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翰墨珍宝 尺素情怀

2023-11-09冯汉江

东方收藏 2023年9期
关键词:手札信札钱钟书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其展览前言曰:“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一部清华办学史,就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科教强国奋斗史的缩影。”清华已有110余年历史,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延揽各领域优秀学者,荟萃了大批学术名家,输送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又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前贤去矣,手泽存焉。”从该展所展出的信札、讲义、诗文手稿中,我们仍可感受到先贤风采之万一。

据媒体报道,“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是2016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首展之一。后该展交流到香港城市大学美术馆,并举办“清华学人与中国现代化转型”学术研讨会,成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在广大清华校友和社会公众的呼吁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2023年7月重开此展,并对展览内容略作调整,对展陈方式进行提升,旨在藉此向奋战在各行各业、努力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和“行胜于言”校风的清华人致以崇高敬意,向展览中所呈现的百余位清华学人杰出代表敬献一瓣心香,以表达无尽景仰与缅怀,令人动容。

笔者被这展览中的百余位清华学人手札所呈现出的各个领域的深厚内容和书写的精妙墨迹所吸引,连续几次前往观赏。兹择其几帧,从书法艺术角度谈点认识。

一、柳诒徵行楷手札:雄浑豪迈  丰神隽永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晚号劬堂。江苏镇江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及图书馆学家。1916年—192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文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并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抗战期间,曾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兼任国史馆纂修。1949年9月,担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包括《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东亚各国史》《历代史略》《国学图书馆小史》《中国版本概说》等。这次在“清华学人手札展”上展出的是其时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前身)馆长时写给蒋吟秋先生的信函(图1):

吟秋老同学衟(道)鉴:献岁发春,惟吉羊茀禄为祝。敝馆寄存尊处之书,承已装箱待运。兹特属干事周君启文持函赴尊处,请领该项书籍,即希惠予接洽并暂借一宿,翌晨即运取箱件,乘沪京车返宁。至车站寄舱加费等事,能托熟人指导,尤所盼企。种费清神,容晤致谢。柳诒徵啟。二月十一日。

此信所言之事,即抗战期间为保护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的古籍,柳诒徵将它们装箱藏于南京朝天宫地库和苏北兴化。信中所言“敝馆寄存尊处之书”当指此事。

蒋吟秋(1896—1981),字镜寰。江苏苏州人。毕业于江苏师范学校,系我国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图书馆学家,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美专、东吴大学等校教授,以及苏州图书馆馆长。工诗善词,精金石、书画,尤擅篆隶,一生著述颇丰,有《版本问答》《学书述要》等行世。柳诒徵与蒋吟秋既是老同学,又是同行,并且都是著名书法家,故写给蒋吟秋的信十分讲究。其文笔精练,书写饱含激情,充分体现出书法之功力。据考,柳诒徵初学唐碑,以颜、柳为基础,继而学赵、董帖学馆阁,后学北碑,篆、隶、真、行、草各体兼能。此札笔力强劲,彰显颜筋柳骨、汉魏碑版之雄,又兼赵孟頫、董其昌帖学之秀,字形饱满,丰神俊美,若少女俊男之态,墨色滋润,又若童儿肤色之质,点画使转,提按顿挫游刃有余,笔正字稳,可见书写状态之平静,毫无急躁之感。此札在章法上追求构图饱满,不留纸边,只在落款处留少许空白,与整版文字之中所留有的一处透气之孔相呼应,使全篇气息贯通。那红色竖式信格与红色印章处于整幅作品的中间位置,使画面中的深色文字和红色信格及印章与黄色之纸形成三大层次,呈现出绘画般装饰性美感。此札是一幅集时代性、文献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珍贵手札。

二、马衡行草手札:法度森严  内蕴深厚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浙江鄞县人。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曾任清华研究院国学门讲师,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考古学研究室主任,后历任西泠印社社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古物馆馆长等职。抗战前夕,主持迁运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历史文物到西南后方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故宮博物院院长。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这次在“清华学人手札展”上所展作品是当年马衡写给商务印书馆张元济询问出版事宜的信函(图2):

菊生先生大鉴:一别半载,驰仰时殷。时序更新,伏维献岁曼福。承示贵馆拟印唐人写王仁煦撰《刊谬补缺切韵》,又元曹善写《山海经》二书,以广流传,极所赞同。此二书本院前曾摄有复印件,拟即影印流传,旋因《切韵》原本为朱墨二色,摄影时未经分摄,兼之仓促南迁,因而中止。此次是否另行摄印?即请贵馆斟酌。至将来订立合同,自当援照《宛委别藏》前例,以副尊嘱。专复。顺颂新祺,后学马衡复上言, 二十五年一月二日。家兄幼渔附笔 致候。

张元济的回复直接写在马衡信函的空白处:

请函询彼处,复印件向何处领取。朱墨能套印最佳。应否另摄,俟见复印件后再定。并乞转知上海库管理员,准其到库借阅。张元济25.1.5。版税仍□□岫拔翁鉴,□□张元济25.1.9。

以上提到的岫、拔翁,分别指王云五和李拔可。菊生先生,即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历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以及上海文史馆馆长等职。仓促南迁,指1933年1月31日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组织的文物保护行动。《宛委别藏》是清嘉庆帝在紫禁城养心殿藏书的总称。“制”指守孝期间。

马衡致张元济的这封信札上附有张元济的回函,讲述了他们之间当时工作上的往来之事,体现出肩担国家重要职务的二人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也从他们信函中反映出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内忧外患,这是一札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信函。

再让我们从书法艺术角度来欣赏和解读马衡的這件珍品信札。此信札以行草方式书写,显然秉承晋唐之风韵,并熔冶篆隶于一炉,收放有度,平和自如,法度森严,笔笔精妙,随心所欲,字迹流美,内蕴深厚,通篇完整。马衡是新浙派艺术的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研究,成就卓著。在书法方面,他将笔墨之法与篆刻技巧结合,把碑刻之技融入书法之中,作品具有商周金文遗韵,书风古雅、自然天成,从而形成个人书法之独特风格,在四海之内享有盛名。

三、陆维钊行书手札:灵动质朴 稳重含蓄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部学习;1925年,获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助教;193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院、杭州大学任教;1960年,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1963年,主持创办浙江美院书法篆刻科,任科主任。1979年,文化部决定,由浙江美院在全国招收书法篆刻研究生,陆维钊任指导小组组长。其多才多艺,能诗词,擅书法、绘画、篆刻。著有《陆维钊书法选》《陆维钊文诗杂集》等。此次“清华学人手札展”展出的是陆维钊致施南池的信函(图3):

翀鹏吾兄:惠书过谦,非所敢当。大作《临富春山居图》,笔墨极用心,耐人再四阅读。弟所见此图复印件共有三种,即故宫乾隆屡题复印件、延光室摄影本及火焚复印件。兄所云得见友人藏本胜于故宫,如另有一本,至希示及。谢稚柳跋只云火焚本,而不提其他,是否以为其他皆伪?倘兄知其用意,亦乞见示。弟老病,仍时起时卧,禹钟及王万丈文皆拜读,可见吾兄娱老有居,吟诗得所,羡何如之。拙题尚未完成,略迟当录呈教。林君近已完成《瓦当印谱》,十分忙碌。专此奉复,即颂著祺。弟陆维钊顿首。六月廿六。

施南池(1908—2003),崇明新河镇人,本名翀鹏,字扶九、号南池。诗、书、画兼擅,曾任教于上海浦光中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有《中国名画观摩记》《施南池名胜纪游画集》《施南池画兰谱》《萧厔泉师徒画稿及画语录》等。信中提到的《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巨迹,陆维钊曾有过深入研究并多次临摹。《富春山居图》流传有序,先是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入松江董其昌名下,后为宜兴吴正志所有,吴正志又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吴洪裕爱若至宝,寝室与共,临终之前竟将此图卷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子侄吴静庵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烧去一截。吴家把第一截烧剩的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便分为长短两段。长者即为火焚本,进宫后载入《石渠宝笈三编》,名之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短者名《剩山图》,长期以来湮没无闻,后来为吴湖帆所得,现藏浙江省博物馆。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在台北合璧展出。当时,笔者随浙江省文艺家代表团赴台北故宫博物院参加《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合璧展开幕式活动,有幸亲睹《富春山居图》之风采,至今记忆犹新。信中还提及“林君近已完成《瓦当印谱》”,林君即林乾良(1932—),为“西泠五老”之一。

这件陆维钊行书信札是在有水墨浅色兰草图样的信笺上书写的,为生宣纸,十分讲究,兰草有君子之风的用意。生宣纸适合运笔,富有韵味,为我国传统工艺,受文人墨客钟爱。陆维钊采用小号狼毫湖笔书写,狼毫笔富有弹性,收放自由,干脆利落。先生所书中锋用笔,笔力遒劲,使转自如,字字力到,气聚字中。此札由两张信笺纸书写,共有三个段落,第一张上书写两个段落,另一张则为一个段落,前两个段落布满纸张,后一个段落留有大片空白,三个段落相连即为通篇,两纸分开即成对比,体现多与少、疏与密之变化。其文字四周亦打破整齐格式,使章法产生变化,文字造型活泼灵动相和谐。细观先生书法造型,可谓字字皆作姿态,横竖排列,错落相间,粗细并用,大小兼施。全篇信札处处体现书画道理,符合美感要求。陆维钊是一位诗书画兼长,尤其在书法方面被称为“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颇具个性和显著风格的书家。他的这幅行草手札中也流露出篆隶形态,稳重含蓄。先生德高寿长,勤奋耕耘,不愧为20世纪我国书坛杰出人物。

四、钱钟书行草手札:文人风骨 潇洒浪漫

钱钟书(1910—1998),字默然,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后又到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至1939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1949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主要著作包括《写在人生边上》《围城》《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2001年《钱钟书集》出版,较为全面地呈现他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这次在“清华学人手札展”上展出的是钱钟书的行草信札(图4):

衡巽贤弟:托土生奉还书及杂志,想达。外宾上门,带来流感,自绛蔓延至我,几牵动喘疾。外寇之侵害,盖不止武力、经济、文化,可畏可畏!附一条,烦代查和借,‘三龟(跪)九狗(叩)头’(扬州滑稽打诨)以谢。即颂文祺。钱钟书上杨绛同候。星期三晨。

此札是钱钟书写给董衡巽的信函。董衡巽(1934—),浙江余姚人。文史学者、翻译家、美国文学专家。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有《美国文学简史》《美国现代作家论》《美国现代小说风格》,以及译著《竞选州长》《王子与贫儿》《百万英镑》《苹果树》等。

这幅信札是说钱钟书借了衡巽的书,他本应亲自送达,但因接待外宾,被其所带流感病毒感染,钱钟书妻子杨绛先感染,后传染给他,并且程度严重,产生喘疾,故不便亲自还书,恐传染给董衡巽,只好托人送去并代借其他书籍。信里还发出愤慨:时受外寇侵害不只军事、经济、文化方面,还带来疾病,多么可恶。信函内容显示出钱钟书的爱国情怀,但对于朋友兄弟,则以亲切的地方方言致谢,又怕不能理解,还作了注释,这也体现出钱钟书治学之严谨。

此封信札是在一张普通的书信横格纸上竖式书写的,字体为行草书,有晋唐“二王”、欧阳询和宋代苏轼之风范,行笔流畅,轻松自如,字之造型紧凑结体完美,用笔有力,提按有度,气韵生动,字形大小穿插,左呼右应,章法合理。若盖上印章就是一幅更加完美的书法作品。

钱钟书以“博学鸿儒、文化昆仑”名世,而书法只是他承情言物之工具。他没有像上述幾位那样系统地研究学习篆隶真行草各式书体,但他眼光高、看得多、理解能力强,对书法基本规律的掌握有其独特之处,而他也不愿被人所左右,习惯自己的书写方式,从而创立了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面貌。其书法也有传统的法度,但更多的是恣意纵横,体现文人风范。他的书法不同于当今笔墨标准字体,也不是哗众取宠的创新字。其书多以信函手札面世,是以书为文服务,字里行间能够让人体会到渊博学识,这是时下书家只能望其项背的。

从以上四位学者的生平介绍及对他们手札作品的解读赏析,给我们以启示。不难看出,他们都是大学问家,都在各自不同领域著书立说,出类拔萃。他们的书法艺术,也是随其学问不断提升的。正如历史上的大书法家陆机、王羲之、张旭、苏轼等人,并非仅仅是字写得好,而是文赋诗词同样都特别好,这样才被世所公认,代代相传。如果没有学问作支撑,只能写一手好看的字,其技巧再好,也只能算个“书匠”。在书学之道上,练字和学问必须同时俱进,甚至要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之上,否则书写到一定水平后就会上不去,这是世所公认的事实。个人书艺的精进还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有关。民主革命时期,国难当头,具有爱国热情的文人都立志报国,使出浑身之力奋进在各个领域,艰苦的环境磨砺出了许多名师、大家。本文专题谈及的这四位人物就是其中之例,从上述他们的信函就可窥见一斑。柳诒徵和马衡的信函内容是抗战期间为保护转移古籍,陆维钊信札是涉及国宝《富春山居图》的传奇史,而钱钟书信札的内容则体现了文人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怀。这四幅信札都涉及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史料价值。从书法艺术上看,他们都身居艺坛高位,毕生挥毫锤炼,自然书艺炉火纯青,其手札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特别,当时作者的情绪饱满,那随性寄情、随心所欲之作就自然会产生率性的文字。毋庸置疑,这四位清华学人之手札必定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翰墨珍宝而传之后世。

(冯汉江:北京荣宝斋画院刘曦林中国画理论与实践访问学者、湖州师范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手札信札钱钟书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方英文手札
旧时信札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名家手札
名家手札
致卫东先生(信札)
近现代名人信札
翁同龢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