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艺术审美表现探析
——以河南总修院为例

2023-11-17井培瑶

天工 2023年19期
关键词:铁艺瓦当中式

陈 哲 井培瑶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

一、历经风雨的河南总修院

顾长卫电影《孔雀》的取景地——河南总修院,被遗落在岁月的角落里。开封在一千多年前曾是全国的中心,现在大街小巷都是北宋文化遗留下来的景象,没想到在开封东郊的角落里,还有一座如此美丽的建筑,它静静地坐落在这里,被世人淡忘。当它惊艳地出现在我眼前时,好像是一位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散发光芒的美人,虽然斑驳的木柱上看不到曾经的繁华,但依旧能看出它之前是多么的辉煌高贵。老旧的砖瓦和杂草丛生的院子似乎在叙述着那些冗长的历史。

站在总修院的正门前,正墙面上用红色的行楷写着“河南总修院”五个大字。在《开封市文史资料》上有记载,曾经还有几个小字,是当年开封市著名的书法家关百益写的“北宋大花园故址”,字迹依稀可见。

二、河南总修院的中式艺术表现

河南总修院的建筑格局遵循着中式建筑的传统——中轴对称,建筑中的装饰图案雕刻大多为浮雕或者透雕,植物纹是建筑中出现最多的纹饰,虽然建筑庄重严肃,但在不一样的位置上,总能看到很多中式民俗元素。

(一)封火山墙

河南总修院的大门是封火山墙式。中国人信奉“千仞之墙,祸不入门”,认为高高的墙不仅可以防止好运向外流,还可以挡住门外的煞气。作为传统的一种建筑形式,封火山墙是指屋顶与墙山的组合,外形似阶梯状,一旦发生火灾,高大的墙便可以阻止火势的蔓延,同时大火产生的热量在空心的墙体中会比实体墙传播得慢,由于墙体本身很厚,可以对房屋起到保护的作用。封火墙还兼有遮阳、防风、防盗等功能。在中式建筑中,封火山墙多建在皖南、江南、岭南地区,高高的白墙灰瓦则是典型的南方建筑。在战乱年代,河南总修院的墙体采用封火山墙,人们或许希望高高的封火山墙可以挡住战火,将总修院视为安全的庇护所。

河南总修院的封火墙的主色调为灰白色,白色在五行中对应的是“金”,而“金”可以生“水”,这也反映了建造者希望建筑防火。封火山墙的翘脚上有灰塑的辟邪神兽狮子,寓意是保佑人们平安吉祥。

墙体为老式灰砖、空心,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安全性,还能增强其美观度,使原本简约的人字屋面显得更加有层次感。如果将这座建筑看成是平面的,错落的房屋则扮演着增强画面感和色彩感的角色。

正面墙体的图案纹饰上依旧采用传统的吉祥纹样——祥云,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神仙所驾的彩云。大门墙体上的祥云纹样用浮雕手法制作,总修院正门墙体上的祥云做工精良、线条流畅、婉转优美,展现着人们对神仙与自然的崇敬之情,也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祝愿。

河南总修院虽为西方人主持建造,但在细节处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与传统,封火山墙也是一种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传统文化的缩影,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二)雀替

雀替,也是在河南总修院的装饰设计中随处可见的中式元素。雀替最早可追溯到北魏的云冈石窟,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圆雕等。在建筑中,它是柱子的顶端与柱子一同承受上部建筑力量的部件。原本作为一件力学的构件,在漫长的中华建筑史的发展中逐渐将人们对生活的一些美好期望也寄予其中。它像一对翅膀插在柱子的两端,既有建筑力学的作用,也有装饰的作用。

河南总修院的雀替以花纹卷草为主进行雕刻(见图1),样式大多为缠枝牡丹纹,又被称为“万寿藤”,因其造型设计连绵不断,花朵盛开,枝叶繁茂,布满雀替,所以有生生不息的含义,也是繁荣幸福的象征。在战乱时期,缠枝牡丹纹的雀替,体现了着人民努力寻求一种精神归属与安全感。

图1 主楼雀替(图片来源:网络)

河南总修院不仅有灰塑的雀替,在二楼的木柱两端伸展着彩塑的雀替(见图2),红底金纹,虽然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打,却依旧鲜艳夺目,金色的缠枝纹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似乎在诉说着总修院曾经的辉煌。运用卷曲多变的线条,以浮雕的手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叶片,有旋转、有翻滚,富有动感与层次感。雀替整体的设计饱满而舒畅,庄严中带着华丽,反映了当时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

图2 主楼彩色雀替(图片来源:网络)

(三)瓦当

瓦当是建筑房檐最前端筒瓦的遮挡。在中国古建筑中,瓦当的图形设计有云纹、饕餮纹、几何纹等,最初的主要功能是防水、排水,但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将保护飞檐与美化建筑的作用合二为一。

河南总修院的瓦当以虎头图案造型、灰陶材质为主(见图3)。总修院现存的瓦当采用浮雕的手法制作而成,先用模具做第一次加工,做出模型之后再由人工对其进行修饰雕刻,使得所有的瓦当制作精良、纹理清晰。制作者秉承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中国传统思想,将瑞兽雕刻在瓦当上,建筑中的瓦当图案设计以虎为主,虎是吉祥的瑞兽,是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中的白虎星宿,具有避邪祛灾、惩善扬恶、祈福承喜的寓意。

图3 主楼瓦当(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人们将雄健与充满力量的虎头雕刻于瓦当上,放于屋脊之上,总修院的瓦当虽造型古朴,但虎啸风生,张口圆睛,气势威猛,彰显着神秘与威严。白虎的图案纹样寄托着人们起居平安的愿望。

(四)铁艺窗花

在中式建筑中海棠窗并不少见。海棠是我国传统的吉祥纹样,花开明艳动人。海棠窗由四个半圆相围,在古人的观念中,“棠”与“堂”同音,传说中“玉堂”是神仙居住的场所,所以也有满堂富贵的吉祥寓意。在中式园林的设计中,海棠与玉兰、牡丹、桂花搭配,有玉堂富贵的含义。河南总修院出现频率最高的窗户造型便是海棠窗(见图4),整个窗户的造型以海棠花的形式建造,最中间的图案是牡丹,寓意“花开富贵”。

图4 主楼铁窗(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案延续着中式吉祥纹样的设计方式,但在中国古建筑中花格门窗是木质的,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容易斑驳掉漆,没有人工维护的话后期不能刷漆或更换。而河南总修院的海棠窗采用铁艺,与传统元素结合,多年的风雨洗刷使得窗户极具沧桑感。铁艺窗户运用了点线,作为公共设施,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兼具防盗的功能,集优美与变化于一体。

具有装饰功能的铁艺,一直被人们用来装饰庭院和家具。一些喜欢铁艺的人,会在自家的装饰设计里添置上铁艺的家具或者灯具等,这样的装饰使整体家居设计具有沧桑感,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觉。铁艺的家具装饰,有坚固稳定的特点,经历多年之后,没有经过精心的保护也依旧精美。

河南总修院海棠窗中形似乐符的造型设计、铁艺与石砖形成材质上的对比,多年后仍能感受到做工的精良,仿佛可以看到工匠为营造出良好的公共空间而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三、河南总修院的独特价值

(一)艺术价值

在抗战时期,一部分建筑延续着清朝时期的传统风格,另一部分则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民国初期的许多著名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的融合。

走进残破的河南总修院,其设计构造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风格,呈现中轴对称形式,建筑情调无不给人们带来精神或是情绪上的感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不仅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更是将南北方建筑特点相融合,构成了其特有的兼容中外、融汇南北的建筑风格。河南总修院的设计风格、艺术特色、技艺,都存在美感。虽然是根据西方理念进行建造的,但也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

河南总修院的建筑设计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它既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吸纳了西方现代建筑的文化特点,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代表。

(二)技术价值

关于河南总修院的文字记载并不多,但从建筑中,我们依旧能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技术价值。新技术与新文化传入中国在河南总修院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多地的建筑在风格与艺术特色上一度受到西方新科技、新材料的影响,呈现出“中国古典复兴建筑”的风格。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成为一种潮流,中式建筑融入了西方技艺、装饰线条等,但细部的图案装饰依旧是传统的中式风格特色。

河南总修院在艺术创造上对河南整体的建筑风格是一种创新。在那个年代,普通民众的房屋大多用以河沙、黏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的红砖作为墙体,这样的砖瓦房有保温的特点,少数的有钱人会用到灰砖等建筑材料,但是河南总修院使用了水泥和混凝土,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少有的。在河南总修院里看到了电线的铺设,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比较超前的。

(三)历史价值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一些新的思想观念蓬勃发展,河南总修院即将登上这个风云舞台,在剧烈的动荡中不断接受洗礼。秉持中原文化思想的人们没有排斥西方观念,而是以兼收并蓄的开阔心胸与气度,培育了深厚温和的文化土壤。

这个时期正是建筑史上的折中主义思潮出现的时期,以西方建筑的造型,加上中国传统的装饰,建造出了影响后世的“中国风”建筑。这样的建筑并不是在西式化的建筑上堆砌中国元素,而是在传承中国本土的建筑技艺上,将自己的工艺和装饰手法,包括本土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西方技艺相结合。

河南总修院见证了战争与和平、探索与建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让它变得博大宽容。

猜你喜欢

铁艺瓦当中式
瓦当
现代室内空间中的铁艺艺术探究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对居室中铁艺装饰的研究
浅析铁艺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论汉代瓦当书法的气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浅谈现代铁艺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