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十八师:从龙山出发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一支英雄部队

2023-11-20作者胡振荣

湘潮(上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红二主力龙山

作者|胡振荣

红十八师,这个在中国工农武装斗争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创造过骄人业绩、闪着耀眼光芒的英雄部队,与湘西龙山有着不解之缘。红十八师因龙山而英名彰显、青史永传,龙山人民与红十八师携手战斗结下的深厚情谊、凝聚的红色基因、铸塑的革命精神历久弥新、薪火相传,成为新时代龙山人民奋勇前进的不竭力量。深化对红十八师革命历史和苏区人民担当奉献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教育,全面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在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完成策应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使命任务之后,作为坚守在中国南部的最后一支红军主力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红十八师,是红二、六军团重要一部,在红二、六军团主力长征之后,又担负起了留守、策应的重任。根据红二、六军团总部电令,1935年12月,红十八师主动撤离龙山茨岩塘,踏上了追赶主力突围长征的艰难征程。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的一支部队。经过孤军浴血奋战2个月、转战湘鄂川黔4省15县,行程近2000公里,1936年1月11日,红十八师在贵州江口与军团主力胜利会合,完成建制归还,融入红二、六军团长征的铁流之中。

龙山为什么会成为红二、六军团一部长征的最后出发地?

龙山茨岩塘地区是红二、六军团的战略支撑地,红军在此地驻防有着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区间,是周边敌人不敢轻易攻取的地方。1934年10月24日,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合后,以黔东苏区为依托,迅速发动湘西攻势,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至1935年9月,根据地扩大至以龙山、永顺、大庸、桑植为中心区域,游击区域东至洞庭湖西岸的澧县、津市,西至酉阳,西北至咸丰、恩施,北至鹤峰,南至沅陵等地。在军事上,黔东边区有黔东独立师坚守,鄂川边区有鄂川边独立团积极配合。而红二、六军团面对的主要是湘鄂两省的敌人,在第一次、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已摸索出对在湘强敌取守势、对在鄂弱敌取攻势的经验。战略支撑点,不能太靠东,桑植、大庸是湘敌的重镇;也不能太向南,永顺、保靖离“湘西王”陈渠珍老巢太近;也不能太靠北,咸丰、恩施、鹤峰都有较强的守敌。这样,战略支撑点选在茨岩塘最为合适。茨岩塘离西边的龙山县城有25公里,离周边敌人守护的重镇更远。若发现敌人“围剿”行动,有一定的时空反应条件。面对蒋介石30余万大军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的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红二、六军团总部在作出战略转移决策的同时,决定把茨岩塘作为留守力量驻防的中心,这个决策是英明正确的。实践证明,留守部队红十八师没有辜负总部的期望,1935年11月,他们打着“二军团某师”“六军团某师”的番号,兵分三路对周边敌军主动出击。各路敌军以为红军主力还在以茨岩塘为中心的苏区,来不及防备,敌新三十四师师长陈渠珍告急,何键急忙调整部署,从而拉动了敌军沅水、澧水的兵力布防,为军团主力突破沅水、澧水防线创造了条件。

龙山茨岩塘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省直机关和后方医院、学校等服务机构所在地,是苏维埃政权的象征,此地的稳定可以迷惑敌人,使他们以为“主力红军的外围行动是暂时的”。这是对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最好掩护。茨岩塘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区位。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委于1934年11月26日在大庸成立,半个月后,党政军首脑机关开始向茨岩塘方向不断转移,同年12月10日迁至永顺塔卧。1935年4月12日省委等领导机关迁至龙山兴隆街,5月6日迁至茨岩塘。二、六军团后勤部队也于1935年4月迁至茨岩塘甘露村、凉水井等村,办有兵工厂、缝纫厂、红军医院、红军学校等。省直机关和后勤服务人员数千人在这里工作。这些机构和人员保持稳定,并配合留守部队的行动,使敌人相信主力红军仍然在中心区域活动,纵使发现外围有主力红军活动迹象,也无法作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判断。茨岩塘军民的隐蔽行动,很好地完成了军团首长“把进剿之敌吸引住,掩护主力突围转移”“不要让敌人发觉主力的行动意图”的嘱托。

龙山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人民对红军有着深厚的感情,把留守部队放在这里作掩护,红二、六军团总部最放心。早在湘鄂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期,龙山就是红军主要的游击区域之一,红四军、红三军经常在此扩红筹粮,播下了革命火种。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龙山逐渐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党和红军带领广大群众建立了各级基层政权和群团组织。1934年12月后,相继成立了中共龙山县委和多个中共区委。1935年成立龙山县革命委员会,全县相继建立多个区苏维埃政权和5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还成立了少共龙山县委和龙山县妇女委员会。龙山苏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开展了土地改革。为捍卫革命果实,龙山人民有960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15000多人参加地下游击队、赤卫队。龙山良好的群众基础,为留守部队的隐蔽创造了条件,这是红二、六军团总部决定把留守部队放在茨岩塘的重要因素。

龙山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区位环境,是红二、六军团总部决定以此作为战略转移策应地的重要考量。从龙山所处地理条件来看,把龙山作为留守部队策应地有诸多优势:龙山位于湘西北边陲,与鄂川黔三省相交,是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所处方位与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大方向即向西长征一致,便于留守部队后续跟进;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山区复杂的地理条件,适合留守部队在游击中转移、在转移中游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红二、六军团总部为什么会选择红十八师作为军团主力长征后的留守部队?

红十八师有着能征善战的光荣历史,是一支值得信赖和托付的部队。红十八师1933年6月诞生于湘赣革命根据地,其前身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浏阳组建的红十八军。这是一支极具铁血精神的红军部队:在湘赣苏区残酷的反“围剿”斗争中经受锻炼;随红六军团主力突围西征,历时80多天,转战2500多公里,历尽千辛万苦,冲破了敌人的追击、堵截和围攻,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探路立下不朽战功。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红十八师表现了突出的能攻能守能力,善做群众工作,追随主力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在参与和保护苏区政权和土地革命成果上再立新功。正因如此,1935年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及中革军委分会在桑植刘家坪召开红二、六军团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决定把红十八师作为留守根据地的军事力量,用灵活机动的策略迷惑和牵制敌人,以掩护军团主力的战略转移。“红十八师是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这既是红二、六军团首长对红十八师公允的赞誉,也是对刘家坪会议英明决策的充分肯定。

红十八师与龙山、与茨岩塘的密切关系,是最为核心的要件。红十八师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不断获得新生,1935年2月,随着扩红的不断展开,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决定,红六军团对红十八师改编重建,这次改编,红十八师的兵源主要是湘西子弟。同年11月刘家坪会议后,红六军团对红十八师再次改编,将红十八师五十二团、五十四团成建制转给新组建的红十六师,番号分别为红四十六团、四十七团;将湘鄂边独立团、龙桑独立营和龙山独立营整编为五十二团,又一次从龙山及周边地区补充力量。这些出身于贫苦家庭的子弟,熟悉地情、敌情,阶级觉悟高,保卫家乡意愿强,作战勇敢,不怕流血牺牲。再从红十八师驻防情况来看,1935年8月,红二、六军团主力实施东进战役,开往桑植、慈利、石门、澧县一带后,红十八师留守茨岩塘,担负起保卫根据地机关和人民安全、做好后勤保障和推动地方党组织、苏维埃政权建设等重任。红二、六军团主力决定战略转移后,以红十八师和龙山县委骨干组建中共湘鄂川黔边特委,特委书记由红十八师师长兼政委张正坤担任,副书记由中共龙山县委书记严汉万担任,中共湘鄂川黔边特委代行中共龙山县委职责。红十八师师部、中共湘鄂川黔边特委机关、中共龙山县委机关三合一,设在茨岩塘龙家大屋。所以,红十八师作为留守部队也是历史使然。

红十八师有着以张正坤为代表的久经考验、能挑重担的优秀指挥员。红十八师作为孤军留守,既受到上级高度的信任,也面临了严峻的考验。部队能否完成艰巨使命,出色的指挥员至关重要。这也是红二、六军团总部决定把红十八师作为留守部队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张正坤是红十八师灵魂级的人物,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开始后迅速成长为党的游击骨干。红十八军组建时他任一五六团团长,从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1934年5月,他任红十八师五十三团团长,随红六军团西征,负责殿后,有着“游击专家”之称。在湘鄂川黔根据地,1935年2月红十八师重建时他任师长。红二、六军团主力大举东进时,张正坤留守苏区表现出了卓越的游击才能和地方群众工作的组织能力。1935年11月刘家坪会议决定把留守策应主力红军转移的重任交到张正坤这个红十八师师长兼政委的身上,是量才适用,用人得当。红十八师建制五十二团团长樊孝竹等机智果敢、英勇善战,在千里浴血归建红六军团途中牺牲。

红二、六军团和苏区人民的革命精神是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二、六军团在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历程中,在与苏区人民生死相依、捍卫土地革命果实的对敌斗争中,在为了争取革命胜利而实行长时间、长距离的战略转战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彰显的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锤炼的艰苦卓绝的优良作风、锻造的永远奋斗的革命精神,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深刻缅怀,倍加珍惜,赓续好红色血脉,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革命精神。

进一步学习弘扬绝对忠诚、铁血担当的政治品格。忠诚与担当是红二、六军团的灵魂,也是苏区人民最朴素的政治品格。在第五次反“围剿”胜利无望,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准备时,红六军团坚决执行中央决定,勇敢地担负起了为中央红军西征探路的使命。由于西征探路决策是最高军事机密,精神只传达到军团一级,但丝毫不影响红六军团全体将士的坚定行动。突围时,他们连续几晚没有睡觉,整夜行军,英勇战斗,先后突破了敌人严密布置包围湘赣苏区的三道封锁线,1934年8月12日,部队到达湘南桂东寨前圩,这才向指战员公布湘赣红军新的组织和新的任务,全体指战员表示坚决服从,并高呼“为民族解放而战!”“为完成中央军委给予我们新的任务而斗争!”当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木黄与贺龙的红三军会合时,贺龙激动地对任弼时说:“红三军有两年多的时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弄得我们好苦啊!”两军会合后,部队进行整编,后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迅速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用舍我其谁的担当来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进一步学习弘扬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是红二、六军团和苏区人民最鲜亮的底色。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是为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这个大局;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发动湘西攻势,坚持“把敌人多背点过来”,是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这个大局;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团结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促成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是为了北上抗日这个大局;红十八师留守茨岩塘牵制迷惑敌人,视“敌人越打越多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是为了红二、六军团主力突围长征这个大局。顾全大局,牺牲自己这个局部是前提。红六军团先遣西征出发时9700余人,到木黄与红三军会合时只剩3300多人。在贵州石阡,红十八师师长龙云率五十二团断后掩护主力突围,五十二团全体指战员英勇牺牲,其中有数百战士英勇跳崖,“宁死不做俘虏”!同样是英雄的红十八师,在留守茨岩塘完成策应红二、六军团主力战略转移任务后,3700余人在张正坤师长的带领下,经过两个月的孤军奋战,完成归建使命,其中有3000余名指战员血溅沙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在湘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3万余人参加红军,20余万人参加和支援红军作战,其中牺牲1.2万余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要增强大局意识,要求我们“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弘扬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军民的优良传统,舍小我,顾大局,在强国建设、复兴大业中展现新作为!

△ “红十八师的光辉业绩与龙山人民的牺牲奉献”学术研讨会在湘西龙山举办

进一步学习弘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意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红二、六军团和苏区人民的光荣传统。贺龙是靠“两把菜刀闹革命”起家的,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典范,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回湘西发动起义,不断开辟革命根据地,长征途中,敢于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不懈斗争。湘鄂西时期,湘鄂西军委主席团成员段德昌敢于对党和军队中的“左”倾错误进行抵制和斗争,遇害前,他沉痛而坚定地对红军将士说:“共产党人砍脑壳也要讲真话!”任弼时在红二、六军团会合后,敢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决主张红二、六军团不分开,两军应统一行动,为取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我们要继承好党的光荣传统,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向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行。

进一步学习弘扬军民同心、生死相依的优良作风。红十八师留守茨岩塘时在指战员中流行的“怕居功骄傲,怕不求进步,怕违反纪律,怕脱离群众”“不怕强大敌人,不怕险恶环境,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这“四怕”“四不怕”口号,是苏区军民同心、生死相依的一曲赞歌。在苏区,群众积极参加扩红运动,争着把亲人送去当红军;他们节衣缩食,省下口粮充当军粮;他们不畏生死,冒着枪林弹雨给红军递情报、当向导,同仇敌忾、倾其所有支前参战。在茨岩塘保卫战中,龙山县苏维埃工作人员组成地方工作团,县区乡游击队、赤卫队、儿童团、少先队、妇女会齐上战场参与战斗。王长姑、尹应贵、蒙仁钊、陈二妹、梁叫妹和“八仙洞四烈士”等英烈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弘扬军民同心、生死相依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红二主力龙山
龙山塔
湘西期间红二、六军团军纪的价值探究
湄窖现有主力产品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东汉封龙山碑
当90后成为团队主力
龙山村
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