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2023-11-07张轶群

科教导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工科民办高校协同

张轶群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4)

新工科建设是一项应对新经济挑战、新科技形势的战略行动,是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2017年教育部开始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建立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指明了新方向。面对新时代育人工作的系统性及复杂性,高校单一主体的育人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工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才是高校提升育人质量的方向。协同育人可汇聚高校、行业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因此,在多方主体联合共同培养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趋势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1 多元协同育人与民办高校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1.1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与主体功能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中,政府、企业、产业、研究机构、用人单位、高校等多方主体深度合作,具有一致性目标,发挥各自技术优势,整合资源,共建优质协作平台,共同培养人才,打破传统单主体或双主体对高校育人发展的制约,消除各主体之间的资源、信息和制度壁垒,将传统的高校单一育人转变为全社会联动育人,达到协作共赢的目的。

主体包括参与者和实施者,多元主体的参与融合与协同推进是协同育人的主要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各个主体的功能。

政府:完善育人机制、促进各方联动、推进协同育人建设,主要负责顶层设计、指导与调控,提供协同育人保障条件,制订激励制度,以激发各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职责,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促进协同发展和育人成果转化,是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强有力的主体之一。

产业:针对需求与政府、高校不断交流,将最先进的行业技术理论、师资等资源运用到现有的课程与培养体系中。

研究机构:主要研究具有前瞻性的科研项目,与高校联合,将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教学及研究活动中,将产出科技成果与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共同目标。

用人单位:多指市场需求方,和高校构建人才需求的双向反馈渠道,起到目标引领的作用。

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主体,应与产业间保持交流,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与实践的交互融合,促进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1.2 民办高校新工科专业开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不足和优点

近年来,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教育质量大幅提高,民办高校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民办高校应服务国家与地方战略需求,灵活运用特色机制体制,积极参与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市场化、复杂化、多元化等办学特征,因此,其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蕴藏着更多的机遇和风险。多数民办高校新设新工科专业,在开展多元协同育人过程中,没有可借鉴的模式与机制,有优势也有不足,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办学历史短,缺乏经验,各类资源积累不够深厚,机制体制不够健全。②教师队伍结构欠合理,教师动力缺失,“双师型”教师欠缺。③科研支持、经费保障不够充足,从而限制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推进。④生源基础较弱,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效果欠佳。

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制约因素较少。在开展多元主体协同培养人才的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对经费投入、人员组成、利益分配、资源协调与管理等事务更具自主性,所受制约更少,更便于与企业一起探索多样灵活的合作模式。②与企业关联紧密。民办高校的创办者一般具有企业背景,在某一行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具备先天优势,因此在开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企业资源支持。

2 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南昌理工学院为例

2.1 南昌理工学院新工科专业开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具体举措

一是与地方政府部门协同合作。南昌理工学院与南昌国家高新区共建首个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结合育人理念、整合师资资源,构建创业教育共享服务体系,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锻炼其动手实操能力,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二是与行业协会协同合作。南昌理工学院与江西省工业合作协会签署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加快与企业联通、与产业贯通的脚步,共同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国家共同培养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另外,学校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江西省计算机学会主办的计算机作品赛等,以赛促教,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围绕多项专业竞赛打造专业能力培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将理论融入实践的能力。

三是与企业深度合作。南昌理工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同育人模式,共建新工科专业实践基地,与共青城华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太阳能光电研究中心;携手华为公司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共青科技职业学院、中软共建华为鲲鹏产业学院并签署深度合作协议;与江西森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发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研发项目,共建装备工业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人工智能校外实践基地等。另外,邀请企业导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开展专题讲座、丰富教学内容,壮大“双师型”教学队伍,企业导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同时企业也能提供实习岗位,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四是与其他国内外院校联合。南昌理工学院与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合作协议,构建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新型育人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互通,进一步推动人才联合培养、资源成果共享。

五是与科研平台协同合作。南昌理工学院拥有多项省、市重点实验室和校级研究中心,新工科专业涉及江西省太阳能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南昌市智能制造电子装配创新开发重点实验室、南昌市智能制造系统仿真规划与建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能够支撑教学,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学校也会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与实验室及研究中心的项目研究,注重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六是用人单位协同合作。南昌理工学院与鹰潭市人社局、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合作,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精准对接,挖掘了更多的实习岗位,将企业需求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学校育人的参考标准及方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产业需求促专业培养,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准确把握各学科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2 开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①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合作动力不足。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除高校外,其他各主体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足。目前大多数协同育人模式主要由其他主体向高校单向输出资源,育人资源的共享大多借助政府的帮扶、企业的利益互换调动,并没有总结出完备的互利互信的合作机制,对于其他主体而言,没有持续长久且明确的回报机制,就无法长期维持协同合作的关系。另外,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未设置强有力的精神及物质奖励与支援,校内教师对协同育人的热情和投入稍显不足。

②合作内容广泛,融合深度有限。各类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注重“广”,但融合不够“深”。合作项目虚化、主体资源匮乏、实践环节浅短、主体间文化有差异等都会导致培养计划与目标无法达成一致。例如,目前多数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主要由高校制订完成,较为重视基础及传统专业课程,可能未及时与前沿技术挂钩,企业参与度不够。

③缺乏过程评价机制,各主体考核标准不一致。民办高校的考核主要注重学术与学科竞赛。课题申请数与学生获奖数等是民办高校教师工作成果的重要评价指标,而行业、企业的主要考核目标是产出。考核目标的不一致性导致各方在协同育人的计划和目标上意见不一致、力量不集中、积极性消殆,制约了更多的发展。另外,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常常会忽略学生评价反馈的重要性,过程评价的不充分也严重影响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方案的制订与评估。

3 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

一是优化各方主体激励机制。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多方利益不均衡的客观矛盾,要想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真正实现协同共赢,必须改变各主体成本收益不对称的局面。政府需充分调研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现状,制订有效的奖励政策,通过必要的宏观指导和干预,降低企业参与成本,打消企业参与的顾虑;高校的高水平教师资源充沛、科研能力较强,可向政府部门或行业企业承担横向课题,形成互利的“校政合作”和“校所合作”模式;另外,高校也可利用优质教师资源服务社会,鼓励教师为合作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到行业企业挂职等。

二是深化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改革。高校为社会培养、输出人才,必须平衡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之间的关系。新工科背景下各方主体对人才的技术需求、素质需求应转化为教学内容纳入课堂,各方应充分运用实践平台及科研平台在育人中的作用优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聚变。

三是细化过程反馈评价机制。学生是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对象,学生所学的收获也是协同育人最终的成果,应从学生视角来考量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各主体的协同度、实践课的专业贴合度等指标,根据评价结果对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调整。可通过对新工科专业学生开展座谈、调研,收集学生的建议,形成有效的学生反馈评价机制,制订多维多元评价标准与细则,为推动协同育人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强化协同互动机制。企业和高校要积极推动资源共享机制,提供研讨交流机会,同时借助政府主体的力量构建协同育人信息交流平台,带动高校、行业、企业各主体间的资源互换,促进教师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4 结语

开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民办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重要路径,需建立起以“政府主导、高校为核、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组织架构,每个主体都应真切务实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支持教育、贡献力量,改革多元协同育人体系,促进协同育人发展。

猜你喜欢

工科民办高校协同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