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之伦理思想于当代企业文化的价值

2023-11-15李时珍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道德经道家

李时珍 陆 群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道的纲纪即是掌握道的规律,则远可推知历史近可驾驭现实。而《道德经》作为中华古文明的精华,也是人类文明史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展现的道家伦理思想不仅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推动着时代的进程与发展。道家伦理并不只是一种看不见的思想,其影响已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当代文明社会经济领域中。对于企业来说,思想文化至关重要,它是强大的、潜伏的而且经常是无意识的一组力量,它决定了个人和集体的行为方式、感知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故能在当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延续道家优秀的思想并加以运用,必是能有所成功。

一、《道德经》之道家伦理思想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家伦理思想,用四个字表达是“道法自然”,即要求人们遵循自然的、客观的规律来修炼自身以及为人处世。在物欲横流的当代,追名逐利已成为一种猛烈的趋势,依照自然的规律生存与生活已成为一种理想的方式,提倡“依道法,处自然”的处世之道具有鲜明的普世价值。

(一)虚静无为

道家以“自然”为之根本,以“无为”之方法,体现其“守虚”“修”“不争”等具体思想主张。道家“无为”的伦理思想不同于儒家的“有为”。儒家“有为”主要是应用于管理层对下层民众的统治,相较之下道家依自然之法的“无为”则更是体现了老子心系天下苍生。“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1],老子认为治国要“无为”,管理层也应该以民心为自己所求,通过使其内心谦虚,鼓腹含和,减少竞争,身体健康以此成就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达到人民自我发展、走上正道、富足朴实的结果。

(二)德信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1]。此“信”可译为信用也可译为相信。与儒家普世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同,道家认为圣人用一视同仁的“信”来对待“信”或“不信”之人,此即为“德信”,这是一种更高阶的处世态度,以自己之“信”来感化或改善他人之“不信”,让“信”之人坚守,“不信”之人变得“信”。老子认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无“信”之人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尤其是对于统治者。纵观古今,拥有至高的诚信的人,便能赢得天下人心,历史上不“信”之君都不会赢得百姓的爱戴,最后君主之位也坐不长久。故“德信”于大于小均是非常重要的,乃是一种高阶智慧,人需以其立身并躬行之。

(三)重生轻物

《道德经》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1],其间隐含“人”与“天”“地”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道家的“重生轻物”即是以生命为贵、重视自我个体,反对外在的事物对于生命的伤害,唯此,方能显出生命的可贵,方是生命“法自然”“为无为”的根本之道。[2]道家重视生命的思想非常人道,老子对生命的重视在著作中均有体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老子认为人不能因为一己私欲即去做伤害生命的事,而应减少私欲以及多余的欲望,保持朴素而“自然”的生命状态,对一些外在的、虚妄的欲望的轻视能让人更加接近道。“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以其无死地”[1]一切生命似皆有定数,但戒除贪念,不畏死亡,即能达到善“摄生”,则不会置自我于“死地。

(四)知止不殆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老子告诫人们要懂得满足与适可而止,懂得顺应“自然”本质,反之,“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1]将成现实。道家的人生哲理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把握一个“度”,即为适度、取“中”,切勿极端、急功近利,越过了“度”就必定会招致更为惨重的代价。“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不知足”是一种祸患,而“欲得”就是一种罪过。祸咎的罪首在于不知足与贪婪欲望,而知足即可完满。老子提醒着后人一定要让事物遵循自然的规律发展,切勿贪婪与纵欲,懂得适可而止,才能得以完满。

二、道家伦理思想于企业文化的价值

道家不同于儒家认为命由天定,道家认为命定于己。因此,道家提倡对“内”而非求“外”,即不对外向社会和他人提出任何利己要求,而是更多的要求自我、丰富自身修养,提升自我价值,通过自己努力获取所需。企业文化既可直观呈现来引导企业资方的行为,也可间接潜入意识引导劳方的行为,建设合理的企业文化将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内驱力。由此可见,道家伦理思想的要求和企业文化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共性。企业文化是大学问,但也需落于实处。故将其二者结合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道家伦理思想于企业生产的价值

企业生产是企业按照预定的经营计划以及确定的目标,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生产出市场需要和用户满意的产品的过程。[3]故在此过程中,产出何种产品的成果则最大限度地受精神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则会使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更加认真努力,企业文化则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1.“有无”之创新文化

从道家之本源“无”来看,即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深入了解道家的“有无”思想就可知它是所有伦理思想的思想之源,于企业生产而言,创新是一种从无到有、由无生有的过程;于企业经营而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没有创新,企业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创新表面特征是“更新”,实则是对事物规律的更深层的挖掘。这种思想与《道德经》中道家思想不谋而合,《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规律是处于变化之中,而世间万物本质不变,外象是变幻莫测。企业的创新并不是去旧更新,而是规律新的理解与新的运用。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在企业内部塑造一种创新文化、创新精神,从“无”中找“有”,再从“有”中找“无”,形成一种“有”与“无”的良性循环,这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虚静”之本真文化

“致虚极,守静笃”[1]。道家认为“守虚”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品德。此思想与思想家曾子“格物致知”有其相似性,将物进行格化才能深入了解物的本质,本不变而象万千,知其本方能应万全。彻底深入地观察,才能对物有全方位的了解。“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1]。由此可见,品德越是高尚,越要低调自省,改进自身不足以求得长远。企业本真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作用体现在企业获得成就后,在社会上具有一定优势后,则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则尤为重要。有的企业在取得阶段性成功后就开始骄傲自满、贪图享乐,忘了企业最初的目标,还有一些企业则正视问题,用冷静而谦虚的态度来面对压力并将其解决,而这些企业的兴衰都证明了虚怀若谷,守住本真,淡泊名利的修养是企业家的一种人生智慧。[4]“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1]于企业家而言,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则无所谓失去。无论于企业管理者还是员工而言,在成功面前保持本真,保持最初的那颗心都很重要。

(二)道家伦理于企业管理之价值

企业管理,主要指运用各类策略与方法,对企业中的人、机器、原材料、方法、资产、信息、品牌、销售渠道等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5]企业管理是一种对内的行为,强调企业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谈到企业管理则离不开企业劳资关系。现实状况表明,企业劳资关系在总体稳定的同时,劳资双方的矛盾和纠纷也日益尖锐和复杂。[6]而将中国本土道家伦理思想融入企业管理中,形成以人为本、合作共赢的关系就变得尤为珍贵。

1.“重生”之人本文化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1]。老子认为统治者应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用百姓意志来决定自己的意志,以此才能达到人本合一。任何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都是为人的价值服务,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制胜法宝,其本质就是尊重人、服务人、依靠人和发展人。这一核心构成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和应用实践,也正是因为以人为本的这一本质,则会带来组织绩效的改善效果。[7]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本管理即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运用人的智慧,来降低企业资源消耗,这也要求企业管理者不能只肤浅地关注于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效益,而更要关注于员工的状态以及想法,并运用管理的只会进行调和,让员工意识到企业并不是个人的而是团队的,这样才能更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以及推动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以此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人本文化与道家“重生轻物”的思想是相似的,二者均是重视人的作用,以此实现人的最大价值。

2.“无为”之协作文化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但最终却能实现阴阳调和。于企业而言,劳资双方即是相互影响的阴阳两面,企业运营过程中如若能够较好协调劳资双方,则有益于企业实现最大效益。而如何才能实现阴阳协调显得尤为重要,而无为思想,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就是个很好的借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来有所作为。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借鉴道家“无为”思想,企业管理者要正确地审视自己并关心员工的真实利益,用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无为”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了解“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的道理,管理者设置相应的职位适当地下放权力,因地制宜地利用人才,权责分明,各展其长,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最佳效果。

(三)道家伦理于企业经营之价值

企业经营是以企业为活动主体,企业资方为了获得的物质利益,运用管理方法和权力,降低物质损耗,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成果的经济活动。企业经营是对外的,追求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和建立影响。

1“德信”之诚信文化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1],“信不足焉,有不信焉,”[1]。轻易发出的诺言或承诺了却不兑现的人,势必会遭受很多困难,诚信不仅是为人的重要品质,也是企业在市场行为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决定企业竞争成败并不在于其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其信誉度,而信誉度的直接影响因子就是看企业的诚信度。尤其是在当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各企业硬实力差别不大,企业的软实力就成了一大竞争优势,而诚信的企业必定会守得云开见光明。若因只见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丢失了诚信,企业之间竞争失败只是时间的问题,同时还会造成败坏市场风气的恶劣影响。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但从长远来看,若所有企业把诚信贯彻于企业经营与管理制度中,在社会上才能形成的良性、绿色竞争之风气,企业的发展也才能更为长久。

2“知止”之环境文化

企业能否发展顺利除了依靠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之外,与企业优越的生存环境也是离不开的。道家崇尚“不贵难得之货”,即崇尚节俭,反对浪费。“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老子认为节俭既是修道的美德也是修道的要求,这有益于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共生,实现人类长远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说,节俭要求企业资方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把握一个“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具有社会性的企业也不可能独立发展,它的发展会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影响,那么在复杂的社会中想顺利发展则可借鉴老子的“知止不殆”原则,以“知止不殆”来贯彻企业发展,不过度地去消费企业内外的资源,让其绿色、适度、健康的运营,才能走上发展的正道,这也是道之“法自然”。《太平经》言:“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8]人的命运并不是完全定于己,也是受到天地之影响,故欲安己则要先安天地,所以企业的发展既需要尊重人和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让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同构互感的互助体;[9]同时也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规律来过度发展企业,那只会造成反噬。

结语

强调以道治国的道家不同于强调礼法仁治、具有浓厚人文主义色的儒家,它崇高真朴、厚德载物、道法自然,具有极强的自然主义色彩,是一种更为上层的生存智慧,与其说它吸收了百家智慧,不如说它的智慧囊括世间一切规律。与之相应的企业发展也应有其动力与张力,否则就是一潭死水,企业的多方面借鉴与发展也为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能助其长久不衰。本文尝试把传统道家思想中对企业发展有益的思想进行阐释说明,为企业的多方面发展提供参考。同时道家思想不仅对企业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影响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其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由此可见,经历了历史层层筛选的优秀思想文化,不仅值得我们去了解与研究,更值得学习应用并做到知行合一。扬圣贤之帆,行智者之路,道阻且长,需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道德经道家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漫画道家思想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