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审美下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思考

2023-11-04郑卉佳北京金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艺术品鉴 2023年29期
关键词:中国式声乐笔者

郑卉佳(北京金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在声乐演唱技术和教育教学方式上的突破,除了技术,重要的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提高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和在中国式审美下声乐艺术未来发展的思想觉悟。笔者有两点思考:第一,如何对国外的优秀音乐艺术实行“拿来主义”并为我所用?第二,在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在音乐市场良性竞争和百花齐放的年代,面对新时代、新思潮的冲击,我们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如何提高竞争力?

首先对自我的内省与探究:中国的音乐都有什么内容、能竞争的独特性是什么、自身具有的独特性是否能与时代、观众接轨。同时,在时代的风口,以我为主,扎根于中国式特色,立足于民族之本,用发展千年的中国式音律之美、节奏之美、意境之美、人文之美来展示自我。在此基础上,中国式审美下的声乐艺术,如何实现创新性发展呢?笔者想从创作演唱方式、教学与传承入手,对中国式审美下的声乐艺术的发展进行多维度的探讨与研究。

声乐艺术,原有的概念范畴在唱法上进行区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中国式审美下的声乐艺术题材包括但不限于民歌、戏曲、说唱以及近现代的歌剧作品、创作歌曲、艺术歌曲、影视歌曲和流行音乐。笔者认为声乐艺术的品类丰富,但中国式的审美取向不应被题材所限,声乐艺术是多元的,不应区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只要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符合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又给予了社会正向助益,那声乐艺术的内涵都应具有向上、向下兼容审美的能力。

比如,笔者非常喜欢87 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音乐(以下简称“红楼音乐”)。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耗费四年创立的这一套完备且自成一脉的红楼音乐语汇,她不专属我国哪一民族独有但自具中国风味儿。笔者曾有幸见过王立平先生,他说:“《红楼梦》是中国人心尖上的宝贝”。整组作品共10 首声乐曲目,曲目中没有套用民歌,大胆启用中国调式并结合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让听者享受并认同这独特的中国味道。这些曲目有共同的旋律底色,但细节的不同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也让笔者如痴如醉、常听常新。《红楼梦》中其自具的中国式艺术内涵和美学意义也与音乐发生着巧妙的化学反应,笔者认为创作的精妙之处是曲调极其贴合中国诗词阴阳上去的汉语四声,旋律与伴奏中充满中国风味的民间音律以及诗意化的唱法韵味,都强化了音乐的戏剧性与中国式地道。

一、创作演唱方式

(一)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如何有效表现作曲家的内心乐思,传承一度创作者的理念,凸显价值

作曲家在进行一度创作,将内心的满腔情绪化为乐思谱写成曲时,或许为了符合普世的写作规范和标准化的言辞达意,删繁就简了很多原有的内心乐思,那无法在曲谱上体现的创作意图,演唱者应该如何自处呢?

笔者认为歌唱者在演唱时,首先立足于作品,探究词曲的原始语境,给风格类别和演唱方式定性,对作品的通识背景、曲式结构和作者创作环境等有深入的了解,揣摩词曲作家的创作意识和想法;根据已有的舞台实践和生活经历的体验,结合自己的内心听觉和学识领悟加以剪裁、提取、凝练,展示出内在规律合乎情理的创作过程;同时在演唱技术上声音的张弛、起伏、色彩有提前的预设,展现多层次的艺术表达。

以歌曲《叹香菱》为例(图1),“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七言绝句诗暗喻了主题人物香菱(英莲)的一生。诗词高度凝练、对仗工整,完美展现中国话的言辞修养之美,也体现汉语言文学的含蓄、雅致之纯。王立平先生在旋律的走向与音乐的铺垫中娓娓道来,前几句围绕徵音为乐句结束音,让整体音乐氛围与诗词意境非常契合,一个性格柔顺、温和但怯懦的女孩仿佛跃然纸上;词曲珠联璧合,为烘托人物形象、传递人物情感起到了极大的纽带作用。第二部分,言之不足但曲中情绪还没说完,用“啊--”来表达整体的情绪的些微释放,歌者动作的变化和眼神的饱满度也要传递着不一样的情绪,最后回到“致使香魂返故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惋惜。但此处的“啊”与其他作品的抒情不一样,不是情绪慷慨激昂、直抒胸臆的涌动,更应符合香菱的人物性格和乐思语汇。作品整体篇幅不长也没有炫技的高音,考验歌者对一度创作乐思语汇的理解,同时在歌者个性化自我表达时又要遵循整体意境和人物性格独特之美,三位一体共同表达创作理念和艺术价值。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提及:乐调本身只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之分,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换句话说,乐调只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那么在演唱作品时,中国式的审美理念、风格类别和演唱方式定性,就是创作者、艺术家们融情于曲中的创演方式。

图1 《叹香菱》谱例

(二)以丰富的艺术手段将人物形象与精髓传递给观众

歌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表达。歌者学会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充分发动身体机能,让歌唱为角色服务,完成角色神、形、情兼备的塑造。我们以《分骨肉》为例,主题人物是贾探春,曲目情景是探春远嫁时众人送行场面。她是妾室之女,性格高傲,不喜自己的庶出身份,在未出阁时就能管家、能管人,是一个精明能干、果敢有主见的女性面貌。所以这首曲目,相较于刻画香菱、迎春而言,首先在人物基调与性格语言上会更加刚烈、坚定,是一位不满意现状想要改变的要强女性,是一种层层递进的情绪,相对来说更大气,有男子的英气之感。第二,在演唱时的情景设计,本首作品不是旁观者角度,而需要歌唱演员代入角色,自己就是探春,眼神、手势、步伐等设计上,符合人物性格设定,若无提前准备进入歌曲就是哭腔,没来得及让观众有一个较好的情绪缓冲,会略显生硬。第三,情绪设定:个体本身性格虽是坚强的,但骨子里依然是女儿情怀。况且此去经年,远嫁后与家人、故土可能永无再见之日,骨肉分离的空悲切。王立平先生在谱写本首作品时已经内含了探春的性格底色,即宫、羽调式的交替,宫调明亮展现人物角色的刚烈性格,羽调式是女儿远嫁、终生不复相见的悲哀,笔者认为这种交错的情感加上作曲家的贴合创作,成就了本首曲目的最出彩的地方。第四,重复话语如何说?这也是声乐演唱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如果可以展开来讲,或许又能探讨一些新的问题。

《分骨肉》重复在两处:(1)同一段词演唱两遍,是否在演唱时都只能设定为一样,每一遍都用同样情绪?我们的丰富的艺术手段如何搭配在曲目的起、承、转、合中来吻合词中意、曲中思。(2)同一段落中“奴去也”这一句旋律在全曲中出现了三次,三次情感肯定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这是有张力、有生命力的倾诉,是有内容情感厚度的张弛!心中的女儿情→家国情→伤离别,情绪深入浅出,表达上需要一定的爆发力和技术,体现人物的内心、性格与情感,同时演唱者将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境遇、心声和音乐氛围,天然凑泊融合。

笔者在深圳音乐季上曾观摩过吴碧霞教授的公开课,她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的咏叹调:《苍天,把眼睁一睁》为例,分析咏叹调的演唱时音乐会版与歌剧版的区别。不同于歌剧版本的上下音乐场景衔接,吴碧霞老师说:“在音乐会单独呈示中,为避免观众产生听觉突兀,歌唱演员可预先做一个场景设计与安排,音乐未响起,先调动自己身体机能,用眼神、步伐、手势等合理表达内心情绪—比如这首作品可以安排画外音,演员内心独白‘小山子小山子’ ‘快跑快跑’,然后轰的一声枪响引出第一句,苍天啊!”她说:“这不仅为单独呈示做好了故事衔接,还增加预设、提升了观众的期待感。演唱不仅是技术与声音条件,导演工作与案头工作同样对于提升演唱水平和自我修养有着极大的促进”。笔者也是认同并深受启发!

二、教学与传承

声乐教育是集语言、旋律、节奏、情感、文化、创造为一体的音乐表达方式。笔者认为在教学与传承方面,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技艺与歌唱认知水平的提高,对于审美理念、文化积淀、关注新事物方面也必不可少。至少应该具备选择美的认知水平、把握美的分析能力和完善美的发展手段。

(一)以专业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聚焦歌唱中美的思考与发展

1.选择美

审美根植于中国文化。孔子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涌动的情感和一些只能意会的言辞,在审美的认知过程中尤为重要。

笔者在中学作为音乐教师时尽所能地探究了中国式审美下声乐艺术可拓展的类别,并实施了教学实践。首先,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追求个性与新潮,学情特点: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进行过专业声乐的学习,在演唱技巧并不纯熟的情况下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进行美的探索的声乐题材,笔者着实费了一番脑筋。因此,在合唱教学中选排了周杰伦的作品《稻香》,这是一首流行音乐,对于选课的学生而言音域能进行准确演唱,且其中中国风的曲风与调式、充满正能量的歌词,也给予人新的力量与精神鼓舞。作品分为三个声部,无伴奏合唱。笔者前期对五声调式、中国味道进行了理论的梳理与普及,编排时对不同声部分别教学来力求声音的和谐与美;演唱编排中,学生区别于传统站立式合唱改由坐下演唱,加入当下流行的杯子游戏的声势律动,要求手、眼、嘴、脑、心同时工作,调动各项机能为演唱服务;同时,尊重不同学生个性,将一位对B-BOX 感兴趣的同学在副歌部分进行饶舌节奏的发挥,丰富不同音乐层次。这样,一首完整的中国风流行音乐,将声势律动、多声部合唱、流行文化、中国式味道等诸多要素碰撞与融合,运用课堂合理的教学手段有机整合并且小有出圈,广受学生好评。不同类别的文化艺术有各自的生命周期,但是经典永续、历久弥新。发现并选择美,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联名出圈,就如笔者上文提及的,可能会成为中国声乐艺术未来一个成长和探索的分支与方向,发展成生动注脚。持续深挖本土资源,设计和内容上靠拢优秀文化元素,考虑更多学生的内心偏好需求,用恰当的方式解锁少年人心中对中国式声乐的新解读,打开学生通往桃花源的钥匙,我想也是必要的。

2.把握美

对作品、音色的选择不同是因为个人的审美与偏好意识的不同,将歌唱经验和作品心血承接内化为自己感悟,在音乐形态、音乐类别上形成具有中国式的独特审美理念和价值取向,思辨,尤为重要。朱光潜先生说真正的美感是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感情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这就好似在不同声乐作品演唱中人物对象不同,有时是当事人,此情此景我感同身受,自我移情带入了角色,“我”变成了剧中人,客观的观赏者变为主观的创造者。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就是画外人,以旁观视角来诉说。笔者也是在朱光潜先生《谈美》中受到启发,中国声乐也有“得其环中”-跳入与“超以象外”-跳出的辩证审美。

3.完善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理想境界的审美价值,就好似中国古典诗文追求言外之意,中国古典绘画追求画外之情,而中国古典音乐追求弦外之音,都是要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艺术意境。中国声乐演唱在具备基本演唱技巧,最后都落脚于“韵” “味”来打动人。

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多篇文章中常提及韵由心生,那现代人如何理解“韵”,我想也是领悟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根本所在。中国式的“味”与“韵”的多重意蕴笔者认为可以有区分,似水般温柔细腻;似竹般气节不屈;似莲般淡雅高洁;似玉般温润通透等。理解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加以区分并选择合适的音色、力度来表达作品的音乐形象与气质。

笔者想在理论层面对现有研究声乐艺术的话题添砖加瓦,除却对原有作品进行词曲谱面的分析,同时跨学科融入音乐美学、音乐传播学等相关概念来研究作品的意境与风韵,拓宽理论分析的知识面与渠道。其次,在作品传承过程中发挥音乐教育的学习背景优势,有意识创新教学内容,将音乐理论凝练、细化为课程建设,弥补一些题材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理论空白,也希望自己的绵薄之力能为音乐传承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中国式审美下声乐艺术发展与传承的思考

1.对个体本位价值取向

笔者将个体分为学生与教师两方面。首先学生在知识层面进行了补充与更新,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民族音乐审美方向;学生在求知学习中学会爱祖国,认同、热爱并主动传承本国的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努力学习并奋斗,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思想与政治高度结合,艺术创作与思想政治学习紧密联系,以优秀声乐艺术的音韵美、节奏美、诗词美感染学生、培养学生,为其步入社会后成为具有正能量和正确审美的时代青年做出贡献。教师在个体专业发展上的角色定位与角色更新、师生成为学习教研的共同体,教学相长不断汲取新思维碰撞火花,前期实践与基础,不断层地培养年轻教师注入新鲜血液,培养教学梯队人才。

2.对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中国式审美下的声乐艺术培养了人文共情能力。人文共情能力,是经由作品创作、作品阐释、作品表达的逻辑思维来将其外化成音乐的表达方式。声乐的学习与研究者相互理解、传递、传承,用音律方式来表达,让观众体会到共情的能力。除却专业性还要人文性,演唱者契合人性的表达才会贴近日常,感染到每一位观众。好的作品能在承接历史的基础上让人找到共鸣,就好似看透人世的曹雪芹,最后依然尊敬、歌颂林黛玉纯粹善良的赤子之心;就好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真挚的家国情怀依然给予社会榜样的力量。

创作、演唱的艺术家们的创新与突破,带动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教学相长,音乐评论、音乐美学等音乐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丰富了声乐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内容推动了声乐学术建设和教学研发,同时我们也在借鉴中外优秀项目中不断进步,推动课程的可持续创新性发展。声乐艺术的表演实践与课堂教学同为载体,继承传统而传承创新,让珍贵的声乐艺术、民族文化久续流传;开放式的整体艺术观,让音乐作为艺术载体建立两岸三地中国文化通识、母语情感共鸣、集体归属共识来塑造共同的民族记忆,汇成文化战略的滔滔洪流!

猜你喜欢

中国式声乐笔者
中国式民主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中国式失败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