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高原上的农机“土专家”

2023-11-16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董洁芳

农机科技推广 2023年9期
关键词:李华播种机高粱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董洁芳

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张金霞 张晓瑛

山西省是典型的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地、丘陵占80%。为改变黄土高原上农作物产量低、农机化进程步伐慢的现实,土生土长李华、王永岗、曹燕琴、王小虎、刘和平等一批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用真情和行动推动黄土地上的粮食增产丰收,在农业生产中插上机械化科技的翅膀,在黄土高原上书写他们的农机情怀。7月下旬,笔者通过连线,了解他们在发展农机、振兴乡村路上的所思、所盼、所为……

用机械化收获高粱的第一人

李华,太原市清徐县王答乡大寨村土生土长的农机达人,在农机一线摸爬滚打了30 多年,当地人对李华的评价是敢闯、能干、有想法。

李华驾驶高粱播种机开展春播作业

7月20日,笔者电话连线李华时,年近60 岁的他正忙碌在农机服务作业一线。“刚从高粱地里回来,正准备去下一家农民的地里作业,具体工作都由年轻一代人干了,农忙时下到地里才更踏实。”李华说,只要干活,全身都有劲。

清徐县的气候和土地适宜种植高粱,全县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都种高粱。为减轻高粱种植的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李华从1999年开始,改装机具开展机械化收获高粱,成为清徐县第一个用机械化收获高粱的人。2000年,县农机部门在全县开始引进高粱机械化收获技术。由于当时的高粱收割机设计与当地种植习惯不相适应,机收作业时故障频发,再加之机收费用高,机收高粱得不到农户的认可。机收高粱的受阻对李华触动很大,有着10 多年农机一线作业经验的李华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机收高粱的领头人。

通过走访农户、分析问题,李华认真琢磨机具的故障原因、种植方式,计算成本、核算效益,在自己的高粱地里做起了实验。经过在小麦收割机上的多次改装,在高粱地里的反复实验,改良后的收割机不仅解决了农机农艺融合的问题,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效果明显。在他的引领示范下,机械化收获高粱在当地逐渐得到推广,特别是2018年,清徐县对高粱收割机实行累加补贴,在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全县高粱的机械化耕、种、收得到了全面推进。2018年,李华利用小麦收割机改装的高粱收割机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手捧证书激动得热泪盈眶,直言“这是第一次获得这么高级别的证书”。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清徐县高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高粱收割机随之成为当地农机户的“新宠”。目前,全县高粱收割机就达到30 多台,全县高粱全程机械化作业率达95%。

智慧农机的追逐者王永岗

当地人喜欢叫王永岗为“智慧农机理事长”,因为在他的晋中市众鑫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里,从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耕、种、收,到作物生长期间的动态监测、施肥打药、作业服务统计,都有智慧农机的身影。

王永岗(左)培训农机手

7月20日,电话连线时王永岗说,上午刚参加了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组织的基层农机化发展调研总结分析会议,他作为基层专家和代表介绍自己的经验,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

王永岗的合作社被晋中市定点农业生产托管单位,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近年来,合作社每年流转土地约2000 亩,自有土地1000 多亩,托管土地超5500 亩,年作业面积10 万余亩,涉及农户近1.3 万户,年收入300余万元。

“作为榆次区东阳镇魏岳村村委干部,我有责任把村里的地种好,并带领乡亲增收致富”,这是2017年王永岗任魏岳村主任时的初心。为紧跟现代农机化发展步伐,王永岗从2015年开始琢磨智慧农机。2017年,他在全省率先开展智慧农机网络监控系统应用,在合作社的作业车辆上安装了23 套智能终端监控设备的同时,建立了智能管理平台及内部管理软件。2018年,合作社被山西省农机局推荐为全省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2019年,合作社又增加安装了10 套北斗智能终端监控设备,引进了变量施肥、精量播种、变量喷雾等终端设备。

王永岗喜欢琢磨、善于分析总结,他认为目前遇到最棘手的问题难点是:一是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对种什么和怎么种等问题认识不清;二是传统施肥方式造成的土壤板结、盐碱化的问题日渐突出,掌握农田第一手数据资料,合理配方施肥刻不容缓;三是农田小气象站不完善,农户对农作物需水、需肥时间和用量把握不准确,造成水肥浪费现象严重。

面对问题难点,王永岗有想法,能创新。首先,积极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设备,配合农业农机部门,及时检测农田中有机质、微量元素的含量等,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当地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其次,在合作社已建成的农田小气象站基础上,用好试验取得的成效,争取进一步扩大推广范围;第三,合作社采用免耕、深松、秸秆还田等技术手段,积极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指标;第四,通过互联网+,把农业部门、合作社、农机户、农户等紧密地联系起来,拓宽信息渠道,收集整理更多的农业生产信息,解决供需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各农业参与者的互联互通。

引领合作社发展的农机操作女高手曹燕琴

笔者电话连线曹燕琴时,她正忙着机械化种植蔬菜。“收完麦子种下玉米,我们也不能闲着,现在正忙着种蔬菜的机。” 曹燕琴说。

曹燕琴开展整地作业

曹燕琴是山西屯留县燕琴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当地人称“女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是远近出名的农机驾驶操作女高手。从2016年第一次参加屯留县第三届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操作手)技能竞赛荣获优秀奖,到2020年参加第五届山西省农机操作手大赛取得了第七名,成为山西省农机操作手“十强”选手(唯一的女性选手),曹燕琴从一名喜欢农机的农村妇女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机操作高手和农机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她的农机道路越走越宽。

说到女子农机合作社,曹燕琴并打开了话匣子。她回忆,2017年成功竞选长治市屯留区李高乡东鸣水村村妇联主任后,心心念念就想为村里的妇女们做点实事,于是,与村里9 位姐妹联合成立了女子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全部是村里的姐妹,主要开展旋耕、深松、机播、机收、秸秆还田等农机作业服务,目前合作社有20 余台(套)农机具,托管服务2 乡8 村1000 余农户的7000 余亩地,秸秆还田作业涉及县域范围20 余个村。近三年,合作社又扩展到机收中药材和机械化种植蔬菜,社员的收入也得到了增收,村里妇女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农机作业服务的工作环境、强度、性质等来看,男子比女子更有优势,特别是一些体力活,笔者好奇合作社为什么不让男子加入。曹燕琴说,从自身的经历和经验,男子能干的女子也能干,而且还能干得好,因为女子干活比男子勤快、细致、耐心且更能吃苦,加上成立女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初心是要为妇女们做点实事,帮助村里的姐妹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曹燕琴认为女子农机合作社发展到今天,源自合作社快、准、稳的农机作业服务宗旨。快:勤快守时,答应为乡亲干的,从不拖时误农活,守信为先;准:种地必须了解近半月的天气趋势,把准旋地、播种、施肥、打药的关键时间,做到心中有数;稳:了解粮食市场价格动态,做到十拿九稳再出手卖,确保增产能增收。

前有父引后有儿续的农机人王小虎

农作物的机械化播种是全程机械化种植的关键环节。王小虎说,要想生产出适宜当地土质,播种效率高且经济实惠的播种机,需要重复试验多年实践和不断地改进,比如现在用户比较认可的宽窄行播种机,我们在合作社地里试验了5年,直到确定完全可行,才批量生产销售给农户并推广。

笔者电话连线王小虎时,他正在农机具生产车间指导工人。他说自己平时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工厂和地里两个点,在工厂主要是搞机具研发、改装和质量检测,到地里主要做机具作业效果实验和分析。

王小虎安装调试上肥机

“我们三代都情系农机,矢志不渝,算是‘农机世家’了,”王小虎说。父亲王曰顺一辈子都干农机,从1953年担任村互助组组长,将畜力石磨改用柴油机带动磨面,用木制独轮手推车改为滚珠轴承车,1958年研制出机械传动自动下籽的5 行播种机,到1972年担任邓庄公社机械厂副厂长,改装成功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机械代替畜力碾场,加快小麦碾打进度。

“父亲不仅是我的引路人,更是我的榜样,十里八乡对父亲‘能工巧匠’的尊称和对我家‘匠人世家’认可,引领我走上了学农机、爱农机、造农机的人生道路”,王小虎激动地说。

2000年接过父亲的播种机老厂 ,王小虎先后成立了襄汾县鑫汇丰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襄汾县邓庄镇张礼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在玉米、大豆等谷物类以及中药材的播种配套机具上进行研发、实践、改装、生产和推广应用。王小虎从事农机工作以来,秉承父辈的精神,潜心钻研,经他研发、改装后,适合大、中、小型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播种机、半精量施肥播种机、仓转式精位穴播种机、玉米多功能播种机、籽粒种药材播种机等配套农机深受广大用户喜欢,年销售量超千台。

走进新时代,这份传承仍在继续,儿子王忠也投身于播种机的研发、制造和维修工作。王小虎欣慰地说:“厂里新生产的玉米播种机就是按照儿子提出的想法改进的,先进适用强,年轻人的思路比我开阔,现在以他们为主了”。目前,王小虎、王忠两代人正围绕棉花、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播种配套机具进行改进技术,促进当地播种作业机具由单一型向多作物种类型和多功能复式发展。

注重药材机械化收获的刘和平

“安全生产是第一位的,产品质量是用户认可机具的最大保证,买药材收获机的人大多数都是回头客或老用户介绍来的”,刘和平自信地说。笔者电话连线了正在生产收获药材配套机具的工厂车间检查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刘和平。

刘和平(右)和工人一起研制药材收获机械

刘和平父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农机操作高手和维修能人,从小对农机有着深厚感情的刘和平,在父亲的影响和培养下,初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搞农机修理。经过10 多年的实地历练和经验积累,刘和平于1999年研究设计出了自己第1 台薯类收获机,通过试验和实地运用,取得很好成效,产品得到了当地农户的认可,逐渐成为当地从事薯类收获机研发、改装、实验、生产和操作的名人能手。

在自己设计的薯类收获机大获成功后,刘和平根据当地生产需求,先后研发设计了红薯打粉机、粉条揉面机,减少了农副产品生产的人工投入,大大提高了红薯种植的劳动生产率,广泛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口碑。2007年,刘和平成立了襄汾县南贾镇连村兴农农业机械制造厂,2009年,联合13 位优秀的农机手注册成立了和平农机专业合作社,向着更高的目标出发。

有了做研究、改造、设计、生产农机的制造厂做保障,有了能够反复开展机具实验的合作社作基地,刘和平在机具创新的同时,及时把握当下农机发展的大好时机,瞄准当地大量种植中药材的情况,大胆投资研发机械化收获中药材配套机具。

针对中药材种植种类多存在收获差异,对配套收获机要求各异的实际,刘和平通过深入种植户调研中药材收获存在的问题困难,了解市场需求前景,在薯类收获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设计,生产样机在合作社地里反复试验、改进、再试验。经过多次改装完善,反复试用,再生产样机给种植户试用。经过多年的专项创新与研发改造,刘和平的中药材收获机取得省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被农机部门广泛地推广使用,深受农户的欢迎。

“我很珍惜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的光荣称号,是国家对农村农业一线农机从业人的认可,也是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和肯定,能为乡村振兴做点实事,我非常高兴,今后还想多做些、做好些。”刘和平谦虚的说。

近几年,山西省农机相关部门非常注重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的宣传、培养、服务和使用等工作,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大力宣传他们在农业生产、乡村振兴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让社会更多人了解农机“土专家”的先进事迹;通过搭建农业专家与“土专家”的沟通桥梁,联系农科院、农业大学等农业领域的专家,助力“土专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农艺问题,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生产技能和服务能力;通过“山西省农机专家智库”微信交流平台,使“土专家”与“洋专家”(有关技术单位和科研院的专家)之间近距离交流学习、信息共享、共同提高;通过组织现场观摩,邀请农机“土专家”参加一些重大农机推广示范活动、学术交流活动、专题培训等社会活动,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在首批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的引领、带动、影响下,山西积极培育各层级农机“土专家”,全力建设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技能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李华播种机高粱
高粱名称考释
高粱红了
金秋时节高粱红
诸葛亮喂鸡求学
大蒜播种机让蒜农挺直了腰
敢为当先
一封家书
The Implication of Designing a Workshop in English Teaching
我们都是播种机
让党建成为信仰播种机和工作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