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银棠在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2023-11-09晓雪

壹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纳西族女作家文学史

◆晓雪

今天这个会开得很及时、很重要。

很及时,是因为今天是2023 年9 月22 日,赵银棠是在30 年前毛主席逝世17 周年那一天(1993 年9 月9 日)追随毛主席去向马克思报到的,所以今天这个会也包含了纪念赵银棠逝世30 周年的意思。

特别有趣的是:赵银棠与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四位文坛大师、文学巨匠——巴金(1904—2005)、丁玲(1904—1986)、沙汀(1904—1992)、艾芜(1904—1992)是同一年出生的。他们五位成名有先有后,成就有大有小,赵银棠的成就和影响无法与四位文学大师相比,但他们都是同龄、同辈的文学界人士。巴金、艾芜、沙汀,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天府之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丁玲来自“惟楚有才”的湖湘大地,他们脚下的文化沃土比云南肥厚得多。从边远的蛮荒之地云南能走出一个纳西族女作家,毕竟是很不容易、特别值得关注的。

所以1942 年,当她只是一个28 岁的文学青年的时候,历尽千辛万苦闯到重庆,就受到了于右任、周钟岳、郭沫若、史良等前辈的接见和关爱,郭老还书写对联和四条屏赠给她,并与夫人于立群带她去曾家岩中共办事处拜访了董必武和邓颖超,受到热情接待。她想去延安,当时延安正在整风审干,邓大姐以交通不便、行路太难为理由,婉言劝她先回云南到人民群众中去,边学习,边写作,并赠给她不少反映陕甘宁边区生产劳动的图片作纪念。郭老也鼓励她:“诗呀、文呀你可以写,你可以用你们那里的玉龙山、金沙江作背景,反映纳西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在重庆,她还认识了许广平的同班同学、参加过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云南籍作家陆晶清,陆把自己新出版的著作送给她,鼓励她多读多看多写,在文学的道路上走下去。重庆半年,她开阔了眼界,坚定了信心,有了更明确的奋斗目标。

回到故乡以后,她在教学岗位上坚持教书育人的同时,查阅文献,博览群书,深入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写了大量的札记、散文、诗歌和评论,后来编选成《玉龙旧话》一书在昆明出版,被称为“20 世纪边地文学史上一树璀璨的奇葩”。可以说,她这部成名作,就是在郭沫若、邓颖超的鼓励、指引下写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她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前进,创作了长篇散文《鸡足山漫行记》,增订出版了《玉龙旧话新编》,收集整理东巴民间文学,整理编译了纳西族长篇爱情歌谣《鲁般鲁饶》《东岩术岩——黑白斗争的故事》,编辑注释出版了《纳西族诗选》,并出版了她个人创作的诗集《雪影心声》等等。她还为纳西族文学晚辈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概括起来说,赵银棠至少有三个第一:

云南大学建校百年历史上第一个纳西族女大学生。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纳西族女作家。

也是第一个用文学彩笔抒写了丽江的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和纳西族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纳西族女作家。

她歌颂自己的故乡,歌颂伟大的祖国和英雄的人民。

她的作品不算很多,但她发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她留下自己独放异彩的作品。这样一位女作家,在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是应有她的位置的。

但是很遗憾,我翻遍了这些年出版的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的所有著作,包括吴重阳的《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李鸿然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特·赛音巴雅尓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中南民族学院集体编写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等等,都没有提到赵银棠的名字。赵银棠被“文学史”忽略了、埋没了。

怪谁呢?我觉得其实不能完全怪他们。得怪我们(包括我自己)过去对赵银棠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研究评论宣传不够。所以人家才看不到她的作品和影响,而忽略了她的存在。吴重阳、李鸿然、特·赛音巴雅尓都是我的老朋友、好朋友。我同吴重阳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共同主持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的工作(我是会长,他是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三十年(1981—2011),共同主持召开过十次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研讨会、举办过七次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的评奖颁奖活动、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全国当代少数民族的文学理论研讨会,居然一次都没有同他谈到赵银棠这位纳西族女作家。他们没有提到赵银棠,我是有责任的。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会很重要,是对我们过去对赵银棠重视不够、研究宣传不够的一个弥补。我不多说了,提两点建议:

第一,由省作协和省民协组织编选出版《赵银棠全集》或《赵银棠诗文选集》。

第二,加强对赵银棠的研究和评论,全面深入、理直气壮而又实事求是、令人信服地充分论证赵银棠在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猜你喜欢

纳西族女作家文学史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穿过市井烟火气的民国女作家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
现代女作家的文学交往与互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