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守正与创新

2023-11-18陈浩

南方论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军事战略战略思维人民军队

陈浩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 201602)

军事战略思维就是站在军事斗争和建设指导的角度,制定、实施军事战略以及揭示军事战略规律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活动。因此,军事战略的发展与变化,也体现出军事战略思维的发展与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党“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并提出六大“必须坚持”,其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是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发展必须遵循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守正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2]。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即使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蕴含的军事战略思维,对指导现代化战争仍具有真理性价值。然而守正绝不是在新的实践中守着旧的理论原地踏步,而是通过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抨击错误、解开笼罩在真理知识表面的迷雾,从而发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创造可以指导新实践的新理论。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就是在守正中发展起来的。

一是守军事斗争发展规律之正。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思维作为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其实质是人脑对外部客观世界对象能动的和具有创造性的观念反映,因此没有实践就没有思维的存在。中国军事战略思维正是军事斗争实践的产物,诞生于自古以来大大小小的军事斗争实践之中。历史也向我们证明了,只有遵循军事斗争发展规律的军事战略思维才能够真正制定出赢得最终胜利的军事战略。例如在毛泽东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毛泽东正是掌握了军事斗争发展规律,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3],因此能够在复杂的战争中,指出日本“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4],最终将持久战定为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毛泽东军事战略思维正是揭示并遵循了军事斗争发展规律,才能够在我方实力弱小的情况下,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任何同军事斗争发展规律相悖的军事战略思维必然是失败的,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战争的失败以及最终政治上的失利。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始终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剖析军事斗争本质规律,从现有的军事斗争要素透视军事斗争的未来,从而发挥出军事战略思维的前瞻性、全局性的优势,掌握军事斗争制胜机理,进而研判态势,制定军事战略。

二是守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之正。军事哲学是军事领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任何军事战略思维都离不开军事哲学的指导。从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外向表现来看,显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指导。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作为揭示军事斗争规律、认识制胜机理的强大思想武器,始终强调实事求是、唯物辩证、系统全面、发展创新、人民群众的观点,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军事服从并服务于政治,战争的本质是两个政治集团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坚持政治引领军事斗争。中国军事战略思维正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之正,才能够不断揭示军事战略的发展规律,并制定出符合军事斗争实践规律的军事战略。尽管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已经诞生了一百多年,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已经无法承担起指导智能化时代军事斗争的指导功能,然而事实显然绝非如此,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5],其实践指向仍旧在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指导的范畴内,因此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仍在军事领域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三是守中国传统优秀军事文化之正。李际均在《中国军事战略思维》中认为“思想文化传统是对战略思维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和历史文化情结”,并认为战略“深刻地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6]。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的土壤,人的实践离不开本国民族历史文化的影响,因此人的思维深刻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任何抛弃本国和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思维都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和传统,其中不乏蕴含深刻哲理的军事文化,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中华文化素来向往长久的和平,儒家文化“以和为贵”的“仁义道德”观念在中华文化基因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生产力水平就不可能大幅度提升,没有生产力作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是空中楼阁。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继承并发扬了这一观点,将积极防御作为制定军事战略的基点,国防部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中明确指出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原则,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强调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相统一”,鲜明宣告了中国的军事理论中没有好战的基因存在,以和为贵永远是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历史文化底色。二是“大一统”的观念。“大一统”观念是古人对国家治理秩序的阐发,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中国内部虽然仍有分裂的时候,但统一的时间仍占了三分之二以上[7]。历代统治阶级都将收复失地、统一领土作为自身神圣使命,中国历史上对于伟大帝王功绩的评判也都离不开统一天下。因此国家统一的概念是中国军事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同样坚守“大一统”观念,近代以来,人民军队面对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人民军队浴血奋战,最终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中国军事战略思维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大一统”观念,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视为人民军队的战略能力。近年来对于台湾问题,人民军队开展的一系列军事演习行动,无不体现出人民军队捍卫国家统一的决心,这正是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坚守中国传统优秀军事文化之正的实践体现。

二、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8]。创新是理论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思维超前性的前提。新时代以来,军事战略方针发生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胸怀天下的宽阔视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有了实质性进展,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的飞跃。党的二十大更是擘画了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军事战略目标,制定了军事战略举措,提出了军事战略要求,创新了中国军事战略思维。

一是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导下,创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理论之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魄力对人民军队进行了脖子以下自我革命,革除了影响战斗力生成的一系列顽疾,真正有效扭转了人民军队的政治风气,“在新时代挽救、重塑、发展了人民军队”[9],人民军队也因此走上了全新的发展道路,更加聚焦主责主业,军事战略得以真正发展,军事战略思维才能够得以创新。习近平强军思想正是立足于新时代强军实践的十年里,结合当下党情军情国情,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立意深远、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善、与时俱进的军事理论,其中蕴含的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同以往的军事战略思维有了极大的理论创新。在战略目标上同国家战略保持高度一致,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10]是军事战略的最高目标。在战略举措上制定了人民军队的发展路径,以“三步走”战略举措实现人民军队现代化,提出“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同我国强国地位相称、能够全面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具备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军队”[11]。在战略实施上聚焦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深入优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要求研究掌握现代化战争的本质规律,打造战略威慑体系,明确改革创新是军队发展的未来,将科技摆在提升战斗力的核心位置,将依法治军作为建军治军的基本方式。在战略管理上,提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指出要将军队现代化融入国家现代化,军队统筹协调步入新时代等等。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得到了极大的理论创新,丰富了自身理论内涵。

二是在“两个结合”思想指导下,创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实践之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提出“两个结合”理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同军队与国防建设现状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了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在实践上的运用。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国防和军队发展没有现成答案可抄,西方国家军队同中国军队有本质上的区别,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这支军队同其他国家军队的显著区别。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巨大政治勇气刀口向内进行了脖子以下的深刻改革,有力破除了禁锢战斗力生成的顽疾旧疾,人民军队建设步上了新台阶,使命任务更加纯粹,军事战略思维有了新的发展。二是强调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相统一。始终秉持“以和为贵”的和平理念,始终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这是中国战略思维追求和平的必然选择。不同以往的是,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在战略防御的基础上强调战役战斗的打赢能力,认为保持战役战斗上的进攻能力是打赢战争遏制战争的基础,这是战略防御的威慑基础。只有让来犯之敌相信我们有能力对任何侵略进行反击,并粉碎敌人来犯的企图,战略防御的威慑功能才能够得以成立。三是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军事战略思维胸怀天下的创新之举。和平与发展仍旧是现今时代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实践指向。人民军队正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参与国际维和、海上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和平行动,不断扩大海外影响力,塑造人民军队和平的正义形象。

中国军事战略思维正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得以构建超前性思维并指导军事战略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战略思维超越性得以存在的前提,正如毛泽东所言“跟马克思平行,不算马克思主义,比马克思低,不算马克思主义,只有超过马克思,才算马克思主义”[13],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唯有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完成超越的可能性,这是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军事战略思维以其前瞻性、全局性指导军事斗争实践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军事战略战略思维人民军队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思维
人民军队忠于党
“四个全面”是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抗战初期党的军事战略转变的深远意义和伟大作用
战略思维:领导干部的必备能力
美国新军事战略瞄准中国
学习毛泽东战争指导上的战略思维品格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
人民军队在各地武装起义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