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解离技术在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2023-11-09林秀苗

江苏教育 2023年38期
关键词:来访者头脑注意力

林秀苗

接纳承诺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海斯和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创立,其核心是提高心理灵活性,目标是帮助人们开创丰富且有意义的生活,同时有效处理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接纳承诺疗法的六个核心治疗过程是接触当下、认知解离、接纳、以己为景、价值和承诺行动。其中,认知解离适用于能够觉察并清晰表达想法的来访者,可以帮助他们灵活应对想法。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既要应对学业压力,又要处理人际矛盾。遇到挑战或挫折时,有些学生头脑中充斥着各种想法,他们往往否定自己、后悔过去或担忧未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笔者尝试将认知解离技术应用于学生个体心理辅导。

一、认知解离的内涵及技术

当想法阻碍有意义的生活时,我们进行认知解离,即与想法分开或拉开距离,看着它们来来去去,不陷入想法。需要注意的是,认知解离不是为了摆脱或者消灭想法,而是看清想法的本质——一串字词而已。

认知解离技术指能够帮助人与想法拉开距离,一般包含三个步骤:注意、命名与中和。注意指留意到某种想法的存在,如“请注意你头脑中冒出来的想法”“你的头脑在对你说什么”等。命名指给想法命名,如把想法命名为“内心的批评家”“糟糕至极的广播”等。中和指把想法放到一个新的语境中降低其负面影响,包括像观察客观物体一样观察想法——注意组成想法的文字、想法的大小和位置、想法移动的速度和方向;在想象中与想法的特性进行游戏——变换想法的形状、颜色,缓慢或快速地把想法唱出来等;转移想法——先放松身心,然后想象一个场景,把想法放在场景中的物体上,如想象自己坐在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边,水面上漂浮着片片树叶,把头脑中的想法放在树叶上,看着想法随树叶飘来飘去。

目前,接纳承诺疗法的相关教材和自助书中记录着100 多种认知解离技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时要选择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技术,如“我有一个想法”“给故事命名”“电脑显示器”“随溪漂流的树叶”和“把想法唱出来”等,并根据来访学生想法的数量、来访学生是否适合冥想等情况选择具体技术。

二、认知解离技术在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意义

(一)帮助学生与想法拉开距离

在学生陷入想法时,想法会对他们的意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意识减弱、无法有效分配注意力,产生诸多消极情绪,采取一些无效行为。如学生在考前过度担忧“我要是考得不好,怎么办?”时会过于焦虑,无法集中注意力复习。

在个体心理辅导中运用认知解离技术可以帮助学生与想法拉开距离,不再陷入想法,看清想法的本质——一串字词而已。不管想法真实与否,我们可以选择不受想法的控制,把想法放在一旁。

(二)帮助学生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真正重要、有意义的事情上

当学生陷入想法时,他们的本能反应是回避,甚至尝试消灭想法。他们通常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回避想法,虽然短时间有效,但从长期来看,效果不佳。学生在尝试消灭想法时,发现根本无法做到,越想消灭想法,想法反弹得越厉害,导致自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与想法的斗争上。

在个体心理辅导中运用认知解离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接纳想法,既不回避想法,也不消灭想法,而是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真正重要、有意义的事情上,如好好学习,与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和谐相处等。

三、认知解离技术在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要点

(一)应用关键

在接纳承诺疗法中,有效性是关键。想法的真假并不重要,想法是否有效才重要,能够让生活变得充实、有意义的想法就是“有效的”;反之,就是“无效的”。当想法有效时,我们按照想法采取行动;当想法无效时,我们和想法“解离”。

(二)应用基本步骤

笔者以辅导的考试焦虑个案为例,介绍认知解离技术应用的基本步骤。

1.找出想法

认知解离的第一步是找出想法。笔者:“你刚才提到,每次临近考试,你感到特别焦虑。当时,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想法?”来访学生把想法说出来或写在纸上,如“由于数学基础不好,这次一模考试我肯定会考砸。”

2.正常化

正常化指让来访者明白自己遇到的问题或困扰并不是特殊的,而是正常现象。来访学生明白自己的想法属于正常现象之后会变得更加愿意接纳想法。笔者对来访学生进行引导:“原始人祖先为了在充满自然灾害和凶猛野兽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头脑一直对危险警觉,并不停地发出警报。因此,人类会习惯出现消极想法,而这些消极想法具有保护功能。面对考试,你头脑中出现担忧想法很正常,它能够促使你对一模考试进行充分准备。”

3.建立联结

建立联结指帮助来访者认识到:陷入想法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笔者:“当你陷入想法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来访学生:“我会顺着这个想法一直往下想——如果数学考砸了,就会影响一模考试总分。一模考不好,中考也会考不好,那么我就考不上理想高中,人生就没有希望了……越想越糟糕,越想越焦虑,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和复习。”

建立联结之后,笔者询问来访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一种可降低想法负面影响的新技术:“陷入想法时,你会变得越来越焦虑,无法专注学习。那么,你愿意学习一种新技术,让自己不再陷入想法,集中注意力备考吗?”

4.介绍隐喻

使用隐喻可以帮助来访者了解认知解离的目的以及认知解离技术是如何帮助自己的。笔者以“把手比作想法”为例,讲解介绍隐喻的步骤。

第一步:把某物体比作想法。如:想象一下,你的双手就是想法。环顾四周,把看到的东西想象成生活中重要的一切。接下来,双手并拢,手心朝上,就好像一本打开的书。

第二步:讲解什么是“陷入想法”及其负面影响。如“慢慢地对着你的脸抬起手,直到它们遮住眼睛。通过手指间的缝隙环顾四周,你能看清楚周围的一切吗?”来访学生:“不能。”“这就是‘陷入想法’。在这种状态下,你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和复习吗?”来访学生:“完全没有办法认真学习。”

第三步:讲解什么是“与想法拉开距离”。如“再次用双手遮住眼睛,然后缓慢地把双手移下来。随着手与脸之间距离的增加,你能否看清楚周围的一切?这就是‘与想法拉开距离’。现在,你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吗?”来访学生:“可以。”

5.体验练习

介绍隐喻之后,教师可根据来访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认知解离技术进行体验练习。笔者选择了“我有一个想法”技术,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先把想法写下来,然后用10 秒钟陷入想法,为自己的感受打分(0~10 分,0 代表没有焦虑,10 代表特别焦虑)。来访学生打了9分。

第二步:在想法前面加一句话“我现在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我现在有这样一个想法——由于数学基础不好,这次一模考试我肯定会考砸”。看着这句话,来访学生给自己的感受打了7分。

第三步:在想法前面加一句话“我注意到我现在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我注意到我现在有这样一个想法——由于数学基础不好,这次一模考试我肯定会考砸”。看着这句话,来访学生给自己的感受打了5.5分。

体验练习结束之后,教师了解来访学生的总体感受和收获,并引导来访学生将收获运用到实践中。

笔者:“刚才的练习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来访学生:“我感觉和想法的距离在拉远。”笔者:“从9 分到5.5 分,分数在递减,为什么呢?”来访学生:“第一步时,我觉得自己肯定会考砸;第二步时,我发现这只是一个想法,并不是事实;第三步时,我觉得这个想法离我又远了一点。”笔者:“想法只是文字而已,并不一定是事实。即使是事实,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受想法的支配,和它拉开距离,把它放在一边,然后集中精力学习。”来访学生:“我明白了,下次当想法出现时,我就告诉自己:‘想法又来了,很正常。它并不是事实,待一边吧。’然后继续学习。”

(三)应用注意事项

1.先处理情绪,再处理想法

认知解离的前提是来访者情绪稳定。如果来访学生处在“情绪旋涡”中,如特别焦虑、抑郁、悲伤时,教师要先处理情绪,运用正念技术帮助来访学生回到当下、稳定情绪,等来访学生的情绪平复之后再进行认知解离。否则,就会影响辅导效果,给来访学生留下“老师并不关心我”的印象。

2.真诚应对“技术无效”

教师在带领来访学生体验某种认知解离技术时可能会产生反效果——来访学生在想法中陷得更深。这时,教师可以真诚地解释:“抱歉,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与想法拉开距离,但现在适得其反。我们可否讨论一下,是什么让你在想法中陷得更深了?”教师和来访学生一起找出“技术无效”的原因之后,再尝试另一种解离技术。

猜你喜欢

来访者头脑注意力
头脑对对碰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让注意力“飞”回来
头脑对对碰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