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2023-11-08刘辰龙

声屏世界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赛制主持人

□ 刘辰龙

作为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自节目播出以来,《中国诗词大会》便因内容、风格、赛制等方面的创新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题材吸引了广大受众的关注。根据CSM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的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全国网受众规模达2.1亿人,中心城市单期最高收视率1.30%。4-14岁青少年人群收视率提升24%,忠实度提升46%。本文将以《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参考,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节目内容、节目风格以及承担文化传播责任等方面所做出的探索。

此前同类型综艺节目发展现状

《中国诗词大会》之前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在社会影响力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国最早出现的现象级文化类综艺节目是2013年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该节目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听写汉字、书写汉字的热潮。相较于以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赛制上进行了创新,借鉴了益智类节目“考官、问题、选手”的模式,将这种形式积极融入到文化类综艺节目之中。同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采用“三级比赛”模式,以选手层层选拨与比赛为看点,有效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功效。节目内容上的创新与大胆融合使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同时期取得了不逊于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好成绩,这也证明文化类综艺节目完全可以兼顾娱乐属性与文化属性,通过节目内容的创新以及与益智类节目的融合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并非第一个采用对抗比赛形式的电视节目,却是第一个通过比赛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化的综艺节目,可以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无论是在节目宗旨、节目题材还是赛制创新上都为后来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与发展带来了经验与启发。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2014年中央电视台继续推出了一部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它依然选择竞技比赛的方式,选取常用且简单的成语降低受众收视门槛,提高了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效果。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中国成语大会》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试水之作,在节目内容、赛制上的尝试与创新,都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创作带来了有益经验与启示,如《中国诗词大会》也采用紧张的对抗赛的方式来提升节目的趣味性。但相较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中国成语大会》在节目的持续创新上存在着不足,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季在赛制改动上仅仅将以往的由单人书写答题改为两人同题对抗。由于赛制上改动较小,随着两档节目的播出受众开始产生审美疲劳,受众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中国成语大会》的评价也由最初的“惊艳”变为“单调”,《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中国成语大会》的节目关注度也因此逐渐减弱。

虽然这两档节目并没有持续播出下去,但这并非意味着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走向没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中国成语大会》的出现拓宽了文化类节目发展的思路,自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出现后,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便得到井喷式发展。除竞技比赛外,具有故事性与表演性的文化类节目也受到了强烈的欢迎,如《典籍里的中国》。该现象不仅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我国电视受众中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还意味着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生命力旺盛。

《中国诗词大会》的破圈原因分析

赛制与题材创新。《中国诗词大会》在赛制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从2016年节目播出至今,《中国诗词大会》在赛制上不断更新与创造。第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分为个人追逐赛与擂主争霸赛,个人追逐赛在注重个人挑战者比赛情况的同时,还巧妙地将由现场观众组成的百人团囊括其中。百人团与选手共同答题,答题结果计入整个比赛分值与名次排列之中,不仅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也促进了观众与节目的互动。而到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在个人追逐赛后又增加了新的环节“飞花令”。“飞花令”要求个人追逐赛优胜者与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进行比赛,通过节目组给出的关键词轮流进行答题,直到有一方答不出为止。这种赛制的增加在进一步提高观众互动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比赛的紧张感和趣味性。

从第二季开始,《中国诗词大会》在原有赛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造出了嘉宾与选手组合的“你说我猜”“横扫千军”“超级飞花令”“组合飞花令”等多种比赛形式。这种赛制上的改进在大大提高观众以及选手参与感、体验感的同时,也对我国的人文风俗、历史文化与大好河山进行详细的介绍。这种赛制上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节目高开低走的情况发生,可以说赛制的更新吸引了更多观众的收看,也让节目没有陷入一季一季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怪圈之中。

《中国诗词大会》在题目设计上提出了“最熟悉的陌生题”标准,“熟悉”的标准在于能让观众轻松代入,跟随作答。“陌生”在于设计问题形式,改变方式、改变角度。在这里笔者将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一个题为例进行论证。

题目要求从“细、节、鱼、儿、时、知、肥、雨、好”九个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唐诗,答案是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题目中的九个字都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字,但这些字即使是给出提示也很难想出意思,这显然是“最熟悉的陌生题”的一种。像这样属于“九年义务教育”所学知识的题目与大多数中国观众的知识储备大致吻合,这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会不自觉产生与选手比拼智力和文化储备的竞争感、刺激感。《中国诗词大会》所营造出的观众与节目互动的体验感正是观众忠诚度高的主要原因。

另外,节目在比赛激烈程度的安排上也做出了合理的规划。前期的个人追逐赛题目难度没有那么大,考核的侧重点倾向于对古诗立意和内涵的考察上,而后期的“横扫千军”项目则将考核的重点放在了参赛选手个人的古诗储备量上。“横扫千军”采用一对多的形式,由两名选手分别与百人团成员轮流说出与主题词有关的诗句,说出诗句最多的选手胜出。“横扫千军”项目相较于个人追逐赛更为激烈,比赛紧张感也更强。它与个人追逐赛前后交替的安排也让节目氛围波动起伏,在保留观众观看兴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角色任务与定位创新。在《中国诗词大会》中,主持人成为文化传承与赛制内容、观众与选手之间的串联者。长时间以来,大多数的电视节目在节目内容比重上存在着不能统筹兼顾文化传承与赛制内容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人必须改变原有定位,不仅做节目的主持者,更要做节目的参与者、引导者。

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主持人为例,主持人在节目伊始会用一段旁白引入本期的主题。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五集,主持人通过对乡愁的描述点名本期的主题为“乡愁”,这体现出主持人引导节目发展的一面。而在比赛竞技的过程中,主持人并没有一味地引导赛事发展,而是作为节目的参与者将参赛选手、百人团与嘉宾联系起来。这一串联的行为包括很多方面,例如主持人会在比赛的间隙对一首诗句进行阐释,这种阐释的过程并非由主持人一人完成,而是在主持人进行阐述之后由专家评委进行第二轮的解释。人们可以将这一过程理解为:主持人对某一诗句抒发感想,这种感想大体上代表着观众在阅读诗句后产生的第一印象。点评嘉宾的作用则体现在针对主持人或观众对诗句产生的第一印象对诗本身的含义进行阐释,这种阐释包括诗的立意和诗人写诗时的感想与经历。在专家阐释之后,主持人会在百人团中介绍一位或几位成员的个人经历与诗句本身或诗句立意相对应。这种沟通交流在丰富节目内容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体现出主持人角色定位转变对促进节目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嘉宾不仅承担了作为节目中的专家或评委的工作,也承担了部分主持人的工作。相较于其他同类型节目的嘉宾评委仅仅起到打分的作用,《中国诗词大会》更倾向于让嘉宾在题目讲解、背景介绍、寓意延伸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论是在“个人追逐赛”“飞花令”还是“擂主争霸赛”中,点评嘉宾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在一轮答题的间隙,点评嘉宾会针对主持人的理解对诗句的含义、寓意以及作者感情进行阐述与解释。这在很大层面上扩展了观众的知识面,也在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同时,《中国诗词大会》也更加注重嘉宾评委与主持人的互动。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五集中,当一名来自贫困山区的百人团成员讲述完自己的故事后,点评嘉宾立即对讲述人的故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并与主持人进行了互动。点评嘉宾与主持人的这种互动与个人思想的阐述,在表达个人思想的同时也让诗词所具备的含义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传播与联系。

除此之外,在点评嘉宾中,男女嘉宾、男男嘉宾的搭配与交流也是《中国诗词大会》的看点之一。《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点评嘉宾一改观众对专家刻板印象的交流与互动方式,让节目在更具趣味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年轻观众的口味,有利于节目的传播。

表现形式与技术创新。《中国诗词大会》在出题形式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创新。第五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一改前四季室内取景、室内出题的模式,设置了新的题目形式:身临其境题。身临其境题将题目的取景地设置在了室外,由点评嘉宾出镜作为古诗诞生地的导游,带着观众根据古诗中所描述的景色、表达的内涵与当地环境进行解读。这种“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的设置,巧妙地将当地风景或者名胜古迹与诗词内容相结合,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

《中国诗词大会》在创新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深度契合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出的“思想+技术+艺术”的创作理念。以《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为例,XR(拓展现实)技术在此得到广泛且深入的应用。XR技术是指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和MR(混合现实)技术的统称,简单来说,XR技术可以做到现场无实景、无绿幕,实时渲染场景,演员在由电子屏搭建的空间中表演即可。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中,主持人在播送题目时便使用XR(拓展显示)技术,身临其境地介绍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兼顾了线上观众和现场观众的观看体验。线上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展件的具体细节,而现场观众也可以通过电子屏幕直观地看到虚拟场景的展示。另外,由于新技术的使用,主持人可以直接获得现场观众的观看反馈。由此可见,XR技术的使用在提升播出效果的同时,也降低了主持人的主持难度,优化了主持效果。

除了XR技术的使用,《中国诗词大会》也利用自身节目特色,在观众互动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在现场观众的互动方面,《中国诗词大会》组织了百人团与参赛选手互动比赛,而在线上观众方面,《中国诗词大会》除了组织千人团线上参与互动答题外,也在节目开始时邀请线上观众进行线上答题。从《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开始到2023年的第八季,《中国诗词大会》在与线上观众互动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这种形式进行了从最初的观众在智能应用终端上进行答题,到现在直接扫码进行答题的转变。这种转变大大降低了观众参与互动的难度,激发并提升了观众参与互动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诗词文化的良好传播。

《中国诗词大会》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说:“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课题。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当下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良莠不齐,不乏有《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高水平大作,也有如《最爱中国字》等盲目跟风、缺乏内涵的作品,可见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节目创新上面临着不小的问题。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成功播出,以古诗、汉字听写为主题的同类型节目也随即出现,但节目内容缺乏新意,节目风格样板化,为追求收视率背离文化传播宗旨、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让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好感和观看兴趣有所下降。

文化类综艺节目要持续破圈,创新无疑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做到科技与传统的结合,如《中国诗词大会》运用XR技术提升了观众的收视体验。新技术的加入使文化类综艺节目弥补了视听呈上的不足。其次,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发挥导向作用,聚焦社会热点,具有人文关怀。《中国诗词大会》在每期的开头都会有一个关键词,有关怀个人的乡愁,也有聚焦天下大事的家国情怀。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要传播传统优秀文化,还要联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做到以古为镜、以古鉴今。最后,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做到根植文化,这就意味着节目要从传统文化入手,由点到面,从多维度传播文化,如《中国诗词大会》以古代文物做题代入古诗,以古诗内涵代入风景名胜。

结语

对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的探索需要久久为功。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面临着竞争能力弱、观众流失严重等问题,而《中国诗词大会》作为新媒体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实践,给了人们很多的启示:要想让文化类综艺节目成功破圈,各方面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赛制主持人
饭圈乱象:历年竞技类综艺节目的赛制分析与思考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北京少儿散打比赛采用评分赛制刍议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
赢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