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以立人:“中国儿童号”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23-11-09高金凤

江苏教育 2023年38期
关键词:姜堰道德育人

高金凤 沈 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放在论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以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姜堰实小”)坚持“以史为鉴,开拓创新”的原则,梳理提炼办学历史,在创新实践中形成建设新时代“儿童号”的主题文化,明确“学以立人”的教育主张,建构与实施“中国儿童号”课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立什么人:“中国儿童号”课程的价值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姜堰实小创办于1904 年,其前身为同化两等学堂和公义半日学堂。1951 年,时任校长周立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授)率先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了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的倡议。自此,“中国儿童号”这段光荣校史定格了姜堰实小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1.赓续历史,弘扬“中国儿童号”精神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学校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中国儿童号”课程价值目标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中国儿童号”这段光荣校史,载入了中国儿童为国担当的史册。

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赓续“中国儿童号”精神呢?姜堰实小组织师生走访老校长、老教师、老校友,开通微信公众号专栏《朝花夕拾》,征集学校故事。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国儿童号”既是具象的,实指“中国儿童号”飞机和捐机事件;又是意象的,承载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奉献精神、以天下关怀为核心的担当精神和以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姜堰实小提炼形成“中国儿童号”精神——爱国、奉献、担当、争先。

2.顺应时代,体现“中国儿童号”新担当

姜堰实小依托区域资源,深入发掘、丰富“中国儿童号”的时代意蕴,建构新的生长点。泰州学派重要传承人李贽的“童心”哲学思想孕育了姜堰实小的童心文化。姜堰实小提出把学校建设成“爱国基地、育人高地、儿童天地”的发展目标,明确学校双维育人目标,即培养“聪慧、悦纳、担当”的实小学子,涵育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未来公民,建构“中国儿童号·一体两翼”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育才、育志、育德”一体的育人范式。

二、何以立人:“中国儿童号”课程的内容维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优质的课程资源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姜堰实小的“中国儿童号·一体两翼”课程中,“一体”强调的是国家课程实施的主体核心地位,“两翼”具体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实践。“一体两翼”一方面指致力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拓展,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另一方面指向学校的文化建设、学生的品格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立志向、振志气、强意志。

1.育才:贯彻方针,深挖国家教材育人价值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教育事业要牢牢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教育既是追求知识的过程,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我们的人才培养要有方向、有立场,引导学生以知识才干服务国家和社会,做真正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姜堰实小充分挖掘国家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如学科教师提炼整合教材中不同板块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并按主题进行统整重组,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教师将语文学科中的课文、语文学习园地、口语交际、习作等板块内容进行生活关联、情境化设计,让学生在习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解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学校将辩论赛作为毕业辩论课程,学生在五年级时先学习预备课程,六年级时正式学习辩论课程。辩论课程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敢于表达的能力。

2.育志:对话新课标,提升学科整体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阶段尤其要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志存高远”的新时代少年。

姜堰实小组织学科教师对话新课标,深入挖掘学科专业知识中的价值元素,实现价值观育志的教学目标。学校通过多学科整合,拓展育人维度,提升“中国儿童号”课程内容的整体育人价值。如英语学科,教师拓展教材文本主题,引导学生在比较性阅读中感悟中外文化的差异,建立文化自信;数学学科,教师以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将蕴含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教材板块进行拓展,对“二进制”“七巧板”“鸡兔同笼”等传统问题适度拓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多管齐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打下了基础,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

3.育德:观照儿童,彰显校本课程育人成效

姜堰实小围绕双维育人目标,秉持“发现儿童是最高的善”的教育信念,用“中国儿童号”精神实践育人。学校致力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好人格、好品格,以课程的丰富性探寻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顺应学生成长的独特性。以“儿童学习指导会商”项目统领“成长无忧工作室”“心‘晴’树 洞”“萍 姐 姐 心 语”“校 长 面 对面”“家访”等微课程,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声音。以“访学周”课程统整社区资源,变革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景,秉持“社会即教材”的教材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仪式课程濡染学生的心灵,对国家重大节日、传统节日以及校园节日进行系统化设计,形成国家节日课程、传统节日课程和校园节日课程。如围绕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元宵节等,学校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探究、阅读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如何立人:“中国儿童号”课程的实践路径

“中国儿童号”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学以立人”。姜堰实小深谙“立人”意旨,既内蕴周立人校长“捐机报国”的教育情怀,又指向当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我辈担当。然而,任何道德价值和观念都要通过道德教育这一途径才能根植于人们的内心,进而内化为德性品质和行为规范。

1.环境育人,从给予到习得

这里的“环境”不仅是物态的,还包括师生关系、家庭背景等方面。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对“教”和“育”的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就需要学校综合考虑育人要素,构建包容、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以创意学习空间支持儿童创想、创造。姜堰实小建有“童心德育厅”“童心会客厅”“儿童号剧场”“童心议事园”“小问号创想园”“励志壁”等,以物型课程支持儿童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中国儿童号”口袋书、励志微电影、“慢小树”儿童教育诗等微课程应运而生。

2.体验浸润,从知识到价值

道德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的学习。立德树人的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道德的知识和观念,而是要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促成道德行动的种子,发展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

姜堰实小教学研训中心分学科制定“立人课堂”的评价标准,围绕学校育人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形成各学科育人理念,引导教师将课程目标重点放在对相关道德能力的培养上。如语文学科——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英语学科——在开放的视域中增进国际理解,坚守文化自信;数学、科学学科——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好奇心和创新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晓莉在《“立德树人”何以可能——从道德教育角度的审思与建议》一文中指出,引导教师避免道德说教,尝试采取活动化、情境性的教学方式,通过生活化、体验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体谅、移情等道德情感能力,以及道德行动能力。

3.知行合一,从认同到行动

姜堰实小围绕“中国儿童号”文化意象,依托“中国儿童号”倡议发生地、捐机纪念馆、捐机园等构建“知行合一”课程实践基地,以“永远的儿童号”校史剧课程为中心,构建戏剧课程群,开展中英文课本剧创、编、演活动,美术学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服装、道具设计。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自觉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素养解决问题,在剧情、角色的体验与演绎中,从道德认同走向道德行动。姜堰实小针对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向师生征集辩题,开展毕业辩论赛。2023 年毕业辩论赛终辩的辩题为“成大事者不必拘小节VS成大事者应拘小节”。学生在正反方观点的巅峰对决之中,持理而辩,依据而陈,体现辩的智慧。同时,双方在交锋中厘清“节”所蕴含的道德支撑和自由界限,学会辩证思考。

德立而道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唯有坚持“中国儿童号”课程育人的基本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师生道德信仰、道德实践、道德审美、道德文化等的共同提升,“中国儿童号”精神才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创新。

猜你喜欢

姜堰道德育人
讲述省姜堰现代农业产业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泰州姜堰区 实行“三检查、两确认、两注意”
姜堰永远的骄傲——溱湖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