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茅”牧原股份号召员工养猪

2023-11-11余源

中国新闻周刊 2023年39期
关键词:牧原温氏共创

余源

近日,被称为“猪茅”的牧原股份股价持续震荡,十一长假前后累计大跌超12%。

股价持续下跌的背后,多起围绕牧原的市场流言正在网络发酵,如大规模裁员、短期负债高、推行内部承包等,特别是承包制,由于牵扯到养殖模式的调整,是市场关注的核心。牧原表示,承包制的推出是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然而在猪价“跌跌不休”的行业下行阶段,让员工承包养猪到底是为了激励,还是为了劝退?

在大众看来,不就换个法子养猪而已,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热度?事实上,养猪还真是门大学问,核心是如何让猪吃得少长得快。

在国内,上市猪企养殖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即公司从事育种及仔猪生产,农户专注于育肥环节,以温氏为代表;另一种则是自繁自养模式,猪舍自己盖、猪自己生、猪自己养、猪自己卖,以牧原为代表。

中国生猪预警网分析师冯永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公司+农户”模式投资小、资产轻、扩张快,赚的钱公司要和农户分;而自繁自养模式前期投资虽大,但钱赚了都是自己的,两种模式有点类似于餐饮行业的加盟和直营。而自繁自养模式,由于生产体系完全闭环,不经过二次运输,管理人员也不和外界接触,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在2018年之前,“公司+农户”模式是头部猪企的首选,然而非洲猪瘟的出现,让自繁自养模式迅速显现出优势。非洲猪瘟前的2017年,温氏是行业老大,年出栏量为1900万头,牧原年出栏量仅为720万头。而到了2022年,牧原年出栏量增长至6100万头,而温氏为1790万头,牧原也得以反超温氏成为行业老大。

10月9日,股民展示牧原股份股价行情。图/视觉中国

更重要的是,自繁自养模式跑通以后,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力也更强。据牧原披露,今年7月公司的完全成本为14.3元/公斤,而温氏和新希望披露的7月综合成本分别为16.4元/公斤和16.3元/公斤,且均不包含总部费用,若加上总部费用分摊,实际完全成本可能在17元/公斤上下。

然而就在最近,一直高举自繁自养大旗的牧原,却传出内部承包的消息。牧原方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承包的说法并不准确,公司没有改变自育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目前试行的是共创共享激励机制,让员工成为共创共享的合伙人。“该机制从今年6月开始试行,以猪群稳定、业绩领先的场区作为试点,各个区域均有场区在试点阶段。”

既然自繁自養优点那么多,为何牧原还要试点承包制呢?按照牧原的说法,共创共享激励机制以让有能力的员工多养猪、养好猪,快速、有效落地执行新技术为目的,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员工潜力。

在冯永辉看来,过去猪价飞上天的时候,员工积极性确实不是问题,但在眼下,传统的KPI考核方式已经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了,因为随着猪价跌入谷底,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员工能分到的钱也少了。

过去三年,是猪价下跌的三年。猪价下跌对牧原股份的销售收入影响较大,今年9月份相比去年同期,其在销量多了91.1万头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却下降了17.47%。钱越来越难赚了。

据今年上半年的牧原财报,虽然上半年牧原股份营收同比增长、净利润大幅减亏,但公司二季度的亏损幅度较一季度有所扩大。在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朱增勇看来,牧原此次试点,更重要的目的是降风险。“如果一个养殖企业体量太大,在周期下行阶段,一旦遭遇亏损,风险也会成倍放大。”

当降本增效成为必然,牧原试点内部承包制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行业下行阶段,企业主动求变并非不可以,但问题在于员工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截然不同,承包模式下如何保障员工权益?在没有产权保障的情况下,承包制会不会出现短期效应?一切皆有待时间检验。

猜你喜欢

牧原温氏共创
“南国第一牧原”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共创美好生活
温氏股份拟8.1 亿元收购河南新大牧业61.86%股权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牧原股份1-2月累计销售生猪31.9万头
牧原:拟募资19.76亿元用于生猪产能扩张
温氏7.3亿元增资三项目
牧原拟投资6 000万设立3家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