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玛丽·卡萨特母子题材油画作品中的朴实力量

2023-11-20董瑞安喆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玛丽共情

董瑞 安喆

摘 要:玛丽·卡萨特是19世纪美国艺术史上比较突出的女性艺术家,她凭借着对新潮女性的刻画,以独树一帜的角度描绘母子日常,获得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的认可。作为一名女性,她完美地利用了女性在母子亲情中更加丰富的情感,并将它们传达给观众,用特有的眼光和角度,获得属于女性的荣光。她的油画作品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启迪我们發现平凡中的伟大。分析玛丽·卡萨特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原因、她的艺术作品的产生以及绘画构成、同情感题材的其他女艺术家的创作,致力于研究她的画面中强烈的感染力和共情元素。

关键词:玛丽·卡萨特;母子题材;共情

玛丽·卡萨特,一位以描绘女性、善画家庭题材闻名的美国杰出艺术家,用她在艺术之路上的坚持、在创作之路上的孜孜以求、在情感方面寻求共鸣的探索,让观众从她的画中窥探到自己的影子,仿佛自己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她用她的母子系列作品,用她所描绘的平凡而又温暖的日常,用她独特的绘画技法,使绘画变成语言,为情感所用,使得她的绘画作品有着引人共鸣的能力。

一、玛丽·卡萨特的创作之路

(一)时代背景下的破石而出

玛丽·卡萨特出生于19世纪的美国,年轻时的玛丽不满在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所学习的陈旧的知识体系,希望向外寻求发展。她认为,只有见识到最优秀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并向他们学习,才能迈出通往艺术殿堂的第一步。为此,二十二岁的玛丽前往法国,在巴黎的艺术博物馆临摹大量优秀作品。当时法国盛兴沙龙文化,只有优秀艺术家的作品才得以在艺术沙龙中展出,各地的人们慕名而来。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女性的作品能被展出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那个时期,在艺术气息浓厚的法国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女性无法进入专业的艺术学院学习,这也是为什么玛丽·卡萨特只得花重金求取私人学习或是在博物馆中临摹。她在绘画方面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也使玛丽背负社会的压力,这对成长中的艺术家来说是深深的束缚。正像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说,勇士是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行的。这些阻碍,反而成就了她女战士般的精神,让她更加坚定地投入艺术创作。终于,1872年,玛丽的《嘉年华会》进入巴黎沙龙展。之后,她的作品也陆陆续续在沙龙中被展出,她的天分、她的才华也日益被人们所看见。她真正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二)家庭基石:题材的选择

玛丽·卡萨特能创作出如此平凡而有力量的题材作品的最根本的原因,得益于一个温暖的家庭的支撑。爱是最好的语言。当然,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玛丽的家庭富裕,这使她可以做平凡女性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从小玛丽的父母便带她游历欧洲,参观博物馆,观赏艺术作品,她不仅物质环境优渥,绘画学习环境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在十六岁这一年,玛丽向父亲表示要做画家,而就当时的社会思想而言,玛丽的画家梦是背离社会主流的。她的父亲也毫无疑问表示不同意。父女关系一度紧张到极点,但最终,父亲理解了女儿,给予了女儿支持,并把女儿送到宾夕法尼亚的美术学院学习。

正是这样的家庭,给了玛丽力量,让她有了创作家庭题材的想法,并且因为家境优渥,她也可以无所顾虑地探索自己喜爱的家庭题材的奥妙。当时巴黎动荡的社会环境也更加坚定了玛丽题材的选择。人心不安,人民渴望安宁的生活环境,亲人的陪伴似乎格外重要,温暖的家庭是人民生活的强心剂。19世纪70年代,玛丽母子题材绘画的创作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候,她为她的母亲创作了《读费加罗报》,将母亲认真读报的神情描绘了出来,流露出温馨的静谧感,细节的处理、人物的刻画,都能表现出玛丽对母亲的爱,这种爱正是她创作的基石。

当然,艺术家的题材也受到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影响。例如在宗教影响下的圣母子题材作品,从最早的《圣母子与圣教徒》到拉斐尔的《圣母子》以及一众威尼斯画家创作的圣母子题材作品。圣母子将母和子联系到了一起,圣母玛利亚是母爱的象征,体现了当时宗教背景下蕴藏的母爱无疆。玛丽在意大利被圣母子题材油画作品中的静谧宁和之气吸引,这也为她后来的创作打下基础。这一题材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巴黎,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艺术文化中心众多,但里面常见的更多是男性艺术家侃侃而谈,女性艺术家的行动场所受限制,其创作题材也就受到了限制。

(三)印象派影响下的独树一帜

玛丽·卡萨特在美国主要学习的是古典主义绘画技法,来到法国之后,参与了欧洲的艺术变革,尤其是印象派的沙龙活动。玛丽喜爱德加的作品,尤为欣赏德加对光和色彩的表现。玛丽在展会上展出的作品也让德加对这个来自美国的女性绘画家赞不绝口。与德加建立友谊之后,玛丽得到了印象派的展览邀请,也结识了其他印象派的画家,例如莫奈、雷诺阿等画家。在他们的影响下,玛丽的画面开始运用更多的光色,也开始描绘印象派所热衷于描绘的日常。玛丽作为一位可以在当时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的女性艺术家,求变求新是她的品格。她与德加一起创作,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

1878年,玛丽在德加的帮助下完成了《蓝色沙发上的小女孩》。画面中小女孩的白色衣服透出丝绸般的光感,熟睡的小狗让画面稳定平和。蓝色的带花纹的沙发极富色彩表现力,衬托出小女孩娇嫩的肌肤。这幅画同样受到了人们的赞赏。但不久玛丽便发现,当时的人们仍然不愿意承认女性艺术家,即使德加也是如此。于是她打破以往平常的构图,选择其貌不扬的女佣做模特,让她摆出难看的姿势。这幅画就是《梳头发的女孩》。最终,玛丽证明了她的实力,她的这幅画也被德加收藏。

玛丽受印象派的影响,从她的画中可以找寻到极富感染力的色彩和平稳的构图,但她又固守着传统古典主义的素描造型。她是不受拘束、有顽强个人意志的女性,终身拒绝与官方合作,只为描绘心中所想,表达真实的自己。玛丽曾说:“一个画家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易行的通衢大道,另一条则是难走的羊肠小路。”她选择了羊肠小路,却在这羊肠小路中探索到人世间最伟大的情感。

二、从绘画语言中探索亲情

(一)构图·视角

玛丽·卡萨特一生未婚未孕,她把自己的母爱投入创作之中,通过对母子细节的描绘,表现出无尽母爱。母子题材油画《洗浴》是她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画面中的母与子总体位置偏上,采用俯角构图。人物的眼神朝下,都注视着同一个地方,让人忍不住观察人物的动态,顺着画家的笔感受她所描绘的场景。有人评价,玛丽的画面总给人一种自己就像摄影师一般,亲自捕捉到母子之間动人瞬间的感觉。《洗浴》画面右下方水壶的放置,既弥补了地板与人物之间的空缺,又让俯角画面变得平稳。玛丽认为平稳的构图才能凝聚和谐的力量。《舟游》一画中,人物的三角形构图让观者感到画中的小船在平稳地漂浮,使人安心。玛丽将男子放在画面的最前方,整体偏下,且只有一个背影,顺着他划桨手臂的方向,我们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放在画面中心母亲与孩子的身上,这样的安排自然而有新意,是玛丽一贯的作风。

玛丽热爱打破规则创造美,如“以镜入画”也是她创新的一部分。她用镜子从视觉上拓宽空间,使画面延展,不再沉闷。再者,她用镜子充当观者与画面人物的媒介,使二者产生情感上的连接,让观者更好地窥视画面主体的身份性格等人物特征。同时,玛丽画笔下的镜子也让人联想到拉斐尔笔下圣母的光圈,让整个画面充满母爱的光辉。

(二)色彩·风格

色彩是直观的,最具冲击力的。印象派画家追求明媚的色彩,玛丽·卡萨特也不例外。这些色彩就像音符,跳跃中平稳地落到曲谱里。玛丽的作品里画面总是温和而又宁静,充满着温情的力量。红与蓝、金与橘、绿与紫……她总有办法糅合这些色调,用光感将画面调和得朴素而沉稳。

例如《孩子的沐浴》中,人物身着白色,纯白色调上用淡黄、淡粉以及白色让纯白衣物尽显光感,就像暖暖的阳光,整幅画面充满柔和的氛围,她用同样的色调过渡灰面,稳重的暗紫色绘于暗面,画面呈现出的灯光感使母子的状态恬静而安详。《洗浴》这幅油画中的用色同样巧妙,背景的暗色衬托出孩子稚嫩的肌肤,母亲身上墨绿色条纹裙使瓷器的质感更好显现,右下角亮色的水壶又使母亲的衣服得到了提亮。暗面的“冲突色”被灰面“稳重色”所柔和,亮面的白色又让画面变得纯净而不失丰富,三面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玛丽笔下的色彩的独特魅力,其也体现出受日本浮世绘风格的影响。玛丽的绘画作品常常会营造出自然而日常的气氛,色调也受到其感染,这也使她的作品能很好地连接大众。

(三)造型·笔法

有人评价玛丽·卡萨特的绘画技法成熟,笔法洒脱,跳跃着的笔触让画面严谨而又非常自然,有感人的朴实之美。她似乎十分懂得母爱,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母亲和子女对彼此的爱。

《洗浴》中,女孩坐在母亲的腿上,母亲用左手扶住女儿的腰,让女儿可以稳稳地坐住,右手在帮女儿洗脚,动作轻柔,处处充满对女儿的爱。女儿的左手撑在母亲的腿上,头与母亲靠在一起,体现了女儿对母亲的信任以及母女俩的亲昵。《晚安拥抱》中,即使玛丽没有描绘细节,仅仅通过母亲亲吻着婴孩,孩子自然地搂住母亲的脖子这一动作,就能让观者联想到最朴实无华、人类最无法压抑的母子之情,表现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无间。《宝宝的抚触》这幅画的动态更加自然地让我们想到自己与孩子或是自己与母亲的温馨时光,画面中的孩子玩闹般地摸着母亲的脸,母亲的左手也自然地抚摸着孩子的脚丫。这一切都让人仿佛置身画中,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从同题材不同画家笔下感受母子亲情的

永恒力量

(一)潘玉良母子题材画作鉴赏

玛丽与潘玉良同是终生未孕的女性,相比于玛丽·卡萨特来说,潘玉良的作品更加倾向于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许正是因为自己并没有孕育孩子,她才将这感情全心全意倾注于画作之中。潘玉良画笔下的母亲对待孩子一举一动都尽显爱意。

如《宝宝睡》这幅作品中,母亲把孩子从怀中轻轻放到床上的画面,画中的母亲一只手托着孩子的脑袋,一只手托着孩子的腰,孩子静静地睡着,体现了母亲动作的轻柔和熟练。《幸福的哺乳》里,母亲用手臂环绕着孩子,使孩子有一个舒服的姿势吮吸乳汁,母亲的姿态疲惫,但她的眼神却是紧紧地跟随孩子。不管是动作还是眼神,潘玉良从细节表现了母亲从点点滴滴处对孩子的无私的爱。正如玛丽·卡萨特的《床上的早餐》中,母亲困倦地躺在床上,怀中的小女孩在吃着早餐,母亲的眼神始终跟随着孩子。照看自己的孩子似乎是画中母亲不用培训就会的事情,她们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她们天生就拥有母爱的力量。

(二)闫平母子题材画作鉴赏

闫平与玛丽·卡萨特不同,她是一位母亲,她描绘的是自己的经历,她将母子间的点滴搬进画作之中,这也是她的绘画作品令人着迷的地方。闫平作品中的场景大多是在室内,室内给人一种安全感,把孩子保护在一个房子里,让孩子有生活的地方。例如其母与子系列作品,场景便是室内。她的画面整体用白色调,色彩明度较高却很朴实。画中刻画的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喂饭、洗澡、嬉戏打闹等场景。这会给人一种亲切且熟悉的感觉,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闫平的画面还描绘了很多杂物,这些杂物让场景更加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这是她最本来的生活场景,正是主角之外的描绘,突出了闫平想要表达的母子内心的连接。

玛丽笔下的母亲是她心里的母亲,饱含着对孩子的祝福,在她的画中充满着宁静和美好。闫平笔下的母亲是现实中的母亲,其作品展示是对孩子最真实的爱、最现实的表达。但是无一例外,我们都能感受到她们笔下永恒的母爱。

四、结语

在那个浮华躁动的时代,玛丽·卡萨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用绘画描绘出一个纯净慈爱的世界,人们与画共鸣并从中获得精神慰藉。爱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在母爱亲情中,不需要语言,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便可体会出细腻的情感。不管跨越多少时间,这份爱历久弥新,虽然朴实,但是热烈,永恒不变,是艺术家们创作的动力,让观者想起母亲的细心呵护、孩子的亲昵依靠,触碰人们内心最柔软之处,这便是画家们的成功之处。

参考文献:

[1]刘津瑜.全球视野下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研究前沿: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2]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3]贾国士,陈明.美术作品鉴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姚巍.个性飞扬的玛丽·卡萨特[J].美术大观,2006(1):14-15.

[5]王子明.来自美国的印象派女画家玛丽·卡萨特[J].美术大观,2014(8):6-13,3.

[6]程瑞.卡萨特题材选择的启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86-87,90.

作者简介:

董瑞,常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安喆(通讯作者),常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猜你喜欢

玛丽共情
共鸣与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难忘的八个字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和我一起玩
玛丽的怪兽美容店
女生玛丽莎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