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欲则刚:从史猷说开去

2023-11-04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张昭微子卫灵公

蒋青林

汉朝贾谊在《新书·胎教》里记载了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史猷的“尸谏”之事,读来让人感慨万端。卫灵公当政时,政治不太清明。蘧伯玉虽然贤能,但未得到重用;弥子暇既无德又无能,却颇为受宠。史猷多次推荐蘧伯玉,奈何卫灵公压根儿就听不进去。史猷生了重病,快要死了。他对儿子嘱咐后事,要求只在北面厅堂上办理丧事。史猷认为自己生前没能匡正君主过失,进用蘧伯玉与贬退弥子暇都没成功,因此个人丧事不可按照丧礼的规定来办理。卫灵公前往吊唁,见状询问为何将尸首停放北厅,史猷的儿子将父亲临终之言如实相告。卫灵公听后,颇为感动,意识到了自己所犯错误。卫灵公立即召见蘧伯玉并委以重任,同时疏远了弥子暇。卫灵公要求将史猷的丧事移到前堂,并依照丧礼进行办理。此后,卫国政治一天天清明起来。史猷对国家的忠诚令人动容,不仅生前一以贯之,而且死后都不停止,可谓赤胆忠心。

史猷这种“死而不已”的为国为民情怀,无疑是中华文明史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在不同势力裹挟之下,日益显现出偏离仁义正道的迹象之际,史猷更是化身为民族正义的图腾,激励仁人志士勇敢地站出来,强力将历史进程拉回正轨。史猷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纯粹,可能存在许许多多的内在原因,而其不存私欲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到祛除私欲?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多一些公心。

当然,史猷并不是第一个能够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人。事实上,在他之前,已有许多先贤圣哲为天下人着想而仗义执言,为此他们愿意献出一切,包括最为珍贵的生命。

商末的比干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干的地位相当尊贵,他是纣王的叔父,而且纣王即位与他密切相关。青年时期的纣王表现得十分突出,据说他“文能善辩,武能搏虎”。对于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侄子,比干相当欣赏并竭力劝说兄弟帝乙将皇位传给他。帝乙被说动了,最终传位给了纣王,而不是大儿子微子启。谁知比干这回看走眼了,纣王不仅辜负了他的期许,而且越来越不像话,整个国家陷入了危险境地。纣王沉迷于酒色,动用酷刑,滥杀大臣,形势日益严峻起来。

《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记载,当时与比干怀有同样忧思的还有几位重臣,如微子、箕子等。微子启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纣王的庶兄,与纣王的关系尤其紧密。眼看皇弟不理朝政,心里只装着“酒池肉林”,微子内心异常焦虑。他时不时向弟弟劝说几句,但纣王根本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微子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准备去恐吓一下纣王。他说西伯(姬昌)的势力正在不断扩大,照此发展下去将会取代殷朝。纣王听后,不以为然,他固执地认为自己有命在天,西伯再强大也不可能威胁到他。微子是个务实的人,他知道改变不了纣王,而自己还得对列祖列宗负责,需要延续殷的祭祀。于是,万般无奈的微子偷偷地逃走了。

箕子是皇亲,对时局也是忧心忡忡。纣王生活奢靡,喜欢珍宝异物。箕子见纣王让工匠制作象牙筷,知道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因为纣王得到象牙筷子之后,又会想到玉杯。物欲泛滥,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箕子站了出来,陈述了忠贞之见,希望纣王痛改前非。不出意外,箕子也是无功而返。人们劝说箕子学习微子,干脆也一跑了之。但箕子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出逃等于向外宣告君主过失。箕子想了另外一个办法,他假装发疯,披散头发,胡言乱语。箕子被关押了起来,成为一名奴隶。

比干实在看不下去了。本来他为自己的荐人之失感到过意不去,如今微子跑了,箕子装疯,是时候要作最后的努力了。他当然很清楚,剩下的只有“死谏”这一条路。如果没人阻止君主的胡作非为,最后遭殃的还是天下百姓。经过认真严肃的思考之后,比干决定以命相搏。在听完比干大胆直率的劝谏之后,纣王没有被打动,反而觉得权威受到了空前挑战。纣王冷冷地对比干说:“您可能是想当圣人吧,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孔,那么请您将心掏出来让大家瞧瞧吧。”比干终于如愿以偿,他被挖了心。就这样,比干给世人留下了那颗赤诚之心,任由空荡的身躯腐烂于尘埃。

比干并没有白白死去,尽管他并未阻止殷朝在纣王的统治下不可避免地滑向覆亡的深渊,但比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贞精神,则通过种种方式流传了下来。或许,后来的史猷在自觉或不自觉当中,已与比干建立起了根深蒂固的思想联系。换个角度来说,比干那颗不屈之心在史猷这里得到了回应。当然,史猷更为幸运,他希冀的河清海晏在其死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历史在一点一点地进步,但步履维艰。后世许多君主依然不太喜欢死刚直言之臣,时不时会起杀心,但是想到有可能背负桀纣的骂名,他们还是或多或少地进行了自我克制。

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张昭与孙权的对手戏,已经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张昭何许人也?《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第七》用了“举邦惮之”来形容他,用词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连国君孙权也对张昭敬畏三分。张昭忠心耿耿,外表庄重,说话直硬,向来如此。史书记载,魏黄初二年(221年),使者邢贞前来吴国宣布孙权为吴王。邢贞态度傲慢,通过宫门时连车都不下。张昭的火气立马上来了,他怒怼邢贞:礼节里没说可以“不恭”,您是不是觉得江南人柔弱,连一把小刀都拿不出来?邢贞没想到吴国有如此刚烈之人,吓得赶紧从车上下来了。

在国内,张昭同样如此,见到不合理之事就会立即劝谏和阻止。孙权来到武昌,与大臣们面对钓台一起豪饮,气氛很快起来了。孙权觉得还不过瘾,就让人过来向大臣们泼水助兴,并与大家约定不醉不归。张昭不开心了,阴着脸出去了,坐在车里一言不发。孙权见状,知道老同志开始闹脾气了,就派人去将他请回来,并说只是觉得好玩,没必要反应过度。谁知张昭回复了一句很生硬的话:“以前纣王整夜喝酒,也只是觉得在玩,并不是在干什么坏事。”孙权听后,无言反驳,于是宣布散席。诸如此类事情,在孙权与张昭之间发生过多次,结果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孙权自认理亏,以让步或赔礼而告终。

孙权虽然开明,但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终于,两人在如何处理公孙渊一事上发生了剧烈冲突。公孙渊想要脱离魏国,提出向吴国称藩。孙权得知消息后,惊喜异常,打算派人出使辽东,加封公孙渊为燕王。张昭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公孙渊并不是真心投吴,如果他反悔,吴国的使者就回不来了。遭到迎面泼来的一盆凉水,孙权心里甚是恼恨,于是反复同张昭辩论。张昭据理力陈,词恳言切,丝毫不落下风。孙权忍无可忍,火气噌噌往上冒,直想拔出刀来对着张昭猛地来一下子。张昭明白孙权的意思,却毫不退让,并说当年太后驾崩之前留下了话,让其尽忠竭智。张昭说着说着,不由得泪流满面。孙权也被感动了,于是与张昭面对面一起哭了起来。

哭完之后,孙权恢复了平静,想想还是自己在理,于是向辽东派出了使者。得知孙权不听劝告,张昭大为光火,就说身体有病,不去上朝。孙权看到张昭在“耍大牌”,气不打一处来,竟然下令让人挑土将张昭的门给堵死。张昭倒也爽快,采取了同样的方法,用土从里面将门堵上。谁也不肯让步,事情僵住了。最后当然还得用事实来说话,很不幸,结果被张昭说中了,孙权派出的两位使者真的被公孙渊干掉了。如此一来,孙权又得掉面子了。没有办法,孙权一再前去慰问张昭,真诚表达歉意。而张昭好像是被惹毛了,躺在床上不肯起来。孙权颜面尽失,恼羞成怒,居然派人去烧张家的门。张昭不仅不出来,反而将卧室的门也反锁上了。孙权本来是放火吓吓张昭的,见对方不让步,担心像晋文公火烧绵山那样将介子推给烧死了,赶紧下令将火给灭了。孙权久立门外,没辙了。张昭的儿子出面调和,将父亲强行搀扶出来拜见君主。孙权顺着台阶下来,将张昭扶上车一块回宫,君臣再次和好如初。后来,张昭得以善终,去世时81 岁。

很显然,孙权也有杀掉张昭的“邪念”,而他没有像纣王那样真正付诸实施,最终选择了卫灵公对待史猷那样的态度。克制住内在原始冲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文明的艰难进化。

明朝海瑞距离我们更近一些,他那赌命式的进谏提供了更多可供解读的内容。据《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记载,海瑞心忧天下,情系百姓,属于儒家经典培育出来的富有理想色彩的特殊人物。海瑞任淳安知县之后,严格践行了自己的理想。他身着布袍,亲自碾谷,老仆人负责种菜,一家人力求做到自给。知县过得如此清苦,其他人想要在淳安胡吃海喝也不大可能了。胡宗宪总督的儿子路过县城,住在驿站,对这里提供的粗茶淡饭大为光火,直接将驿官倒吊起来。海瑞赶过去处理此事,将肇事者随身携带的银子,有好几千两,全部没入库房。随后马上致书胡宗宪:总督大人历来严格要求下属,不搞铺张浪费;来人着装华丽,必定不是胡大人之子。胡宗宪阅信后,只好一笑了之。此事虽小,但在海瑞一生中较具典型意义:海瑞熟读经典,希望推行仁义;他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儒家理想,为此触犯权贵也在所不惜。

让海瑞名扬天下的关键事件,应该首推他那封《治安疏》。他直截了当地指出: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意思是说,天下之人都认为皇帝做得不对,而且这种想法已经由来已久。海瑞何出此言,当时的社会背景还得略微说上几句。嘉靖皇帝晚年不理朝政,沉迷于斋戒打醮,一门心思想要长生不老。奸相严嵩已被罢免,其子严世藩被正法,而朝政依然没有起色。个别有正义感之人,如杨最、杨爵等,犯颜直谏,结果获罪,此后就没人再敢去触这个霉头了。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人,海瑞就是那个自愿充当天下之心的人。经过缜密思考,他认真构思完成了那封奏疏。为了不拖罪他人,海瑞让家僮仆人散去,诀别了妻子,买好棺材,静等死亡的消息。从各个方面来看,海瑞这种行为就是“死谏”。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二月,海瑞递交了这封谏书。在书中,他列举了很多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官员贪腐、民不聊生、盗贼纷起,然后再带上皇帝成天斋醮这最为重要的一条。嘉靖显然没有思想准备,被人骂了一顿之后,内心狂怒,准备派人将海瑞抓来查办。当听说海瑞已备好棺材在等候处理时,嘉靖慢慢平静下来,于是又将海瑞的奏疏读了几遍,感动于海瑞的忠贞,连连长叹。嘉靖皇帝最后说了句:“海瑞可以比得上比干,但朕不是纣王。”皇帝看重自身的名声,所以没有被彻底激怒以致丧失理智。后来,各个部门就都在配合表演了:海瑞被抓入监牢,被刑部判了死刑,审判结果被留中。事情拖了两个月,皇帝驾鹤西游,于是无人再来过问。海瑞出了监牢,又恢复了原有官职。

倘若从现代人的视角来阅读上述史料,可能会感觉到五味杂陈,觉得他们勇敢、尽职与担当,同时也有依附、执拗与愚忠,要想给出某种不偏不倚的评价并不容易。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去点评当时人物,他们就是某个历史时段的真实存在。至少与同时期其他人相比较,比干、史猷、张昭与海瑞等还是相当正面和负责任的。正是他们拼死力争的献身精神,推动了历史从野蛮缓慢地演进到不那么野蛮,再到带有那么一点人文气息。

猜你喜欢

张昭微子卫灵公
Monte Carlo calculation of the exposure of Chinese female astronauts to earth’s trapped radiation on board the Chinese Space Station
张昭:有意思的倔老头
“四 体 不 勤, 五 谷 不 分” 新 解
弥子瑕是对是错?
往者不可谏
先行者张昭深蹲跳跃
不欺暗室
睢阳微子墓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微子:纠结于生死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