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法律史”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3-11-07

科教导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法学教学资源法律

黎 月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对高等教育本科课程质量提升的要求,混合式课程、“金课”成为新时代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的标杆。法学本科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本科课程质量是法学本科高等教育和法学人才培养的关键。“中国法律史”是法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法学本科课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和引导性的作用。该课程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从课程教学理念、模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课程教学的效能,提升法学人才培养质量。

1 “中国法律史”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金课”和“混合式教学”的内涵,文章围绕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和学得怎么样,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领,贯穿教学过程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并以教学评价检验反馈教学目标,构建了“2+3+3”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1.1 “以学生为中心”和“两性一度”的二维教学理念

1.1.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混合式一流课程的顶层理念[1]。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教室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情,挖掘学生潜力,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进而让学生承担学习的主体责任,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具有自主学习的态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过程的辅导者,学生应深度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获得体验和经历,使核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得以建立和提升[3]。学习效果是反映教学成效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指标,教师应运用多元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

1.1.2 “两性一度”的教学理念

基于“金课”视角,“中国法律史”应在课程目标上凸显“高阶性”,在教学方法上融入“创新性”,在教学内容和考核上关注“挑战度”。“中国法律史”课程目标涵盖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在传授基本法律制度及其发展规律的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法治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并加强学生对法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联的认识[4],从而使学生在法学理论基础课中获得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中国法律史”既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科前沿,也运用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实现深度合作学习。课程考核让学生突破“舒适区”,使其学习结果具有个性化和探究性,也通过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变化[5]。

1.2 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的教与学的设计与实施是开展“中国法律史”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必要保证。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教学分析和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分析包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分析。根据前期所做的教学内容分析,准备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教学资源。课中阶段,教师根据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和创新的教学方法组织线下课堂。课后阶段,学生以线上拓展与巩固完成学习,教师注重多元教学评价的实施。从课前到课后,“中国法律史”混合式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提高在线平台的使用率,也不是形式上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而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升其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和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6]。

1.3 知识、能力和价值三元评价

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判断教学活动的适应性、教学过程的时效性以及师生教学活动中的需求性[7]。因此,它是检验学习效果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国法律史”混合式课程应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价。在法学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课程教学更需要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教学评价的实施应体现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和标准明确化。合理且有效的教学评价是“推动课堂革命,将沉默单向的课堂变为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的重要环节。

综上,“中国法律史”“2+3+3”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先进教学理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完成课前、课中、课后连贯的教与学的互动,加以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价,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动力。

2 “中国法律史”混合式“金课”的实践

2.1 教学分析

依照《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法律史”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法治精神、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据此进行教学分析。第一,把“中国法律史”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掌握基本法律制度等基础知识的低阶学习目标,以及具备运用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高阶学习目标。第二,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法学专业的大一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认真,希望在理论法学课程中获得满足感。学生普遍倾向于努力记忆知识点、以考试为导向的浅层学习策略。同时,学生对传统法律的批判度高于接受度,法律自豪感不足,拒绝单调的、说教的思政教育方式。学生现状既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定差距,又能自然衔接教学目标的设定。基于此,需要进行适宜的教学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第三,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和适应学情,对“中国法律史”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朝代为顺序讲授古代刑事法律制度,以专题形式学习古代民事法律制度和经济法律制度,并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

2.2 教学资源

“中国法律史”教学资源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组织,也应维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依据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单元下载系统的“中国法律史”中国大学慕课视频和相关网络视频,形成教学视频资源库;制作和完善教学PPT,组建教学课件资源库;对应教学知识点,收集相应的案例,形成案例资源库;对应教学重难点,收集法律史前沿理论和学术论文等,组建拓展资源库;结合线上预习和巩固模块,组建自测题和思考题库。此外,注意教学资源的及时补充和更新。

2.3 教学环境

“中国法律史”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在智慧教学环境中有效开展。线上利用超星泛雅平台上传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室具有移动桌椅和智能触控屏幕,便于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

2.4 混合式教学过程——以“鞫谳分司”章节教学为例

基于以上教学分析、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教学环境,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混合式教学过程。在混合式教学中关注学生知识的深层次掌握、高阶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升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下文以“鞫谳分司”章节为例,论述“中国法律史”混合式教学过程的具体实践。

“鞫谳分司”章节旨在让学生阐述鞫谳分司的概念、主要机构设置,鞫司谳司的权力分配和鞫谳分司的程序运行,能够分析鞫谳分司的成因,并能够对鞫谳分司进行评价和探索其对当代中国司法实践的启示。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理解文言文史料的人文素养,将鞫谳分司联系中国司法实际分析问题,运用法学知识和法治思维传承和发展传统法律文化的创新能力。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教学法等,课堂学时为1 学时。

2.4.1 课前

第一,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置于章节标题下的二级标题之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明确课前自学的要点和需要突破的疑惑点。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识记鞫谳分司的概念、主要机构的设置,鞫司和谳司的权力分配,鞫谳分司的程序运行,分析鞫谳分司的形成原因。学习任务包括预习教材,完成视频和补充阅读资料的学习。第二,教师下载“鞫谳分司”网络视频,节选15 分钟的内容,推送至学习通平台。大部分学习视频取自中国大学慕课网“中国法律史”慕课,本章节无对应慕课,因此推送相关网络视频。教师设置学习视频的任务点和完成截止时间。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对于预习之后的疑问可在课程QQ群提出。第三,教师布置相应自测习题用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通过后台完成数据督促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自行查阅文献思考鞫谳分司的形成原因,为课上的小组讨论做准备。

2.4.2 课中

课中教学第一个阶段是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谈对于家喻户晓的人物包青天的印象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这既激发学生对鞫谳分司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渴望,也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人物印象过渡到理性的制度学习,在中国法律史的学习中,从表层的现象认知迁移到深度的知识获得。第二阶段是回顾预习,理解认知。教师提出问题——鞫和谳的意思分别是什么?——来检验学生之前预习的成果。第三个阶段是循序渐进,探究感悟。此部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从机构设置、权力分配和程序运行三个方面讲授鞫谳分司的具体设计,以问题启发学生探究鞫谳分司的具体内容,加强课堂互动。同时,在程序运行部分引入课程思政案例“乌台诗案”,通过真实的司法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鞫谳分司制度设计背后的价值。案例教学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浸润的感受。第四个阶段是合作讨论,思辨分析。教师提出问题:鞫谳分司在宋朝得以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对此开展小组讨论。教师掌控课堂,观察学情,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和现实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实现主体自洽,锻炼合作能力,培养思辨能力。第四个阶段是凝练梳理,总结评价。教师提问“如何评价鞫谳分司制度”来突出鞫谳分司的正面评价。学生积极思考,参与互动,从反面评价鞫谳分司。通过突出正面评价阐明思政内容,要求学生从反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五个阶段是概况归纳,衔接课后。教师回顾总结知识点,强调重难点。从鞫谳分司的概念解释到当代启示,显隐结合,将树立司法公正的价值观、坚定司法为民的信念、增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育人目标贯穿在整节课中,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

2.4.3 课后

学生通过课前和课中的学习已经对鞫谳分司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课后教师发布阅读论文——《法官调查取证权与审判权分离之思考——宋代鞫谳分司的启示》,要求学生完成课后阅读并总结主要观点发布在学习通课后讨论区。课后的拓展让学生学会从古代传统法律知识迁移到当代司法实践,立足本土法律资源思考当代中国法治的建设。

2.5 教学评价

课程的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和态度。不仅课前的自主预习占平时成绩比例较大,且课中的小组讨论、汇报展示、主题研讨等课堂活动均有细化的指标用来评价学生实际参与课堂的表现。从仅由老师评价逐步转变为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3 结语

文章以“两性一度”为标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与线下课堂实现联动互补,构建“中国法律史”混合式“金课”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渐进式深度学习,教师通过知识、能力和价值三元评价的改革完善,不断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法学教学资源法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让人死亡的法律
法学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