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感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恋地呈现与在地化策略

2023-11-12卜昊昊刘芮

档案与建设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旅红色资源

卜昊昊 刘芮

摘 要:地方感理论强调地方固有的特性和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能为避免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无地方性”提供学理参考。遵循该理论,文章基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构建了恋地与在地之间的转化互动框架,即通过红色文旅体验活动,人们的物质性、体验性与象征性需求得以满足,进而形成地方依赖、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并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反哺红色档案资源在地化开发。鉴于此,文章提出构建地方红色资源矩阵、赓续地方红色文化血脉、强化地方相关政策供给、实现地方行动主体协同等红色档案资源在地化开发策略。

关键词:地方感;恋地情结;红色档案;资源开发

分类号:G273.5

The Topophilia Presentation and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of Red Archiv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nse of Place

Bu Haohao, Liu Rui

(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Re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

Abstract: The theory of sense of place emphasizes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ce and people’s attachment to the place, which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avoiding “placeless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d archival resources. Following this theor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a framework of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opophilia and localization i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red cultural tourism experience activities, people’s material, experiential and symbolic needs can be satisfied, and then form local dependence, local attachment and local identity, and feed the localized development of red archival resources from the four levels of material, spirituality, system and behavior.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d archival resources, such as building a matrix of local red resources, continuing the local red culture and tradition, strengthening the supply of relevant local policies and realizing the coordination of local actors.

Keywords: Sense of Place; Topophilia; Red Archives;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紅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中国革命、发展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原始记录。[1]档案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保存着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档案资源,在文旅融合、叙事表达、数字人文等理念引领下,通过高校思政、阅读推广、档案展览、建设数字平台等途径肩负起红色档案资源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使命与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文旅融合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提供了新机遇,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是深化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红色档案是培育红色记忆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激活和传承地方红色基因的密码,地方是红色档案产生和赓续的源泉。因而建构地方感成为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核心要义。

本文以地方感为理论基础,探寻红色档案资源与地方感之间如何形成高效互动与转化的内在机理,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提供新视域。

1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1.1 地方感理论的源起与演变

地方感(sense of place)一词肇始于国外20世纪50年代环境心理和感知的相关研究[3],而后成为人文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约翰·科特兰·赖特(John Kirtland Wright)于1966年首次提出“敬地情结”(Geopiety)用于表示人对地理空间的深切敬重之情。[4]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将之改造为“恋地情结”(Topophilia),认为地方感是人们的感知、态度、价值观及世界观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5],地理环境通过被人们体验才能具备“感受价值”[6]。加拿大地理学家爱德华·雷尔夫(Eward Relph)则以地方感的本质性为切入点,强调地方能在环境、景观、仪式、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地方的对比中被感知。[7]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以及社会关系的相应改变,地方感亦被不断重构与再塑,被赋予更为多元丰富的内涵。[8]如布拉德利·约根森(Bradley S. Jorgensen)等学者通过实证表明地方感是由地方依赖、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共同构成的复合概念,三者体现了由弱到强的人地依附关系。[9]

由地方感概念的源起与演变历程可知,尽管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地方感的界定有所差异,但其核心仍在于人地之间的关系塑造和情感联结。综上,本文认为,地方感的形成需基于人、地、体验等多要素之间的系统关联与互动映射(如图1所示)。人是主体,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是地方感的触发条件。地是客体,地方独特的制度、文化、资源、景观等在地表征是地方感的基本构件。体验是中介,人们通过体验感知所形成的地理文化意象是地方感的重要内核。恋地是人们对于地方的情感表达,地方依赖、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是地方感的表现维度。

1.2 在地与恋地互动的理论框架

地方是感知的价值中心以及社会与文化意义的载体。[10]在文化景观、文化资源和日常经验的共同作用之下,人们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联结不断加深,继而产生“恋地情结”。基于地方感理论,本文构建了恋地与在地互动的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恋地”是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核心要义。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应强化人地之间的依附关系,唤醒人们的情感共鸣,实现文化自觉,进而形成群体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延续红色历史文化记忆,凭借认知和记忆激发地方认同,形成身份认同。而“在地”是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底层逻辑,即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应符合地方实际、契合地方需求及体现地方特色。文旅融合具有推动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独特意义。[11]新时代国家战略主导下的文化行业和旅游行业的融合发展,需确立“文化体验消费—族群文化共同体建构”的新的文化发展逻辑。“体验”作为商品消费的属性,具有了连接旅游者的物质需求消费和精神需求消费的功能,成为从商品的物质使用价值到象征意义的实现路径。[12]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体验既是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新途径,亦是发展红色文旅业态和促进红色文化认同的重要通道。[13]因而,文旅体验成为由“在地”向“恋地”转化的重要通道。

2 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恋地呈现

红色档案既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中国文化和地方知识的结晶。“红色档案+旅游”融合发展有益于盘活各类档案资源,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核心在于通过文旅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将红色档案资源转换成可被体验的产品与服务,建立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纽带。这意味着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可通过体验的具身化与行动的反复累积构建其与地方的情感联结。根据人们对地方情感态度的强弱差异,地方感可以分为地方依赖、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三个层次。

2.1 地方依赖:物质需求的实现

地方依赖体现了地方的功能性特征,主要强调人们对于地方产生的工具性依附。即通过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形成对地方的依赖。在整合区域内红色档案资源的基础上,档案馆通过搭建数字资源平台、举办红色文化展览、开展研学旅行等方式打造红色文旅品牌,发挥红色档案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带动区域内文旅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优化与调整。如浙江省长兴县档案馆以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出发点,突出“红色+绿色”,将红色宣讲融入“绿色古道行”活动中;配合申报非遗项目和打造文化创意园,形成“红色+山水”“红色+乡村”“红色+古生态”等形式的红色业态,让红色文化扎住根、留住人,助力乡村振兴。[14]此外,红色旅游热度的不断攀升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地方尤其是革命老区的就业。文化和旅游部相关统计显示,红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收入高达4000亿元,经典景区每月平均吸纳就业人员超过1.5万人,推动当地就业问题的解决。[15]

2.2 地方依恋:情感共鸣的唤醒

对于中国的文化消费者来说,因为个体的文化底色,文化旅游装置往往会激发人们的沉浸体验[16],唤醒主体已有经验与共同记忆,唤醒和把握对自身文化或自我意识的自觉,形成地方依恋。一方面,地方依恋强调一种文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这种“承认”本身包含了对特定文化价值指向的认可。[17]当前对于红色文化理解片面化、碎片化的认知困境呼唤红色文化价值意蕴的回归。作为红色文化传播和红色精神传承载体,红色档案可被转化成为文化旅游裝置,融入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过程之中,并将红色精神内化于社会实践,滋养地方文脉。譬如,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立足馆藏资源和“中央文库”这一历史背景,开发了大型实景解谜活动“追踪者的倒计时”游戏。该游戏兼顾趣味性、创新性与知识性,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红色文化。[18]另一方面,地方依恋强调行动主体接受个体与某一文化价值之间的同一性。地方红色档案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源头活水,通过建设红色教育研学基地、重走红色路线、打造红色旅游演艺等方式将红色文化与时代脉络、地方特色相结合,契合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度和认可度,让人们体认红色文化,获得精神指引,产生情感共鸣。

2.3 地方认同:地缘身份的构筑

地方认同是人类通过认知、行为、思想、情感等与地方物理环境、社会形态、文化等因素产生联结互动,建立认同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19],包括地方认知认同和地方情感认同两个层面。[20]文旅活动中的认知过程是体验性的习得过程,通过具身化经验和文化符号提供知识反馈和情感体验,强化地方认同。文化机构和文旅产业将红色档案资源中蕴藏的器物、制度、观念等文化元素分解为符码,在人与地方互动的过程中将其编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人们通过对比异质性的文化符号与个人已有经验的“他者”,形成对地方意象的整体感知。譬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湖南图书馆和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联合举办了“读步课堂”红色研学之旅。[21]在此过程中,人们习得红色文化知识,实现个人情感与红色文化的共鸣。此外,人们还会在知识所产生的特定情境中进行思维与行动,并在实践参与的集体行动中调整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无意识的情感启动来实现个体对于族群文化的认同或规避。[22]地方性知识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同一性使得人们对于地方和地缘身份的认知从地方扩展至国家,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和规范的认可,继而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3 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在地化策略

根据文化层次结构理论,红色旅游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内容。[23]结合红色档案资源和红色旅游文化的定义,本文认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在地化策略主要包含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与行为层四个层面。物质层意指红色档案资源的整合,精神层意指红色历史和文化的赓续,制度层意指相关政策规定的指引,行为层意指因地制宜开发模式的实施。四个层面相互联动,共同推动红色档案资源在地化开发,进而凝结为地方的文化生产力,实现红色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以恋地为价值导向实现红色档案资源在地化开发的实质是,地方主体以文旅体验为立足点,以在地内生的开发模式为基础,创新地方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理念和形式,实现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过程。

3.1 物质层:构建档案资源矩阵,讲述地方故事

最大程度还原地方全面真实的红色历史,展现红色精神风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需要以内容丰富、结构完善的地方红色档案资源矩阵作为物质支撑。具体而言,即广泛收集整合分布于不同地区、保存于不同机构或个人的有关同一事件、人物及活动的文字材料、图表照片、音频录像、实物遗存等各种载体形式的红色档案资源,在此基础上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等级评估及分类管理,依据“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活动”等有序链接的关键背景要素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逻辑关联与类归聚合[24],通过建立线性叙事结构、引入多维叙事视角等方式构建清晰完善的红色叙事脉络,讲述地方故事,推动地方红色文化的多维化和全景化呈现。如湖南省韶山村基于“空间叙事”方法,系统梳理了毛主席的“韶山故事”,以“求知、求学、求索、求是”为故事主线串联起分布在韶山各地与毛主席生平相关的红色档案资源,多维立体地展示了毛主席在幼年、少年、青年及老年等不同人生阶段的动人事迹,构建起完整的伟人纪念地域。[25]

3.2 精神层:赓续地域红色文脉,提炼文化符号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加之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滥觞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泛滥,致使红色文化脉络面临着被瓦解、割裂的问题,红色文化叙事容易变得模糊、失真甚至被歪曲,红色文化认同产生弱化消解危机。因此,迫切需要将宏大的红色历史具体化、在地化与零距离化,以地方红色文脉滋养丰富总体性红色文脉[26],凝聚铸牢红色共同体意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以地方红色精神作为价值观导向,通过叙事方式和技术手段串联展演红色档案资源中蕴含的本土红色人物、物品、地标、事件等地方红色文化符号,全面多维地营造出特定的红色历史场景,使人们置身其中时能激发情感共鸣,增强红色文化认同。如依托“沂蒙红嫂”这一富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地方红色文化品牌,山东省打造了国内首个以普通人物群体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纪念馆从文字、照片、实物等类型红色档案资源中深入挖掘有关沂蒙红嫂的历史记录,辅以声、光、电等技术渲染,真实再现了沂蒙红嫂在抗日及革命战争年代擁军支前的壮丽史诗,成为弘扬沂蒙精神与赓续红色文脉的重要阵地。[27]

3.3 制度层:强化地方政策供给,释放政策效应

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及红色档案资源存量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应在国家政策牵引下结合地方实际,构建横向上包括发展规划政策、资源保护政策、财政资助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相关政策在内,纵向上以“省—市—县—乡—村”层级联动为主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政策体系。通过不同向度、不同层级政策之间的有序衔接、协调和配套,持续释放政策叠加效应,促进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红色文旅的深度融合,助推地方红色文化IP的转化和发展。譬如,为推动井冈山风景旅游区和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以“井冈山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产品链条,构筑集培训、研学、体验为一体的“井冈模式”,江西省人民政府相继印发了《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江西省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关于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井冈山市政府相继颁布了《井冈山市旅游资源项目开发试行办法》《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等,通过逐步细化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好红色文旅的常态化发展。

3.4 行为层:多元主体协同耦合,激活地方动能

红色档案资源的系统性、长期性、有序化开发,离不开地方档案馆等文化机构、政府机构、高校、企业及公众等主体的积极参与。因地制宜构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多元主体协同耦合机制,能够带动区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首先,协同观念上的耦合。一方面,树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地方协调发展的理念。即了解地方生活生长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肌理,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开发。另一方面,树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地方文旅协同发展的理念,以传承弘扬地方红色文化为目标导向,强调地方行动主体尤其是公共文化机构参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自主性,明确各自的职责与权利。其次,协同方法上的耦合。通过项目管理、联盟搭建、众包运营等方式,以共享互通为理念牵引,吸纳地方行动主体特别是公众参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使其在与红色档案资源的零距离接触和交互过程中不断增进对地方红色文化的理解认同。最后,协同技术与知识上的耦合。政府机构、高校及相关企业可与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合作,基于5G、VR、AR等数字技术,促使数字叙事、思政育人等学科理论赋能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打造沉浸体验新场景,促进红色文旅与红色教育可持续发展。

4 结 语

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无地方性”阻碍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如何挖掘在地红色档案资源并转化为恋地情结是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核心,契合国家文旅融合政策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现实关切。本文引入地方感理论,构建恋地与在地转化框架,认为红色档案资源应立足全域旅游理念,针对地方同一事件、人物及活动等方面的红色档案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提取地方文化基因,构建红色精神谱系,打造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机构、高校、文旅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参与体系,辅以政策、资金、智力和技术的支持,提供具有在地性与本土化特征的红色文旅产品和服务,实现红色文化的当代表达,使人们在“他者”与“本我”的凝视与体验中,感悟地方文化,形成地方依赖、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来源的概念去魅及话语演变”(项目编号:23XNH152)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陆伟华,邓素媛.广西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J].山西档案,2017(1):85-8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3-07-25].https:// www.rmzxb.com.cn/c/2022-10-25/3229500.shtml.

[3]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11):70-77.

[4]郑昌辉.在城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地方感——概念与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20(5):116-124.

[5]段义孚.恋地情结[M].志丞,刘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

[6]段义孚,志丞,左一鸥.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J].地理科学进展,2006(2):1-7.

[7]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M]. London: Pion Books, 1976: 29.

[8]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8.

[9]JORGENSEN B S, STEDMAN R C. Sense of place as an attitude: Lakeshore owners attitudes toward their propert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1,21(3):233-248.

[10]朱竑,钱俊希,吕旭萍.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2(1):18-24.

[11]谭必勇,刘芮.文旅融合背景下档案馆文化空间的发展向度与建设策略[J].档案管理,2022(4):85-89.

[12][16][22]傅才武,钟晟.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内在逻辑与政策路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43,58,25.

[13]刘芮,卜昊昊.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场域分析和行动逻辑[J].档案学研究,2022(4):17-23.

[14]李聚娇.挖掘红色资源 推动融合发展[N].中国档案报,2023-04-20(4).

[15]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呈现高速增长态势[EB/OL].[2023-05-22].https://www.rmzxb. com.cn/c/2021-12-31/3019810.shtml.

[17]金斯伯格,思罗斯比.艺术与文化经济学手册(上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285.

[18]杨韫.旧时兰台入新篇——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打造红色档案文化品牌纪实[N].中国档案报,2023-05-01(3).

[19]STEDMAN R.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y of Place: Predicting Behavior From Place-Based Cognitions, Attitude,and Identity[J].2022,34(5):561–581.

[20]张琰,杨稀莉.地方认同视角下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影响机制及发展对策[J].旅游学刊,2020(9):4-6.

[21]湖南图书馆启动“读步课堂”红色研学之旅[EB/ OL].[2023-06-20].https://whhlyt.hunan.gov.cn/whhlyt/ news/mtjj/202104/t20210419_16471504.html.

[23]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71.

[24]周林兴,崔云萍.区域性红色档案资源的协同开发利用探析——以长三角区域为分析对象[J].档案学通讯,2021,(5):4-13.

[25]苏航.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中规院文旅所红色旅游典型案例为例[EB/OL].[2023-06-19]. https://www.caupd.com/achievements/chengshi/detail/917.html.

[26]赵月枝,沙垚.地方红色文化的当代意义[J].红旗文稿,2019(20):32-33.

[27]智匯沂南·创新发展丨沂蒙红嫂纪念馆:红嫂精神永不褪色[EB/OL].[2023-05-26]. http://linyi.dzwww.com/ news/202206/t20220629_10462634.htm.

猜你喜欢

文旅红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资源回收
文旅照明的兴起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