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法在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3-11-10李中海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摘要】本文以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篇目为例,探讨文本细读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阐明文本细读法的“细”体现在哪里,文本细读法的“读”包括哪些方式,以及如何有序组织“细读”,提出文本细读法的具体实施建议,旨在提高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当代散文 文本细读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6-0113-04

文本细读法着眼于文本语义,以结构理论为基础,强调文学文本的整体性,注重对文本中的语境、语义、语言进行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王元华指出,文本细读法属于中国传统语言学视域下的训诂学范畴,即以解释词义、分析句读、阐述语法为基础;语文教学的文本细读应遵循文本解读的一般原理,以文本本体为核心,以读者的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为基础,联系和融贯作者意图、社会背景等进行综合考量。

文本细读就是对阅读材料展开深入剖析和解读,从语言中提炼出语义,从语义中升华出语境,要求读者不能仅停留在书写系统、表述形式上,而要从文本中发掘隐含信息,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文本内涵。相比传统文学(诗词、文言文、古典小说等),现当代散文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中占比较小,但它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因此语文教师应给予一定重视。笔者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篇目为对象,研究关于文本细读法应用的三个问题,即细读的要素是什么、有哪些细读的方法、如何组织细读活动。

一、解构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分析要素

文本细读法中的“细”体现在哪里?这是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明确细读的要素是什么。从直观上看,文本细读应聚焦于散文作品中的语言,如关键字、词汇、句子,此外散文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文章结构、情感及语境,也属于文本细读的要素范畴。

(一)细读语言

广义的语言是指汉语书写系统,具体到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作品中,是指文本中的字、词、句等基本元素。鉴于现当代散文所用语言符号直白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从作品中发掘关键性的字、词、句,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思考。同时,从细读语言的视角看,撷取关键要素能够迅速建立起散文作品的赏析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作品的内涵。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采取了分段形式,作为民国时期散文的代表作,由于在语言使用习慣上存在一定疏离感,学生容易因为“读不顺畅”而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段中提炼关键的字、词、句,整篇文章的理解难度就会大幅度降低,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文本隐含的深意。如第四段的句子“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就是整篇文章中情感、思想含量最多的关键句,教师可以从中提炼出“沉默”“爆发”与“灭亡”三个关键词,根据文本细读理论中语言呼应的观点,明确三个关键词的递进和因果关系,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既要明白“沉默”可能造成“爆发”与“灭亡”两种结果,又要明白文中隐含的情绪是倾向于“爆发”,以刘和珍的牺牲唤醒麻木的国人,这样烈士的血才不会白流。

(二)细读细节

细读细节是建立在细读语言基础之上的,是现当代散文教学“化平凡为神奇”的重要手段。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式,不强调特定的形式,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性。然而“形散”就意味着散文中的很多重要信息容易被淹没,甚至奠定一篇散文作品基石的描写部分,都很难被读者关注到。因此,将“细读语言”拔高一个层次,以相对开阔的视野重新审视整篇散文,才能很好地抓住细节,进而对人物、事件展开分析,更清晰地阐明文本的主题与观点。

仍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这篇散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吸人眼球,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色血色中,会依稀看见渺茫的希望”等。这些均属于作者提出的结论,以及对活着的人的警示,它们都形成于“刘和珍君的死亡”前提下。引导学生基于这一思路细读全文,就不难从第五段中找到细节:“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一段描写符合文本细读法中“反讽”的特点,作者从旁观者的视角以及冷静、冷漠的语气,详细描述了一个爱国青年的死亡过程,“入、穿、立仆、猛击”等细节描写,将反动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丑恶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细读之下也就不难理解“我已经出离地愤怒了”。

(三)细读结构

文本细读法在分析散文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这意味着它在结构设计上没有规范、标准可循,几乎每一篇的结构均具有特殊性,或宏大叙事如海水漫灌,或小处着眼如涓涓细流,加上叙事、写人、随笔、议论、杂文等不同表现方式的应用,读者必须细致阅读、细心梳理,才能从“形散”的结构中找到“神聚”的目标。在细读关键字、词、句及细节描写的基础上,细读结构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细读《故都的秋》一文的结构时,可以用文本细读法提炼出“秋”这一关键字,文章整体结构包括“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两部分,让学生进一步对比文中南北之秋各自涉及的内容,就不难判断文章以“北国之秋”为主,由此建立“北国”与“故都”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从“故都”的角度展开结构分析,发现全文采取了横向结构设计,可以梳理出“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要素,基于文本细读法分析,以上要素被限定在文本自身框架中,不需要引入“北国之秋”之外的文化要素进行解释。如此基本可以明确《故都的秋》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以从宏观到微观的描写方式,突出作者熟悉北平“每一关于秋的细节”,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眷恋之情、对国运衰微之感。

(四)细读情感

散文虽然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创作体裁,但从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篇目来看,它表现出很强的抒情性,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情,或是由人陈情,细读情感都是现当代散文教学的必要环节。所谓细读情感,就是以散文为媒介体会作者的情感。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情感是非常主观、个性的内在思想活动,尽管作者行文之间可以进行情感宣泄、肆意表达,但这种情感往往是经过艺术加工和过滤的,读者如果只通过字面去分析、解读是无法窥得全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法指导学生细读情感时,需要补充一定的时代、社会、文化等背景,关键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将自己代入文本中,尝试置换作者视角。

仍以《故都的秋》为例,如果仅从语言文字角度去阅读分析,它不过是一篇“悲故都之秋”的抒情文章,学生难以将其与“白色恐怖”“风雨飘摇”“家国危亡”等联系起来。細读情感,就要让学生从故都之秋的“秋槐之落寞”“秋蝉之衰弱”“秋雨之凉意”等去体会,这是作者真实的情感抒发,但绝不仅仅是因为“悲秋”所产生,教师进一步补充时代、社会背景,将“白色恐怖猛于秋”的观点传递给学生,学生才能更深层次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细读语境

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语境是较为虚幻、缥缈的要素,非细读不可察之。所谓语境,即散文作品的语言环境、写作场景及作者心境,细读语境的基本原则是上下文关联,不能独立、封闭地去理解散文作品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观点。特别是一些关键字词及语句,可能在散文独特的语境中,它的语义与字典、词典中的解释完全相反。细读语境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散文基本设定出发,通过对人物、事件、环境等要素的整合,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与观点倾向,然后再从词语、段落中分析相关信息,使其所蕴含的语义与语境保持一致。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开篇作者用“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一段话,交代了刘和珍、杨德群被害的事件,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作者的立场,也是语境设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其中“洋溢”一词在常规语境中多用来形容热情奔放,如“人们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而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的语境中,使用“洋溢”来形容青年们的鲜血,无疑包含着浓厚的讽刺、愤恨情绪。

二、采用多元文本细读法教学,多角度体验散文之美

文本细读法是一个概括称谓,“细”主要是为了强调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要“仔细、精细、详细”地阅读,而“读”是具体的形式和方法。为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散文之美,教学中应该使用多元化的文本细读法。

(一)反复诵读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增加阅读次数、频率本身就是一种践行文本细读法的途径,读的次数够多,才能发现此前被忽略的部分,这是“由粗到细”的基本逻辑。此处强调“诵读”,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声音是一种提醒机制,它通过口腔、听觉系统来弥补视觉系统的不足,可以减少阅读散文内容时发生信息遗漏、误差、歧义等的几率,为“读得更细”创造有利条件。反复诵读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散文,尤其是结构复杂、要素过多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强调诵读的节奏与速度,正确表达停顿与重音,这样才能避免一些关键要素被遗漏。

例如,《荷花淀》中“很晚丈夫才回来了……”到“女人没说话……”之间的两人对话,应该提醒学生反复诵读,先熟悉对话内容、明确两人关系,再不断融入感情,在语调上区分男人(丈夫)和女人(妻子)之间的情绪变化,尤其是两人从“唠家常”到丈夫表明自己第二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的转折点,分析女人的手指为什么震动了一下?真的是划破手指了吗?诚然,这是女人担心丈夫的安全,她内心的不安映射到编席子动作的慌乱上。根据文本细读法强调语气分析的要求,教师还可以采取分角色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在看似普通的对话中融入复杂的情感,如“水生小声说”时不应该表现出神秘,而应该体现出严肃,而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时,应该在语气中夹杂自豪、鼓励与埋怨的复杂情感。

(二)比较阅读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细读法有利于颠覆读者的预期,即从文本中发现与自己预想不一致的要素。或者说,能否发现散文中差异化的要素,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细读文本的重要标准。例如《故都的秋》一文中,如果仅从散文题目去预想,作者应该是描写家乡的秋景,但细读之下才会发现要素众多。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可以发现文本中的许多细节远比困在一个固定的语境、独立的文本中更加容易。

例如,《故都的秋》描写了北平秋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其中“清”和“静”是秋天景物的直接反馈,“悲凉”则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这意味着北平秋天的“清”和“静”反映出悲凉的感觉。与《济南的秋天》做比较,这篇文章中同样强调了“清”和“静”,有所不同的是“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它的“清”蕴含在清溪中、在清凉的阳光中、在清甜的水中,它的“静”是指“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通过相似主题散文的对比,学生更容易从散文学习中抓住细节。

(三)要素换读法

阅读与写作存在共通之处,受到人的主观认知影响,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但从最基本的“细读语言”角度出发,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别具匠心,以及散文为了突出“形散神聚”特点所采用的艺术化表达手法。散文往往与诗词一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现象并不罕见,为了突出细微之处的精妙,教师可以采用要素换读法展开教学,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散文作品。

例如,在《荷塘月色》这一名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字、词、句进行置换,再通过朗读的方式体会语言色彩及情感的变化。在“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中,将“梵婀玲”替换成“小提琴”,虽然两个词所表达的事物一致,但“梵婀玲”明显更加缥缈、更具意境,用来衬托“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也更合适。类似地,将“牛乳”换成“牛奶”、“舞女”换成“美女”、“峭楞楞如鬼一般”换成“恐怖得如鬼一般”等进行对比阅读,有利于学生认识“语言与语境统一”的重要性。

三、合理设计文本细读时序,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

通过采用多元文本细读法教学的分析,可知文本细读法不只有一种方法,在具体运用该方法进行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时,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即解决文本细读法的时序问题。为了提高散文教学质量,时序安排同样要遵循“逐级递进、越来越细”的特点,以下结合《记念刘和珍君》及《故都的秋》提出具体步骤。

(一)整体阅读,掌握文本内容

整体阅读可采用诵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目標只有一个,即不遗漏散文作品的任何字符,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发现自己忽略的要素。以《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可以全文默读、诵读、分角色读等各一遍,要求学生边读边做笔记,这一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到预习阶段。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对关键字、词语及句子进行充分的了解,能够复述文章中的人物关系、事件过程等,同时了解这篇散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

(二)局部细品,深入把握文本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品,目的是激活学生主动思考、相互探讨的兴趣,考虑到高中语文所收录的现当代散文篇幅较大,可以围绕局部内容展开细读。具体来说,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完成从“看”到“品”的转变,这也是文本细读法强调挖掘隐含要素的常规做法。例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一段,教师设计问题:“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学生可以直接得到的答案是“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但这是完全的理由吗?教师进一步设问,学生的思考也会更深入,细品之下才能锚定“我已经出离地愤怒了”的关键句,得知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根本原因是为四十个爱国青年鸣不平。整篇文章包括七个段落,教师可以设置七组问题,引导学生从局部入手深入把握文本。

(三)结构分析,把握关键语句

散文的结构就是散文的“形”,从赏析角度来说,散文结构是重要的隐含要素,需要细致入微的思考才能找到其规律与特色,这也是帮助学生把握关键语句内涵的前提。《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结构比较清晰,作者下笔就已经划分了段落,即线性结构,按照“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的逻辑顺序,学生很容易把握各段落的关键句。《故都的秋》则是采用了横向结构,即对“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描写是平行的,且对北平秋天的景物、事物描写也是横向平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文本结构分析不能拘泥于一种规律或模板,必须尊重散文作品的独立性。

(四)观点感悟,明确作品主旨

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作品以抒情为主,情感依附于景物、事物、人物等载体上,这就造成了核心观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文本细读法的高阶层次,就是引导学生展开观点感悟,从散文作品中作者“已经说出”的内容去挖掘“尚未说出”的观点,这样才能明确作品的主旨。如《故都的秋》中“已经说出”的是北平的秋天清、静,“尚未说出”的则是家国处在多事之秋;又如《记念刘和珍君》“已经说出”的是反动政府的残暴,“尚未说出”的是民众的麻木与愚昧,这些都需要细细体悟才能感受。

综上所述,由于现当代散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的阅读障碍较小,反而容易出现流于表面、浅层化阅读的现象,难以理解散文蕴含的真挚感情、含蓄意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文本细读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晨.“文本细读法”在高中散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2022(32).

[2]赵龙刚.语文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1(12).

[3]肖梦华.文本细读,浅教深悟: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观察,2020(31).

[4]范惠丽.文本细读法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2017,(25).

作者简介:李中海(1980— ),安徽六安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教学。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论“读写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