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的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3-11-20刘蒙林尚明刘林华贺劲松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胃底主干证型

刘蒙, 林尚明, 刘林华, 贺劲松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 518033;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 518033)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和(或)肝内左右门静脉分支内的血栓形成,伴或不伴肠系膜和脾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该病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病率为7%~26%不等,是普通人群的7 倍以上,且其发病率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1]。研究[2-3]表明,肝硬化合并PVT 时可增加长期死亡、出血、腹水、急性肾损伤和移植后死亡的风险。

中医学中并无肝硬化并PVT 的专属病名,现代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积聚”“鼓胀”“血积”等范畴。本病多因肝病日久,正气亏虚,加之手术金刃所伤,肝血亏损,导致气虚血瘀,脉络阻塞而引发。

由于肝硬化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的高风险,常规抗凝治疗往往难以应用于肝硬化合并PVT 患者[4],这使得该病的治疗成为临床上的一道难题,而中医学的加入为该病的治疗方案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早期发现、提前预防对于肝硬化患者避免发生PVT 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深圳市中医院收治的47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寻找肝硬化并发PVT 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预防、诊断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PVT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 日就诊于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住院部一、二病区并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共475 例。依据肝硬化有无合并PVT分为合并PVT的观察组(PVT 组)62 例和无合并PVT 的对照组(非PVT组)413例。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9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的《肝硬化诊治指南》[5]中肝硬化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将患者分为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瘀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两虚证等5种证型。

1.3 纳入标准①2017年1月1 日至2022年3月31 日期间就诊于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住院部一、二病区;②符合上述肝硬化诊断标准;③年龄满18 周岁,性别不限;④观察组患者腹部彩色超声提示血管(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管腔内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异常回声,电子计算机X 线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增强后显示门脉系统内低密度并略有强化、门脉有充盈缺损等的PVT 影像学特征,而对照组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血管(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管腔内血栓形成;⑤临床资料收集完整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未满18 周岁的患者;③合并有肝细胞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④布加综合征患者;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⑦临床资料收集不完整的患者。

1.5 研究方法

1. 5. 1 资料收集 (1)通过深圳市中医院的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史、肝性脑病、腹腔积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等临床资料。(2)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检测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D-D)、空腹血糖、肌酐、甲胎蛋白(AFP)等实验室指标。(3)通过腹部彩色超声测量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值。

1.5.2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中医辨证分型,探讨2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通过多因素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筛选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1.6 统计方法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对有序分类变量组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对无序分类变量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75 例,其中男性362 例,PVT 组49 例,非PVT 组313 例;女性113 例,PVT 组13 例,非PVT 组100 例。PVT组平均年龄(57.42 ± 12.80)岁,非PVT 组(53.72 ±12.66)岁。表1 结果显示:2 组患者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 组患者的年龄、是否脾切除、是否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有无腹水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1 2组肝硬化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例(%)]

2.2 实验室指标及肝储备功能比较表2 结果显示:2 组患者的ALT、GGT、肌酐、WBC、PLT、空腹血糖、AFP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 组患者的AST、TB、ALB、ALP、Hb、PT、D-D、门静脉主干内径、MELD 评分、Child-Pugh 分级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2 2组肝硬化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及肝储备功能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parameters and liver reserv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s或M(P25,P75)]

表2 2组肝硬化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及肝储备功能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parameters and liver reserv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s或M(P25,P75)]

注:①P<0.05,②P<0.01,组间比较

项目ALT/(U·L-1)AST/(U·L-1)②GGT/(U·L-1)TB/(μmol·L-1)②ALB/(g·L-1)②ALP/(U·L-1)①肌酐/(μmol·L-1)WBC/(×109·L-1)Hb/(g·L-1)②PLT/(×109·L-1)PT/s②D-D/(mg·L-1)②门静脉主干内径/cm②空腹血糖/(mmol·L-1)AFP/(μg·L-1)MELD评分/分②Child-Pugh分级/[例(%)]②A级B级C级PVT组(62例)24.50(16.80,34.70)35.00(27.00,53.00)36.30(21.60,65.00)32.30(21.60,65.00)35.87±7.17 96.00(76.00,130.00)77.00(60.00,89.00)3.96(2.77,5.23)126.15±31.50 72.00(49.00,180.00)15.05(13.50,17.60)2.59(1.12,5.89)11.60±3.15 5.25(4.71,6.29)2.30(1.30,4.50)11.36±5.32 24(38.71)21(33.87)17(27.42)非PVT组(413例)25.2(18.20,38.10)30.00(24.00,40.00)32.00(20.00,59.20)21.80(15.00,38.60)40.62±8.04 82.00(66.00,177.00)75.00(64.00,87.00)4.37(3.25,5.63)132.59±26.42 106.00(63.00,156.00)13.70(12.70,15.30)0.53(0.28,1.71)11.92±1.77 5.09(4.69,5.78)2.60(1.70,5.10)9.04±5.05 260(62.95)101(24.46)52(12.59)t/Z值-0.682-3.065-0.971-2.955 4.391-2.052-0.001-1.661-4.273-1.271-4.335-7.617-4.102-1.205-1.719-3.326 15.320 P值0.495 0.002 0.331 0.003<0.001 0.040 0.999 0.097<0.001 0.204<0.001<0.001<0.001 0.228 0.086 0.001<0.001

2.3 中医证型分布及证型与PVT发生相关度表3结果显示:本研究纳入475 例患者,分为5 种证型。PVT 组中,气虚血瘀证所占比例最大,占29.03%(18/62),其次为湿热瘀阻证,占27.42%(17/62),其他依次为气滞血瘀证[16.13%(10/62)]、肝郁脾虚证[14.52%(9/62)]、肝肾两虚证[12.90%(8/62)]。非PVT 组中,肝郁脾虚证所占比例最大,占29.06%(120/413),其余证型所占比列大致相当,分别为气虚血瘀证[19.61%(81/413)]、肝肾两虚证[17.43%(72/413)]、气滞血瘀证[16.95%(70/413)]和湿热瘀阻证[16.95%(70/413)]。肝硬化合并PVT 与无合并PVT 患者的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Table 3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 types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例(%)]

2.4 肝硬化合并PVT 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资料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结果表明:是否脾切除[OR=5.068,95%CI(2.073-12.390)]、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OR=2.441,95%CI(1.201-4.961)]、门静脉主干内径[OR=1.370,95%CI(1.191-1.575)]为影响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果见表4。

表4 影响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fo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mplication of PVT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3 讨论

门静脉血栓(PVT)的发病通常是多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与其他血栓形成机制一样,其主要是由Virchow 三联征(缓慢的血液流动、高凝和内皮损伤)的3 个病理因素的复杂作用决定的。然而,在肝硬化患者中,这些机制在PVT 发展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门静脉系统(portal venous system,PVS)由于其低压、慢流量、缺乏静脉瓣膜、高容量血流动力学和高门静脉顺应性组成一套独特的血管环境,使血栓不易形成。然而,肝硬化的发生打破了这一环境稳态。

本研究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PVT 组患者与非PVT 组患者在天冬氨酸转肽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门脉主干内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年龄、是否脾切除、是否有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史、是否有腹水以及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方面存在差异。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门静脉主干内径、是否脾切除以及是否有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史是肝硬化并发PVT 的独立危险因素。

门静脉增宽的主要原因是门脉压力升高。压力增大使得门脉增宽,从而导致门静脉血流减少、门静脉流速降低。大量研究[7-11]表明,门静脉流速降低是导致PVT 发生的重要因素。Nicoară-Farcău O 等[6]和Zocco M A等[7]经研究后提出15 cm/s的预测阈值,即在肝硬化患者中,当多普勒超声上显示高门静脉血流速度小于15 cm/s 时发生PVT的风险将大大增加。此外,门脉压力的升高导致PVS 侧支形成,将大量的门静脉血流转移到体循环,引起“偷窃效应”。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脾切除术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VT 的重要风险因素,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发生PVT 的概率为18.3%~53.6%[12]。究其原因则是因为脾切除术后的内皮细胞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血液高凝状态[13]。行脾切除术时,除了手术本身会离断或结扎脾门周围血管外,术中对血管的钳夹、挤压等动作也可能损伤血管壁,使血小板(PLT)吸附于暴露的内膜下胶原,从而启动凝血途径,促进血栓形成[14]。肝硬化行脾切除术后门脉压力降低、血流减小,导致血流速进一步减慢,加之术后脾静脉残端结扎形成的盲端内易形成湍流,使该部位易生成血栓,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血栓会随着血流方向逐渐向门静脉延伸[14-16]。除此以外,脾切除术后PLT 的升高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概率,PLT的反跳性升高破坏了原有的凝血平衡,使门静脉系统倾向高凝状态。

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1.1%[17]。当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时,机体会激活多条通路、激发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止血,外源性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均被激活,PLT受到刺激后会释放出储存的物质,与此同时,酶促反应的作用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液凝固形成PVT[18]。

本研究发现,肝硬化PVT 组与非PVT 组患者在中医证型分布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VT组患者中,气虚血瘀型患者占比最多(29.03%),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而非PVT 组气虚血瘀型患者仅占19.61%,这与肝硬化并PVT 患者的肝脾受损、气虚血瘀、脉络瘀阻的中医病机特点相吻合。吕靖等[19]对62 例肝硬化并PVT 患者进行证候统计后发现,多数患者符合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表现。王忠成等[20]使用益气补虚活血中药治疗肝硬化并PVT患者,取得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存在门脉主干内径增宽、行脾切除术及有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史这几种情况时,发生PVT 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而肝硬化并发PVT 患者的中医证型更倾向于气虚血瘀证。但由于本研究为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且样本数量相对不足,故确切的结论有待今后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加以证实。

猜你喜欢

胃底主干证型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左主干闭塞的心电图表现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与序贯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整合内容 构建高效课堂——开展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