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构建研究

2023-11-07雷英爽

科教导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服务型心理健康院校

雷英爽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0)

现如今,关于“服务”的概念越来越多地在教育领域被提及,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掘学生的个人潜力。而当下,很多高职学生面临着自我认知不足、缺乏自信、个人规划模糊等问题,故而,高职类院校应转变教育观念,由注重知识传授逐渐向构建“以生为本”的服务型高校转化。当前国家日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类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逐步细化。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之进行有效预防和干预,是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重要保障。

1 高职院校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理论阐述

1.1 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政策背景

20 世纪90 年代初,国资委针对我国高校学生126 万人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0.23%。2011 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 号)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重大,贯彻落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本研究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我校在2011 年设立了包含校领导在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落实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了心理健康工作站,负责本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为规范制度,我校印发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1.2 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易出现焦虑、抑郁、应激反应等心理问题。高职院校通过构建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能为学生提供全面、差异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等支持,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提供早期发现和干预,高职院校可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高职院校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教育和支持的前提下,学生能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专业能力与心理素质的有机结合,从而成为更加健康、稳定和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

2.1 缺乏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干预

从心理健康政策文件角度而言,较少有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当前高职类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和本科院校的并无区别,但高职学生有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高职院校生源结构更加复杂,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中非常多存在有留守经历、家庭经济贫困的情况。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因高考失利被调剂到职业院校,会存在自卑心理。因此,需要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干预。

2.2 心理健康工作信息化程度不够

以湖北省内高校为例,多数高校采购的信息化平台为通用平台,心理测评、危机干预、心理咨询预约等板块均为通用的模板,并且实际工作中使用率不高。现有的工作还是倾向于依照本学院的工作模式,以纸质材料、口头信息传递为主。然而当前学生多为“00 后”,更倾向于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预约生活服务。

2.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支持和保障

从组织结构上说,因高职类院校的体量一般小于本科,心理中心大多隶属于学生处,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心理中心教师除了心理健康工作之外往往还身兼多职,需要完成学生处的其他工作,例如资助、大学生医保等。从工作成果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维持校园安全稳定,不容易出成果,易导致管理层面在理论上重视,实际工作中支持不足,同时在人数上,很多高职类院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达不到教育部文件所提出的1∶4000,从而限制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

2.4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缺乏专业、完善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被边缘化,资源分配不充分。学校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无统一的管理体制和标准化程序,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服务。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3 高职院校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构建路径

3.1 明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具有多样化的心理特点,包括个体差异、发展阶段的特点及职业心理需求较大等。针对这些特点,高职院校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心理调研和评估,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特点,明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和问题。因材施教意味着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例如,对于患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可以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措施,帮助他们减轻焦虑症状;对于自尊心较低的学生,可以组织自尊心提升的培训和活动,促进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因材施教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咨询评估机制和个案管理体系,确保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追踪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借鉴不同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构建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提供支持。例如,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可以开展学生自我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推动心理学的人本关怀积极发展;基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为因材施教提供指导,并促进学生的个体心理发展与成长。高职院校还可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招聘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教育教师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此外,与社会资源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心理健康培训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持续的心理支持和服务。

3.2 以服务学生成长为导向,推动工作方式的信息化

信息化在推动高职院校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广泛、便捷的手段和平台,用于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并进行心理评估和监测等。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学校网站、电子学习平台、移动应用程序等渠道,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和评估,并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心理咨询和支持。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高职院校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开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满足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进一步来说,高职院校应不断整合和优化信息化资源,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平台和系统,以支持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这包括建设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记录和管理学生的心理信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平台,提供在线咨询、心理课程和资源分享等功能;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大数据分析,从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趋势与需求,并及时调整教育服务策略。通过信息化的支持,高职院校可以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程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此外,教师需要具备信息化意识和技能,能够有效运用信息化工具和资源进行心理支持与教育。学生也应被赋予信息化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评估能力,以更好地利用信息化资源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服务过程。

3.3 建立“以生为本”的心理健康服务保障系统

建立“以生为本”的心理健康服务保障系统是指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核心关注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一系统的建立需要高职院校管理层认识到心理健康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引导学生与教师重视心理健康,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通过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如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相关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如心理咨询师和发展导师等人员,来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确保学生能够及时获得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及时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以便进行个性化的干预和辅导。这一档案系统应与学校其他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共享,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为他们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此外,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发在线心理咨询工具等,以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心理支持。通过信息化技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健康资源和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和质量。最后,学校可以与学生家长、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种合作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综合和持久的心理健康服务。

3.4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在高职院校构建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中,需要实施跨部门协调与合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如教务处、学生事务部、人力资源部等)是关键之一,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交流机制等,各部门可以就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协商和协调,从而形成合力,并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组织架构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或机构,以确保工作的专业化和持续性。同时,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流程,如心理咨询与支持服务的程序、课程设置与开展的指导方针等,有助于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效能。此外,不同部门之间应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及时传递和共享。这样可以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及时感知和相应支持,同时也有利于各部门间的协作与协同。信息共享也包括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并建立反馈机制,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要构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系统,就是要以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他们的成长需求为基础,为他们提供与其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从而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与学生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以生为本”的工作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讨和思考:明确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以服务学生成长为导向,推动工作方式的信息化;建立“以生为本”的心理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猜你喜欢

服务型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