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型穿堤涵闸浮运沉装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

2023-11-16黄二位

治淮 2023年9期
关键词:涵闸高程偏差

黄二位

(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安徽 蚌埠 233000)

水利水电堤防工程建设中,涵闸结构广泛使用于穿堤建筑物。为了克服常规的填筑围堰、现场立模扎筋浇筑和预制陆运吊装等施工方法带来的工期长、费用高的缺点,笔者通过诸多水利工程实践,总结完善了小型穿堤涵闸浮运沉装施工技术。该技术不需要填筑围堰,投入的大型设备和操作人员数量少,安全系数高,能大大缩短工期[1]。

1 施工技术特点及适用范围

小型穿堤涵闸浮运沉装施工技术无需填筑围堰,减少了因为破除堤防而带来的长时间交通中断影响,也大大提高了工效。充分利用地域水系发达和水位受涨落潮影响较大的特点,采取水中浮运的方式将涵闸结构运至预定的位置,运输安全且成本较低。运至预定位置的涵闸结构,在落潮低水位时,利用反浮力原理,在闸体内缓慢灌水,使其自身加上水的重量大于平衡时的浮力,从而准确沉落至设计位置以完成安装,避免了使用大型起吊设备吊装就位的方法,既安全又经济[2]。

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1 施工工艺流程

涵闸预制→涵闸进出口封堵→水密试验→涵闸浮运、就位(基坑开挖)→涵闸沉装、固定→进出口封堵板拆除→涵周回填及堤顶道路恢复。

2.2 操作要点

2.2.1 涵闸预制

预制场地选择距离施工地点较近,水陆交通便利,既便于混凝土、模板等材料和工具的运输,又方便箱涵出驳且风浪较小的临时码头。

涵闸预制优先选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入仓,既可简化现场的临时设施,又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供应力度。

2.2.2 涵闸进出口封堵

涵闸下水前,需对其进出口端面进行封堵,以保证涵闸形成一个密闭的舱体。封堵材料采用3mm薄钢板,为了加强其密封性能,在钢板与结构间沿着结构的横截面垫设一层2mm 橡皮。

2.2.3 水密试验

为了确保涵闸在浮运过程中不漏水,能基本按照理论计算的情况下处于稳定状态,需在涵闸下水前、封堵工作完成后进行水密试验。如有漏水或湮湿现象需标识清楚,待闸体内水放完结构自然晾干后,组织人员对漏水、湮湿部位进行处理以满足浮运要求。

2.2.4 涵闸浮运

浮运前操作人员要熟悉浮运水道,浮运时间应选择高潮或高水位时,涵闸经水密试验后,在涨潮高水位时通过滑道溜放下水并在水中自由浮起,然后用拖船牵引、拖曳至预定位置[3]。为了确保浮运过程中涵闸结构的稳定安全,还需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验算:

(1)浮游稳定验算

当涵闸结构定倾中心M 在重心C 上方,重力和水的浮力产生稳定力偶,促使涵闸结构扶正,此时涵闸结构属稳定平衡,涵闸近程浮运过程中,为了确保涵闸稳定,M 与C 的距离应不小于0.2m。

(2)吃水和干舷高度验算

为了保证涵闸在溜放、漂浮、拖运时不没顶,涵闸应有足够的干舷高度,其计算结果应满足以下公式:

F=H-T≥B0·tanθ/2+2h/3+S

式中:F—干舷高度(m);H—涵闸高度(m);T—涵闸吃水深度(m);B0—涵闸在水面时的宽度(m);h—浪高(m);θ—涵闸在水中的自由倾角,取8°;S—涵闸干舷的富裕高度(m),取0.5m。

2.2.5 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方式以机械开挖为主。从下游侧向上游侧开挖,先开挖中间土体再开挖两边,剩余上游临水局部土方待水位高潮时迅速挖除。开挖应保持均衡、对称开挖,以使土体开挖过程中和开挖后应力释放均匀,保证基础的安全。

2.2.6 涵闸就位、沉装固定

涵闸运抵施工现场附近后,暂时泊锚在岸边,待基坑开挖完成后,再将涵闸拖运至设计位置。

涵闸沉装前,需对基坑的平面尺寸和高程进行验收。对进入基坑的水道进行清理后,将涵闸运至预定位置并用锚艇粗略定位,用4 根缆绳各连接1只倒链,分别固定在涵闸顶部四角的预埋拉环上,倒链固定在堤身的钢管桩上。待落潮或水位较低的时候,向涵闸腔体内充水使其缓慢下沉,下沉过程中,结合潮位的改变随时调整倒链、收放缆绳,并用全站仪控制涵闸的精确位置,等待涵闸自然坐底稳定后,用全站仪复测确保安装平面位置和高程准确。最后在涵闸的四个角部用∠100mm×100mm 角钢打入土中固定牢靠,确保涵闸在后续施工中不移位。

2.2.7 进出口封堵板拆除

涵闸两侧回填土填至与涵闸顶面平齐,并在低水位时方可进行进出口端面封堵板拆除,拆除时先拆除下游侧,水进入闸体且与上游侧河道内水位持平时再拆除上游侧封堵板。

3 质量控制

3.1 一般质量检查

3.1.1 材料与设备的检查

结构预制所用的混凝土和钢筋,应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进行性能和坍落度的检查。用于预制、浮运、沉装的机械设备等应按监理指示及相关规定进行质量检查。

3.1.2 施工过程控制检验

(1)模板的位置、高程需符合设计要求,模板及其支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需满足规范规定,平整度、垂直度偏差需满足规范规定;钢筋的规格、型号、尺寸、位置、间距、接头设置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2)在浮运前按计算结果测放出涵闸结构的重心、浮心和定倾中心,并作出明显标记,涵闸下水前还需对结构的密封性能再次进行灌水检查[4]。

(3)安装质量检查。涵闸安装就位后,应及时检查安装的位置和高程,架设全站仪在测量基桩上,分别照准标在涵闸顶板上的两端部轴线点,转角和距离均满足要求即为合格。

考虑到上部土方回填会造成结构沉降,安装完成后的顶面高程应比设计要求高50mm,用水准仪和塔尺配合量测顶面高程,控制允许偏差不大于+10mm、-0mm。

3.2 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

(1)预制台座顶面应平整、光滑,用3m 靠尺检查其平整度偏差不大于2mm。

(2)模板强度、刚度及其支架的稳定性必须满足规范规定要求,侧墙模板安装尺寸偏差不大于5mm,垂直度偏差不大于H/1000mm(H为涵闸高度)。

(3)钢筋的规格、型号、尺寸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规定,主筋保护层偏差不大于2mm,主筋间距、排距和箍筋间距不大于5mm。

(4)涵闸下水前做好封堵措施并对密封性能进行检查,具体方法和标准如下:

①闸体应分三次充水:第一次充至1/2 位置,第二次充至3/4 处,第三次充满。

②每次灌水结束后,分别静置24 小时,检查渗漏情况并标记。

③进出口端面密封处和混凝土结构面不应出现呲水和水流现象,洇湿面积不应大于100cm2。

(5)涵闸重心、浮心和定倾中心的计算应准确,其位置偏差不大于10mm。

(6)涵闸应安装在平整坚实的土基上,其安装位置和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轴线偏差不大于10mm,顶面高程偏差不大于+10mm、-20mm。

4 结语

小型穿堤涵闸浮运沉装施工技术采用干地预制成型,然后通过水道浮运至预定位置,再进行下沉安装以完成穿堤涵闸结构的施工。相较传统的现场立模扎筋浇筑和预制陆运吊装等施工技术,该技术具有工序简单、施工质量较易控制、缩短工期、能耗小、成本低等特点,施工过程中减少了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利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其技术的关键点是确定定倾高度、浮运参数和选择牵引设备,这些数据的获取不仅要有准确的理论计算,还要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如能很好地解决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对大型混凝土空箱结构物的浮运沉装施工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涵闸高程偏差
8848.86m珠峰新高程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穿堤涵闸渗透变形分析与加固
GPS控制网的高程异常拟合与应用
关于均数与偏差
SDCORS高程代替等级水准测量的研究
回归支持向量机在区域高程异常拟合中的应用
天然文岩渠重建穿堤涵闸分析探讨
GPRS数据传输在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