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政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2023-11-18景君学陈悦

南方论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景君学 陈悦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兰州 730050)

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党的领导承载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总结经验和教训,成功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式的、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2]这条道路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底色,而且适应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国情特点,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也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百年政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主要是寻求客观事物的起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形成在于不断认识与丰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探索出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规律。

(一)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认识与丰富

马克思虽未直接提到现代化概念,但是他在其著作中辩证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批判,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揭示东方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及道路方向选择的问题,对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加以揭示,对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

第一,揭示东方社会发展思想及道路方向选择的问题。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趋势。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和论证东方国家发展现代化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人口结构、经济形势等综合问题,客观地揭示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想要摆脱贫困可以另辟蹊径不走西方现代化之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最早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阐释,探讨了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方落后国家在地理气候、思想文化、历史环境、资源禀赋、社会制度等方面有着天壤之别,这意味着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如果想要摆脱贫困,不适合走西方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一种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1873 年,东方社会及俄国在资本主义的不断侵蚀下,社会发展的方向选择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分析俄国农村公社二重因素时,再次阐明类似的观点,并且从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认为资本主义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所替代。当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着对他人生产资料的剥削时,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导致社会阶级对立严重,而无产阶级的应运而生将把资产阶级予以消灭、促进人类的解放。列宁指出:“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在机会主义的脓疮迟迟不能治好的最坏情况下),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3]所以,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俄国对于道路的选择可以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道路。他指出可以通过社会革命,结束沙俄的专制统治,实现翻越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的“卡夫丁峡谷”。回眸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现代化既摒弃了走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之路,也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坚定了党的领导,顺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探索建设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批判性地继承了西方现代化理论。西方现代化的发家史,可以说是一部以武力侵略、殖民统治、破坏和摧毁人类文明成果的为特征的历史,其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演进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史。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利润,不得不另辟蹊径,使资本快速地全球化流通,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裨益。“全球化趋势昭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性特征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性图景。”[4]毋庸置疑,资本主义现代化推动着工业化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高度发达和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西方文明的传播等注入巨大力量,但西式现代化是以追逐利润为导向的现代化,通过资本输出与对外侵略扩张相结合,进一步榨取廉价劳动力和掠夺生产资料,忽视了人的主体性,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贫富差距明显,经济发展中出现不平衡现象,使之不可能成为后发国家追赶先发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借鉴模式,后发国家包括中国应该批判性地借鉴与反思西方现代化理论。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议》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46它不仅蕴含着五千年来的智慧和经验,更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是我们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和前进思路,更是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而是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它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实际,形成的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第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应和谐共处,并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去发展。基于此庄子曾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这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要把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不能破坏它,也不能过度开发它,要让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之上,其结果是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乃至人类的生存危机。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古代先哲“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深刻反思了西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对自然不合理的掠夺、改造,秉持着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生态负责的天下情怀和时代重任,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让美丽中国迈向新台阶,与世界共享生态和谐的绿色成果。

第二,“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协和万邦”这是一种以和平、友谊为核心的国际观念,中华民族对“和”的理解是多角度的。“和”反映出中华民族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反映了人与自身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周易·乾卦》进一步提出“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政治理念,提倡国与国之间平等相待、和平共处的相处之道。墨子也有类似的观点,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国家间要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而不同”的和谐共赢思想。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切身践行这一思想,强调“和谐”的重要性,倡导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和”理想,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社会秩序,超越了以“西方文明中心主义”交流方式为逻辑主导的现代化之路,创新性建立“多元一体”文明互动的交往新格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和现代化发展,与世界共享中国现代化发展,为推动世界发展和创造人类美好生活贡献中国智慧。

二、百年政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切渴望。十九世纪中叶,一方面,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迫使中国被动地开启了现代化的路径摸索;另一方面,在晚清政府封建腐朽的皇权统治下,任何一个美好的愿望都无法变成现实。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试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之中进行现代化实践,从片面追求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到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再到研究西方文明,其结果都行不通。从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便肩负起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的初心使命。百年来,党将自己的初心使命融入不同时期,立足于中国国情、探索了适合中国土壤的现代化之路。

第一个时期是1921 年至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推翻三座大山,把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为重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制定出详细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任务,初步回答了经济薄弱、资源匮乏、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使现代化的建设得到发展。

第二个时期是1949 年至1978 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破除阻碍现代化发展的旧制度,为国家建立不是西方设定的现代化国家范式,而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毛泽东同志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行从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方面而全面展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三大改造”的思想,并统筹安排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政治现代化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确立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和政体,还成功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文化现代化方面,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重要方针,解放了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走向现代化夯实了基础。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毛泽东同志提出“农轻重”的思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技术改进与推广,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工业现代化方面,毛泽东同志旨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强调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在国防现代化方面,他强调要加强国防工业建设和推进军事现代化,并提出“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强大的国防”。同时,他还要求提高军队的素质和现代化水平。在科学技术现代化方面,他认为应尽快赶上世界科技先进国家。

第三个时期是1978 年至2012 年。该阶段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反思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际出现的诸多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三步走”“发展是硬道理”等概念。随着对现代化认识的不断深入,为了保持经济持久动力,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又创造性地提出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从实践上抓住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路线支撑,开始建构自主、开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党的十五大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社会发展之路如何前行,并站在历史转折阶段创造性地提出“新三步走”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第四个时期是2012 年以来。新时代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就,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和推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始终保持“一带一路”倡议的生机与活力,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与合作。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性推出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全社会诚信建设,维护社会和平稳定,健全增进人民福祉的多层次社会民生保障体系。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生态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新路。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施国防和军队强军战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未来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科学谋划。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力量,又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新时代下,我们要紧跟党的步伐,结合实际,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在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三、百年政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改变,并秉持着胸怀天下的宏观视野,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走上一条符合自身本国实际的、更加开放包容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现代化之路。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在党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其非凡的领导力、坚定的意志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把国家和人民带向更美好的未来。党的百年奋斗成果使“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被彻底打破,让社会主义“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言论也伴随着西式现代化陷入无法化解的“福利陷阱”“人道主义危机”“移民危机”等现代化困局中风吹云散。因此,新时代下,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有效展开、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和顶梁柱,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鲜明旗帜不改变、方向不动摇的相关要求加以明确,是团结带领人民在风雷激荡中挺立潮头的掌舵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本质要求。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让人民满意”为目标,推动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不断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回眸中国共产党一路披荆斩棘、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在探索和实践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可以取得一系列成果,让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立足世界之林并不断发展壮大,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毫不动摇地坚定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中国式现代化在吸取了西式现代化有益文明成果的前提下做好了避免或减轻一切灾难和不幸的顽瘴痼疾,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19,要求全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并仍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成功拓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密码就是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不断强调人民利益至上,保障人民需求从物质文化生活层面的“硬需求”向“软需求”的转变,确保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可以公平正义地惠及每一个人。

(三)坚持胸怀天下是为人类谋进步、为天下谋大同的开阔胸襟

为了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前行,我们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坚持全球视野,推动“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和共同发展为己任,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胸怀天下”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有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社会情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随着全球化、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问题日益突出,单个国家难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和协调。中国意识到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使命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1]21,只有站在更高的、全局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其次,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引领性作用。中国是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富饶的自然财富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其经济繁荣和贫困治理成绩值得称赞。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中国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全球责任和义务。中国政府认识到,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才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一系列重要国际事务中,如气候变化、全球治理、非洲发展等,中国政府都积极参与,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中国是巴黎气候协定的重要缔约方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为促进区域和全球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