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职业教育“教学工厂”模式认同

2023-11-15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工厂理工学院新加坡

王 冰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1965年,新加坡成为独立的国家。新加坡独立至今仅短短68 年,但其人均GDP 已然成为亚洲榜首,这个后起之秀国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它的职业教育。在当今职业教育领域,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特别是它的“教学工厂”模式更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一、什么是“教学工厂”模式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汲取了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的优点,并结合了自身国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教学工厂”是其标志性的产物[1]。新加坡著名的南洋理工学院提出“教学工厂”这一教学模式,在其影响之下,该教学模式迅速被其他各大工艺院校、理工院校效仿采用,均获得了成功,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无数人才,也使新加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长为经济强国,“教学工厂”因此享誉全球。“教学工厂”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它不是在学校外部独立地建一所专门用于接收学生实操的工厂,也不是学校签约特定的一些社会上用于毕业生实习或工作的工厂,而是学校直接为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生产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去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教学工厂”是集工业项目生产、教学、经验累积与分享于一体的场所。

首先,“教学工厂”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具备生产项目的工厂环境。这也是新加坡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创新之举。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到实际的操作技能与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实操能力。

其次,“教学工厂”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学习环境。在该模式下,学生并非是只学习操作知识,也包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入学第一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对从业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第二年再开始主攻专业技能课;第三年则是半年学习应用性课程、半年用来进行工业项目的设计,所有课程均紧紧围绕专业目标。

最后,“教学工厂”是一个能够充分学习、交流并积累经验的场所。“教学工厂”模式下的教师不仅仅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而且拥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新加坡的理工学院(高职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在选择专业教师时,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有3年及以上的工厂工作经验[2]。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该校自己创建了一个AES系统。该系统设立之初主要是为了开展自动化项目共享以配合“教学工厂”理念的执行,但随着该系统对学生开放、电子化发展以及非项目个案的加入,该系统已经成为学生加速了解项目、快速获得项目经验的有效途径,目前该系统中已录入近5000个项目[3]。由此可见,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是在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及成长需要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教学工厂”模式的理念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20 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提出的一个老话题[4]。该教育理念对于当今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需要出发,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其次,该理念体现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激励学生。理解并接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做到真正地理解他们的身心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存在心理或学习障碍的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消费者,提供使学生满意的教育;通过启发、熏陶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动地产生感悟、自我觉醒和实现自我提高;不压制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励学生各显所能。

最后,“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相互作用”以及“不断生长”的过程。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以学生为中心”是要实现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

在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

首先,职业院校根据学生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自主能力和态度。在新加坡三年制的高职院校中,课程安排呈递进式。学生入学第一年,在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学习未来职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年在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条件下,教师进行指导和检查;第三年学生则具备了初步的岗位工作能力,在实际的生产项目实践中成长为专业人才。

其次,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也毫不逊色。在新加坡的理工及工艺院校,专业教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有3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这样既可以确保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理论教育,还可以确保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际经验知识,有益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以及更快地在实际生产中运用这些知识。另外,“教学工厂”模式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如义安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等院校都建有大型、成套的现代化网络设备和教学设施,建成了全面的现代化网络资讯平台[5]。

最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强调教学活动需要引入真实的生活场景。在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实际生产环境,设计生产项目、分配生产任务、交流解决生产问题以及对生产工作进行评价等都是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中心的体现。生产项目一般需要不同学科的学生合作完成,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团结力,使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提升。

(二)“国际化”办学理念

在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国际合作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学工厂”教学模式下,国际合作亦至关重要。新加坡在建国之初就重视与具备先进技术的国家进行合作。例如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知名企业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理念及技术。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是一种双向的国际流动策略,既包括外籍的学生进入到新加坡职业院校学习,也包括新加坡籍的学生到外国的职业院校进行留学。学生不仅能在本土学校的“教学工厂”中学习,还可以进入到海外的工厂中实习。这一理念带动了新加坡职业学校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更强的学生。例如,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实施了海外学生实习计划;南洋理工学院设置海外课程,通过海外实习、游学等项目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在真实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中,培养拥有更多全球化视野和国家化思维的劳动者[6]。在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引导下,新加坡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国际化接轨程度直接决定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学工厂”的产生也是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理念的引导下而产生。20 世纪70 年代末,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院长在对德、法、英、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进行多次组团实地考察和学习以后,结合新加坡的本土国情,确立了新加坡特色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传统的实习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于学校、隶属社会企业的工厂实习;另一种是与学校签约形成的社会实习基地实习。而“教学工厂”则是将企业中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引入到学校里面,学校不仅承担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也承担了企业的项目研发以及生产制造等工作。学校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操环境,毕业于理工学院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更快地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新加坡职业教育办学“国际化”理念还体现在对教师队伍的重视上。新加坡自然资源比较匮乏,因此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新加坡的各个理工学院都始终重视培养教师的国际化素养。一方面,各大理工学院会聘请海外的教师,外籍教师的人数能够占到教职工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之多;另一方面,新加坡的理工学院还会选派本校优秀的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行学习。因此,新加坡的职业院校里就会有比较丰富的新思想、新方法,更加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元化,教师队伍的水平也日益提高,授课内容与时俱进。

(三)“经济反馈型”发展理念

新加坡自建国至今,经济高速发展,人均GDP 快速攀升,这些成就与新加坡“经济反馈型”的职业教育密切相关。1965 年,刚刚成为独立国家的新加坡亟需各领域的技术人才来大力发展经济,实现资本的积累与壮大,此时的新加坡正处于资本密集阶段。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取决于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反馈”则至关重要。20 世纪60、70 年代,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以工业和制造业为重心,属于劳工与技能密集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新加坡职业教育借鉴了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模式,与技术先进的国家建立政府性质的培训中心,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局技能培训中心、达达政府培训中心、罗莱政府培训中心、菲利普政府培训中心、日新政府培训中心五大职业技能教育机构”[7],1960-1973年间,新加坡政府又陆续成立了“成人教育局”“第一所职业学院”“工艺教育部门”(教育部专设该部门用于开展工艺教育)“工业训练局”。正是这些举措使得新加坡的职业教育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促使新加坡的发展实现从“劳工与技能密集型”到以“科技密集型”为特征的高科技发展阶段。在科技密集型发展阶段的新加坡,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之上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增加应用技术培训中心的数量,满足职教学生的实践需要。在这一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课程也以高级制造、自动化技术、电工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等为主,培养出新型的科技人才。另外,在新加坡政府的推动下,出台了诸多培训计划,如BEST 计划(提升公司员工的基础教育到小学六年级水平)、WISE 计划(将工人的教育水平提至中学程度)。1992 年,新加坡设立了工艺教育学院以及南洋理工学院,这也意味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迈入了更加精深的阶段。

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典型代表。“教学工厂”模式正是南洋理工学院提出并推广的教学模式,这也是该学院在职业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因素。“教学工厂”教学模式正是在“经济反馈型”职业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产生的。理工学校为了培养出能够更加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使其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实际的工厂环境,提升锻炼学生的具体实操技能,增强他们的职业涵养。例如在南洋理工学院的IT 系设立了科技创新中心,在这里通过企业项目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工厂”不是一个固定的环境,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的实际工厂环境,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宗旨。“教学工厂”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不断与时俱进,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共同参与项目研发、制作的环境。“教学工厂”模式,通过“工业项组”的形式,将三年级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实际技术应用开发,以提升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的“技术前沿”性,同时有效服务了企业,在职业院校中成功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结合”[8],使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迎来了质的飞跃。正是因为南洋理工学院的这一创新举措,新加坡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新加坡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四)“无界化”校园管理理念

在“教学工厂”教学模式下,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与资源是统一融合的状态。在“无界化”理念的引导下,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学校的反应技能以及灵活性也大大提高。“无界化”的理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项目团队的无界化。在该理念下,企业项目是核心,围绕整个项目去整合校内各院系的资源,跨学科跨学院的师生也可以组成团队来研发项目。这不仅能够开拓师生的眼界,同时也加深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了解,提高师生的兴趣,也更符合工业生产项目的实际。

第二,经验交流与分享的无界化。例如,南洋理工学院建立的AES 系统是一个专门用以师生之间进行经验积累与共享的平台,项目组可以将自己的成功案例上传分享,同时也可以学习借鉴系统中存有的典型成功案例,教师也可以上传、下载授课所需的讲义以及教学课件,学生也可以登录到系统当中查看自己所需的知识以及进行信息的检索。另外,新加坡的五所理工学院联合研发LEO2.0 学习管理系统,使用者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访问,学生利用此系统进行电子协作、访问模块资源、提交作业、统计考勤等[9],实现了学校之间的“无界化”。

第三,校园环境的无界化。例如在南洋理工学院的校园里,各个院系各个专业之间都是通过室内的过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环形的空间,实验室都是以玻璃为外墙,开放式的构造能够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彼此间的交流。

(五)“无货架寿命”教师职业理念

“无货架寿命”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出的一种理念,这也是该学院组织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来源于商品货架期(即商品能够放在货架上的寿命)的联想。超出有效期的商品只能通过降价或者丢弃的方式处理,只有处于有效期内的商品能够为超市带来更高的价值。“无货架寿命”理念则认为,与超市里的商品不同,学院里的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无论年龄再年长也仍然可以在重要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持续为学院做出贡献。因此,年龄不是评价教师价值的标准,所有具备进取心、事业心,充满学习热情的教师都是年轻人。该学院也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每一位教师平均每年参与23~30个工作日的培训。每一位教师也需要参与科研工程,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学工厂”模式追求的是产教深度融合,因此对师资的要求很高。各个理工学院以及工艺学院在招聘教师时,不仅要求教师需要达到一定的学历水平以确保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并且要求每一位教师具有3~5 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每一位教师不仅具备丰富教育教学经验,而且具备工程开发的能力,是实至名归的“双师型”教师。“无货架寿命”理念强调的也是教师的实际能力。在南洋理工学院,所有教师都会接触到行业。有的教师还会负责公司的工程,对公司运作非常熟悉;还有一些教师主要承担校内教学工作,他们通过企业顶岗、校内教学工厂实习等形式提升能力[10]。对于新入职的教师,首先要参加由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为期3 天的职前引导计划和为期1 年的教师岗位培训[11]。此外,学院会为每一位新教师安排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探讨,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自己更加迅速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只有通过考核的教师才能成为学院的正式教师,否则将继续接受培训,一旦还未通过考核则被辞退。较高的招聘标准以及严格的培训考核系统都为新加坡理工学院强大的师资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技能、开发技能、创新技能等也都是每位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教师也应当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

三、“教学工厂”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校企合作是基础

“教学工厂”正是新加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在于培养人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定向性,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职业院校为根本,将企业或者工厂中的生产环境、生产理念、生产要素以及企业文化等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更加完善、更加成功的沃土,在此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企业的聘用三者之间能够实现良好的对接。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获益的有效途径,是一种互惠共赢的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主要充当人才培养的角色,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方,而企业恰好是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二者做到很好的互补。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仅依靠学校输送的人才来发展自己的产业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需要更多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例如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内部推行了项目导师制,即由项目导师来全权负责学生去企业的相关事宜。

(二)工学结合是关键

“工学结合”是“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双轨制”是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教学制度,也是“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具体来说,“双轨制”就是将为期三年的职业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第一、第二学年作为第一阶段;第三学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学生主要接受的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进行基础的训练,同时在这一时期将学生分为A、B两组,每学年的学习内容也分为两个课程组合,然后交错上课。第三学年专项训练阶段有专项培训、企业实习与全日制项目,也将学生分为A、B两组,例如A组在第一学期完成了专项培训,第二学期将该组再细分为A1、A2两个小组,A1小组先完成企业实习再到全日制项目,而A2 小组则相反,先完成全日制项目再到企业实习[12]。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三)产教融合是核心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生产和教育培训一体化,与“校企合作”不同的是,“产教融合”更倾向于学习根据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预判,在此基础之上设置专业以及设计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能够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不断地优化、更新专业设置,跟随高科技发展的动向,结合专家建议,从学生学习能力、企业人才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多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以此来确定需要开设的新专业以及需要废止的旧专业。特别是开设新专业时,学院始终秉持“逻辑严谨、理由充分”的原则,设计完整的专业教学结构等,根据学术委员会以及专家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后向学校提交审批程序,获批的专业才能够正式开班招生。这些新开设的专业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接受检验,根据学生、教师以及企业的反馈来不断改进课程,使其保持先进性。

四、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1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14]。“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尽管目前我国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其他职业教育发展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机制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学校、企业方面依然存在显著的不足。

(一)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不够有力

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关系的主力。关于如何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我国政府缺乏经验的积累,主要通过学习借鉴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来提高自身的角色认知。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教育事业的规划者,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步调也是一致的,这也是由我国政治体制所决定的,因此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策以及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

(二)我国职业院校对新发展理念的落实不够到位

尽管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职业教育也不断地走向国际化。但是整体上来说,职业教育自身的独立水平有限,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家政策的引导。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职业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考虑所设置的专业与企业结构的耦合程度。与整个教育改革的主题一致,职业教育也要走向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既要通过技能积累、教育普及和技术创新服务国家现代化,又要通过职业体验、技能传承和价值传递来助推“人”的现代化[15]。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及培训体系不够完善,成为职业院校实现新发展理念的主要阻力,“普职融通”无论是从社会认同角度看还是从实现道路角度看都存在着一定难度。

(三)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能力不足。首先,有数据显示,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然依靠进口[16]。我国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更多服务于中低端产业,但中低端产业的员工只要进行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因此不需要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其次,由于我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存在很大的生存压力,企业以公司的生存发展为重,社会服务意识并不高。最后,由于我国校企合作的机制尚不完善,二者在资源互通方面存在不对称的问题,这也是校企合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重要原因。企业无法从校企合作中收获更大的利益,因此与学校合作的意愿并不特别强烈。

五、“教学工厂”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继续贯彻“产教融合”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及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是新加坡职业院校“教学工厂”办学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产教融合”这一理念的落实不仅体现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上,也体现在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实践培训为关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各个项目的实施。改变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提高实训课程的质量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只有将学生放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生对企业的生产项目以及生产的理解才会更加真实与深入;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具体的生产流程以及项目的开发与落实过程,学生才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经验,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以及实际工作能力。

(二)加大职业教育人力资源投入,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打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育事业成功的基础。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在新加坡职业院校中,不仅有着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还有着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同时“无货架寿命”的教师职业理念也促使了教师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学校为社会不断创造价值。我国的职业院校也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优化自己的师资结构,加大对教师队伍的投入,重视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为学校培养更多更优的学生。要提高职业教育师资水平,首先,可以改变当下职业院校的教师入职标准。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基础,过硬的实践技能更是关键。学校在选拔教师的过程中更应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特别是针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但学历并不太高的师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定的破格录取指标。其次,可以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精进自己,特别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更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来掌握新的技术,及时了解行业前沿的发展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三)职业院校应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发展导向确定未来所需人才的特征,据此设计具有前瞻性的专业

新加坡职业院校的“经济反馈型”发展理念引导着他们的职业院校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及内容。要培养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首先就应具有一定前瞻性,能够紧随时代的发展,能够与企业的需求契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是能够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人才,而且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需要了解发展变化较快的产业和行业,例如电商产业、计算机工程、软件设计等,了解高新技术产业最前沿所需的人才特征,据此来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因此专业设置也应当服务适应于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增加职业院校与企业的黏性,增强二者之间的资源互通,提高企业的收益,进而增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动力

“校企合作”的落实不仅需要校方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方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但企业都具有逐利性,它会权衡“校企合作”这一项目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收益。因此,增加校企之间的黏性,使学校和企业双方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分享和利用;增加企业收益是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认可度、参与度的关键。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生产环境、安排更具实际意义的项目工作,这都是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功能的有效补充,给予学生更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生产的流程以及项目工作的内容,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职业院校的教师资源也可以成为企业产品开发等工作有力的科研支持。

(五)加强职业教育系统智能化建设,搭建智慧校园,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描绘了未来愿景,为中国职业教育加快转变改革进程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战略参考[17]。新加坡职业院校将智能技术运用到真实的教学与管理活动当中,例如使用AR、VR等软件教学并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南洋理工学院研发的LE02.0 学习管理系统实现了资源共享。我国的职业教育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手段来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以及管理活动的有效性,通过信息技术,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实现现代化。

猜你喜欢

教学工厂理工学院新加坡
江苏理工学院
新加坡
常熟理工学院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理工学院简介
基于NPY“教学工厂”理念创建“潮旅专业群校内实践基地”的构想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对高职专业建设的启示
中职机电专业“教学工厂”实习模式研究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