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到的“艺术宝库”
——中国美术馆建馆始末

2023-11-14中国美术馆徐梦可

人民周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建馆中国美术馆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 徐梦可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要在北京兴建一批公共建筑为国庆献礼。在随后刊发的“首都国庆十大建筑美术工作会”简报《关于十大建筑的意见》中确定了拟建造的十座建筑,其中提到的“美术馆”,就是今天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的中国美术馆。

然而,中国美术馆的建成并非一帆风顺。1959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跃进的产儿》,盛赞首都十大建筑的魅力。这一次,“美术馆”的名字在其中缺了席。直到1961年12月,美术馆主体工程才正式验收。1963年6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中国美术馆”馆名,这一本应在1959年10月1日亮相的庆典建筑才最终落成。这其中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不仅牵动着当时文艺工作者的心弦,也折射出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美术的发展环境。

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美术馆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波折的过程,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之际,本文将梳理中国美术馆建馆期间的建筑、定名和功能演变,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一个公共空间的建立过程。

在民族形式与现代风格之间——中国美术馆的建筑

1958年9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召集建筑工作者开会,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通知精神。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汪国瑜带队负责作为十大建筑之一的美术馆工程的设计方案。美术馆平面参考的是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平面,呈一个变形的“H”形,在当时也被称为“蛤蟆形”平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设计在办公建筑和教学楼中应用最广。但是,由于需要服从体量处理需求,H形平面两翼建筑非常难以延展,也不容易形成一个一以贯之的长展线,故而这种建筑平面并不符合现代建筑作品的设计习惯。然而,当时国内缺乏美术馆建筑,工程任务也十分紧张,所以无法顾及建筑类型的特殊需要。同时,作为一座庆典性建筑,“逢时”又非常重要。在那股建设浪潮中,工作人员要迅速打造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的、符合人民需要的国家级美术馆,这种设计形式稳定、端庄的中央集中形的建筑形态就成为首选。

美术馆的平面设计确定下来后,1958年9月,勘测处就根据这一平面设计出具了一份长达37页的岩土勘查报告,并开始了初期工程作业。但项目立面设计却没有这么顺利——1958年9月至10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指示下,美术馆项目组经过三轮设计方案修改。但周总理仍觉得效果不理想,并认为设计方案缺乏中国的民族风格。最终,建筑师戴念慈在原有的平面布置基础上重新做出了一个具有浓郁中国建筑风格的方案。方案报送周总理后,他基本同意了这一方案,只是认为二层墙面太单调,需要增加装饰。于是,戴念慈在立面二层的墙面上加了一排假立柱,让立面显得更加丰富和耐看。这也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美术馆初步建设方案。在1958年11月的“首都国庆十大建筑美术工作会”简报中,总结了《关于十大建筑的意见》,其中对于各个建筑都提出了相关意见,唯独在第六条“关于美术馆”中,一致认为“特别满意”,并且说“特别欣赏下半部的亭园风格”。可以说,中国美术馆建筑是一次大胆地用民族形式表现现代建筑空间的范例,完美体现了“使用民族形式,体现民族风格”。

最初的中国美术馆设计图 (资料图)

最初的中国美术馆 (资料图)

迟到的十大建筑之一——作为庆典建筑的美术馆

十大建筑在中国建筑历史上的位置不容小觑,被誉为“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采用了非常规的“三边”工作法(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是中国建筑师进行的一次独立的建筑创作探索。由于当时国家财力有限、工期紧张,献礼的建筑不免有所调整。一些工程被推迟,一些工程被合并,所以最终在1959年建设完成的十大建筑与最初会议拟定的项目不完全相同。国家剧院、科技馆和最初的美术馆都是被推迟的项目。

在美术馆空间还未正式建成时,美术馆的筹建工作一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以下简称“美协”)代理,这种“两块招牌、一起办公”的模式持续了很长时间。1959年2月21日,美协正式向原文化部提交《美术馆建馆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建馆报告》)。报告指出,由于“建设材料短缺,为了保证首都国庆之‘重点工程’按期完成,国庆工程办公室将不再供应美术馆建设所需的各项材料”。美术馆工程刚做了第一层土木结构,就全面停工。

直到1960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庆典活动后,万里向周恩来提议,将国庆竣工工程的剩余物资材料和款项用于继续完成美术馆工程主体项目,美术馆工程才于1960年下半年恢复施工。由于资金不足,国家号召机关干部都参与到劳动当中。为了响应这一号召,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时任美术馆建馆工作组成员的张谔提出,所有美协工作人员都轮流到建设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张谔时常谈起美术馆的未来:美术馆是一座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西方现代设计的国家级美术馆,“南望是故宫,人民大会堂;西望是中南海,北海白塔,景山公园;北望是钟鼓楼,景致极美”。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美术馆,是当年的美术工作者们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虽然这座建筑没有于1959年10月正式亮相,但中国美术馆终究算是“迟到”的十大建筑之一——它因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立项,最终成为庆祝美术事业发展的一座庆典建筑。

从展览馆到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建馆

虽然自1959年2月起,美术馆建设就停了工,但是美术馆内部的机构建设却没有停滞。在《建馆报告》中,美协提出,“关于美术馆的监管计划、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等方案,预计于四月份提出”。可以看出,虽然工程暂时停摆,但是建立一个国家级美术馆的机制已经确立了。在建设初期,美术馆一直没有正式定名。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建设过程中,“美术馆”的功能随着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在不断转型。美术馆在建立之初,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举办展览,尤其是举办国家级的美术展览。所以在美术馆工程的岩土勘查报告中,标注的工程名称为“文化艺术展览馆”。

“展览馆”的概念终归过于狭窄,无法满足当时的知识生产和文化建构需要。在随后提交的《建馆报告》中,美协提到“但目前美术馆名称尚未最后肯定。美术馆名称,究应定为‘美术馆’?或‘国家美术馆’?”。紧接着,在1960年美术馆发布的《美术馆建馆方针任务(初稿)》文件中,则注明美术馆定名为“现代美术馆”。可以看出,除了最初使用过“展览馆”外,1959年以后,定名主要还是围绕着“美术馆”的概念——这座建筑并非仅仅用于展览。作为一座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打造的公共空间,它不能只是一座展示美术作品的展厅,而是要承担更加复合的知识生产功能。《美术馆建馆方针任务(初稿)》文件中明确提到,美术馆以“征集、收藏、陈列、展览我国五四以来专业的、群众的和少数民族的美术家优秀的美术作品为主要任务”。可见,“美术馆”是一个具有博物馆功能的公共空间,“展览”美术作品只是这座美术馆的四大功能之一。“现代美术馆”设置了四个部门(办公室、保管部、陈列部和服务部)和两个委员会(征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以发挥美术馆的功能,完成美术馆的任务。自此,中国美术馆有了自己的组织架构,筹备工作进入了更加细致的阶段,也为美术馆建成后的启动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初的展厅 (资料图)

最初的展厅 (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还为美术馆的整体运行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并明确指出美术馆的宗旨:“鼓舞和教育人民,满足人民的欣赏要求,丰富和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美术馆本身是一座在社会运动的呼声中筹建的建筑,它的“现代”带有着浓厚的革命性气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在精英化的空间建立过程中,包含着深刻的大众精神。

1960年,文化部下达《函复关于美术馆建馆中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关于美术馆的名称,我部意见:定名为‘中国美术馆’较为恰当”。这是第一次在“美术馆”前面加上“中国”二字。1963年6月,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中国美术馆”字样,最终为美术馆定了名。自此,长达近5年的中国美术馆建设工作终于结束,中国美术馆也终于正式建馆了。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这一建馆过程实属不易,但这也更坚定了中国美术馆的使命责任。从建馆之初,中国美术馆就始终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情,与美术家携手。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美术馆将继续秉持这份精神,不断凝聚美的力量。

猜你喜欢

建馆中国美术馆美术馆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特色建馆 真正与文化对话
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四年注重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