张云霞赵志斌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脉络膜黄斑视力

张月梅,沈建瑞,张云霞,赵志斌

(1.浦东新区中医医院眼科,上海 201205;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眼科,上海 200032;3.海军军医大学中医系,上海 200433)

近视是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为临床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眼科疾病,古代医籍又称为“能近怯远症”[1]。青少年时期眼球的调节能力较强,常借用调节而增进视力,若用眼不当,过度疲劳,则使睫状肌长期痉挛,导致晶状体持续处于凸度增加状态,从而形成近视。凡是由于睫状肌痉挛引起的近视称为假性近视、功能性近视或调节性近视[2]。随着5G 时代的来临及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各种网络移动终端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高,且呈现出近视低龄化的趋势[3]。目前,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患病率正逐年升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近视不仅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还会增加高度近视的发生率,并产生相关的并发症,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落等[4]。西医在改善青少年假性近视方面暂无理想方法,而中医外治法则在临床上取得了可靠疗效。本研究采用中医综合疗法(中药雾化、中药眼贴、耳穴埋籽)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客观评价中医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假性近视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假性近视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屈光组制定的假性近视定义与分类标准[5],即远视力低于正常,近视力正常,睫状肌麻痹后,近视状态消失,呈现正视或远视者为假性近视。

1.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疾病诊断标准。2)年龄8~14 岁。3)能够配合检查,并坚持治疗8 周。4)患儿家属同意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1)年龄<8 岁或>14 岁者。2)父母一方或双方为高度近视者。3)斜视或眼部器质性病变者。4)视功能受损,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5.0。5)患有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酒精中毒及精神、心理疾病等全身症状患者。6)长期服用有关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者。7)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眼科门诊2020年11月—2022年2月确诊为假性近视的青少年患者(年龄8~14 岁)51 例(102 只眼),其中男24 例,女27 例。使用SPSS 21.0 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试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 例(54 只眼),治疗组24 例(48 只眼)。对照组中男13 例(26 只眼),女14 例(28 只眼),平均年龄(8.74±1.93)岁,平均病程(1.67±1.37)年,平均视力(0.59±0.31),中心凹下脉络厚度(319.13±30.11)μm;治疗组中男11 例(22 只眼),女13 例(26 只眼),平均视力(0.58±0.24),中心凹下脉络厚度(317.41±28.30)μm。两组病例年龄、病程、性别、平均视力、电脑验光屈光度、中心凹下脉络厚度、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试验进行过程中,治疗组有1 例脱落。脱落原因:中药雾化药物过敏。停止雾化治疗后过敏症状消失。本研究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查编号:PDZYYY-2020-14,临床注册号:ChiCTR2100045290。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中医综合疗法(中药雾化、中药眼贴、耳穴埋籽)联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1%,参天制药株式会社,国药准字:J20110007)治疗,4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3.1.1 中药雾化治疗 滋肾养肝法,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具体方药:枸杞子9 g,生地黄12 g,菊花6 g,牡丹皮9 g,益智仁9 g,冰片3 g,山茱萸9 g,薄荷(后下)6 g,鬼针草15 g,共1 剂。将浓煎中药100 mL 兑入100 mL 水,放入中药雾化机(西安医心演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WH-Ⅲ超声雾化器),与眼睛保持20 cm 以上距离,每次雾化20 min,1 周治疗3 次,4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3.1.2 中药眼贴 具体方药:枸杞子9 g,生地黄12 g,菊花6 g,牡丹皮9 g,益智仁9 g,冰片3 g,山茱萸9 g,薄荷(后下)6 g,鬼针草15 g,共1 剂。将上述中药浓煎成100 mL 中药液,6 cm×15 cm 卵圆形无纺布浸泡于上述中药液中20~30 min 取出即得中药眼贴。患者平躺,将中药眼贴贴敷于双眼(图1),覆盖睛明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太阳穴(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 横指的凹陷处)、承泣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子髎穴[面部,目外眦外侧0.5 寸(同身寸)凹陷中],每次10~30 min,每日1 次,4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因中药眼贴不含防腐剂,平时置冰箱冷藏保存,若患者有过敏症状即停止使用。

图1 中药眼贴贴敷位置

1.3.1.3 耳穴埋籽治疗 取穴:眼、目1、目2、神门、肾穴(图2),将含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贴贴敷于双侧耳廓,每天按摩3 次,按摩数分钟至局部微微发热即可,连续5 d,第6 天揭除并清洗耳廓,第7 天换新耳穴贴,4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在绿色大豆中后期田间管理过程中,必须合理栽培大豆植株,保证大豆植株的生长,防止绿色食品大豆植株倒伏,从而提高大豆植株的整体生长效果。后期田间管理应处理杂草,以确保大豆在生产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肥料和养分。

图2 耳穴埋籽位置

1.3.1.4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方法 每晚睡前点眼2 次,间隔3~5 min,4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3.2 对照组 24 例,单纯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方法同治疗组。

1.4 观察方法

1.4.1 观察指标 1)裸眼远视力。2)电脑验光屈光度。3)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4)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

1.4.2 仪器及方法 1)视力表。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灯箱检查,记录2 组患者治疗前后裸眼远视力。2)电脑验光。①常瞳验光:同一电脑验光仪专人检测,取3 次结果的平均值,记录2 组患者治疗前后常瞳下电脑验光屈光度;②散瞳验光:5 min 滴1 次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每次1 滴,共4 次,最后1 次滴眼20 min 后进行电脑验光,同一电脑验光仪专人检测,取3 次结果的平均值,记录2 组患者治疗前后散瞳验光屈光度;③常瞳验光屈光度与散瞳验光屈光度差值为假性近视度数。

1.4.3 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成像(OCTA)检查 所有患者均散瞳,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OCTA 仪器检测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由专人操作。嘱患者坐于OCTA 仪器前,下颌置于颌架,采取内注视法对患者进行检测,OCTA 扫描仪自带标尺,首先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由同一位医生测量,共测量3 次,取3 次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脉络膜厚度。测量结束后选择3 mm×3 mm模式,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 mm 和3 mm的圆圈(分别为图3 的小圆和大圆),并将黄斑分为3 个区域:中心区(A 区)、旁中心区(B、C、D、E 区)、完整区(A、B、C、D、E 区)。通过Cirrus 9.0 软件分层获取视网膜表层血管图像,获得受试者黄斑各区域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中心区:A 区血流密度;旁中心区:B、C、D、E 区域的平均血流密度;完整区:A、B、C、D、E 区域的平均血流密度,系统将图像转换为8 位灰度图后自动测算血管长度密度(VLD)及血管灌注密度(PD)。VLD 是通过对血管线性长度的描绘,计算该区域内血管的长度密度值。PD 是对血管直径宽度的描绘,计算血管宽度的密度值,PD 能够更直观地反映该区域内血管血流灌注情况。有研究发现脉络膜厚度存在昼夜差异,故OCTA 检查安排在9:00—11:00,于暗室内进行[6]。使用裂隙灯、眼压、眼底照相检查排除其他眼科疾病。

图3 OCTA 检查图像

1.5 疗效标准 参照《眼科全书》[7]拟定疗效标准。治愈:裸眼远视力恢复正常(≥1.0)且常瞳状态下验光正视或轻度远视;有效:远视力提高1 行以上(或假性近视度数降低≥0.5 D);无效:远视力未提高甚至下降或假性近视度数降低<0.5 D。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有效率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干预前后的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 组间均数的相互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选择P值,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平均视力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平均视力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组别眼数(只)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照组480.59±0.31 0.76±0.180.18±0.25治疗组520.58±0.24 0.91±0.31*#0.33±0.15#

2.2 假性近视度数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对照组有一定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比较(±s)D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比较(±s)D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组别眼数(只)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照组48-0.97±0.35 -0.78±0.320.19±0.34治疗组52-0.98±0.37 -0.27±0.31*#0.71±0.29#

2.3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较 治疗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较(±s)μm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较(±s)μ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组别 眼数(只)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照组48319.13±30.11 318.33±25.07-2.01±23.51治疗组52317.41±28.30 330.17±20.16*#14.21±15.15#

2.4 黄斑区浅层VLD 比较 治疗组患者黄斑3 个区域浅层VLD 较治疗前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黄斑3 个区域浅层VLD 较治疗前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黄斑3 个区域浅层VLD 较对照组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表5 及表6。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区VLD 比较(±s)mm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区VLD 比较(±s)m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组别 眼数(只)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照组4818.7±0.02718.8±0.02700.1±0.033治疗组5218.6±0.02520.8±0.0290*#2.2±0.041#

表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区VLD 比较(±s)mm

表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区VLD 比较(±s)m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组别 眼数(只)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照组4820.1±0.62720.5±0.4270.4±0.433治疗组5219.5±0.73423.7±0.529*#4.2±0.441#

表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完整区VLD 比较(±s)mm

表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完整区VLD 比较(±s)m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组别 眼数(只)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照组4819.2±0.63119.7±0.6420.5±0.734治疗组5219.3±0.54722.9±0.721*#3.6±0.511#

2.5 黄斑中心区PD 比较 治疗组患者黄斑3 个区域PD 较治疗前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黄斑3 个区域PD 较治疗前略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黄斑3 个区域PD 较对照组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表8 及表9。

表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区PD 比较(±s)mm

表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区PD 比较(±s)m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组别 眼数(只)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照组480.178±0.0230.180±0.0560.002±0.041治疗组520.177±0.0550.191±0.039*#0.014±0.034#

表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区PD 比较(±s)mm

表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区PD 比较(±s)m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组别 眼数(只)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照组480.416±0.0170.423±0.0810.007±0.473治疗组520.417±0.0350.612±0.027*#0.195±0.542#

表9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完整区PD 比较(±s)mm

表9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斑完整区PD 比较(±s)m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组别 眼数(只)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照组480.411±0.4370.419±0.3410.008±0.439治疗组520.390±0.5240.597±0.752*#0.207±0.654#

2.6 疗效评价 治疗组共52 只眼,治愈25 只眼,有效23 只眼,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48 只眼,治愈16 只眼,有效20 只眼,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0。

表10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7 安全性评价 治疗组有1 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安全率为96.30%;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病例。见表11。

表11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古代医家称视力为“目力”或“眼力”。眼睛近视、生翳乃至失明,在古代亦较为常见,甲骨卜辞里就已出现“目不丧明”“疾盲”等词。《脉症治方》谓:“能近视,不能远视,乃气盛血虚。”中医认为近视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亏虚,目失濡养,神光衰微,升发受限所致。若后天失调,则可因阴精虚少,阴损及阳,出现阴精和阳气俱虚之候。治疗则以补肾填精,平衡阴阳为原则。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有以“损读书,减思虑。专内视,简外观。旦晚起,夜早眠”等手段来预防眼病、提高视力的相关论述。《素问·四气调神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合理利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干预青少年假性近视的防控对于当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中医综合疗法(中药雾化、中药眼贴、耳穴埋籽)对青少年假性近视进行观察治疗。中药雾化及中药眼贴均能使药物直接通过眼表吸收,两者中药组方一致,以杞菊地黄丸为主方,其中熟地黄为君药,重用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臣以山茱萸、益智仁补肾暖肝;佐以枸杞子滋阴补肾,养肝明目;菊花、薄荷、鬼针草清热明目;牡丹皮清肝泻火;冰片具有打开生物屏障、促进药物渗入的作用。诸药配合,共奏滋肾养肝、清热明目之功效。本研究中眼贴主要覆盖的选穴为睛明、承泣、瞳子髎和太阳。中医治疗假性近视的穴位主要分布于手、足三阳经。手之三阳经由手走头,足之三阳经由头走足,加之督脉也从头面部发出,故头面目睛处为全身诸阳汇聚之处。睛明穴为历代医家用来治疗目疾的要穴,因该穴靠近眼球,按揉该穴可以调整眼部的营卫气血,有加强开合的功能,同时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按揉睛明穴还具有益肾气、养血的作用[8]。承泣穴为阳跷脉、任脉、足阳明胃经3 条经脉之会。经脉气血从足阳明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会于跷脉。刺激承泣穴可提振阳明之气,加快气血输布于眼周,调节眼部阴阳平衡[9]。瞳子髎位于目外眦,足少阳与手太阳之会,为足少阳胆经的第1 个穴位。髎者,孔隙也,外感寒湿易停聚于此导致气血收引、瘀滞。眼贴按敷瞳子髎穴可温阳散寒,疏通眼周经络[10]。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在瞳子髎旁,是眼部疾病取穴的常用配穴,常按可舒筋活络,缓解眼周肌肉痉挛。《灵枢·口问》记载“目者宗脉之聚也”,可见眼与十二经脉之间都有着一定联系。手少阴心经直接与眼睛相连,神门穴为心之原穴,研究通过辨证论治,整体结合局部,选取眼、目1、目2、神门、肾5 个穴位进行治疗。通过补益肝肾、养心明目来调节眼周气血防治近视。耳朵是人体组织器官的全息缩影,耳穴压豆,可激活机体双向调节功能,改善眼部供血,疏通眼部经络,调节脏腑平衡[11]。

Shao 等[12]提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可以作为量化评价青少年近视导致的眼底改变标准之一。研究证实,正常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05.9±78.2)μm[13],正常青少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平均厚度为(346.62±7.00)μm[14]。本研究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在(317.415±28.301)~(330.172±20.162)μm,差异可能为以下原因:1)与研究对象的年龄相关,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变薄,这与He 等[15]的研究结果相吻合。2)与屈光度有关,田雨等[16]研究发现黄斑中心凹下的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数呈负相关。3)设备不同,测量结果存在差异。4)检测结果误差。尹连荣等[17]研究发现脉络膜的厚薄与其血流供应呈正相关,说明中医综合疗法可以促进脉络膜微循环,通过改善脉络膜血流供应,从而控制近视进展,与最新的近视假说“巩膜缺氧假说”[18]相吻合,即脉络膜血流减弱,导致脉络膜变薄、缺氧,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 信号通路,引起巩膜变薄,眼轴拉长,从而形成近视。假性近视为真性近视的前期,裸眼远视力已经出现下降,由此推论假性近视期间脉络膜显微结构和微循环已经发生损害。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能更好地改善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的视力,增加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的厚度(P<0.05),提高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P<0.05),且安全性良好。与单纯采用西药相比,加用中医药综合疗法的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疗效满意,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然而,目前中医综合治疗对脉络膜及视网膜血流的影响,尚缺乏相关研究。中医综合疗法可能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1)假性近视患者视网膜供血不足,导致视网膜血流量下降。中医综合疗法通过增加假性近视患者视网膜供血,改善视网膜血流量。2)假性近视眼的血流速度降低,单位时间内流经的血流量减少,氧含量也随之下降。中医综合疗法通过增加假性近视眼的血流速度,提高眼部供氧。3)假性近视患者的视网膜供氧量低于耗氧量,部分组织携氧能力下降,导致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与静脉的管径比例降低,中医综合疗法通过提高局部组织的携氧能力治疗假性近视。

猜你喜欢

脉络膜黄斑视力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保护视力等
好奇:20/20视力到底是什么?
裂孔在黄斑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视力测试
OCT在健康人群脉络膜厚度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进展
TA与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BRVO黄斑水肿的对照研究
脉络膜黑色素瘤伴视网膜脱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