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韬:被遗忘的中国报纸之父

2023-11-03蔡辉

文萃报·周二版 2023年41期
关键词:王韬太平天国时评

蔡辉

王韬曾主编《循环日报》,是我国最早自办成功的中文日报,并创“王韬体”(新闻报章政论),被林语堂赞为“中国新聞报纸之父”。王韬在时评、小说、诗词、翻译上均有成就,负“人中之龙,文中之虎”之誉,可惜晚景萧条,盛名散尽,以致卒年不详,令人唏嘘。

天生聪慧却是科举废才

王韬本名王利宾,字子九,一字仲衡,1828年生于苏州城外。

王韬的父亲王昌桂,“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以开馆授徒为业。1847年,因生计所迫,到上海“卖身事夷”,在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开设的墨海书馆协助译事,即将传教士口译整理成文稿,因学识深厚,被西人赞为“活字典”。

13岁起,王韬拜在名儒兼名医顾惺门下。顾善饮,王韬亦受影响。

1844年,16岁的王韬首次县试失败,但因“文有奇气”而“以第一入县学”,第二年他考中秀才,可19岁时乡试失败,致大病一场,梦中“遍历幻境”,自称绝意科举,要“屏弃帖括(即八股文),肆力于经史,思欲上抉圣贤之精微,下悉古今之繁变,期以读书十年,然后出而用世”。

其实,王韬并没闭门读书,而是和他父亲一样“卖身事夷”,1856年和1859年,王韬又两次参加乡试,均未成功。

喜欢上书惹大祸

在墨海书馆,王韬结识了李善兰、蒋敦复、徐涛、华蘅芳等近代思想家。

1862年,王韬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长官刘肇钧,此信被清军截获,王韬遭通缉。他晚年自辩:“当事不察,竟论通贼,忌毁者众,百喙莫明。”但信者不多。

首先,王韬有“上书癖”, 1年半不到,曾给江苏巡抚徐有壬上书十多通,月均一通;1860年7月,给上海道台吴煦上书3通,8月又是5通;自收在文集中给丁日昌的上书达10通,实际可能达50通;此外还曾上书曾国藩、李鸿章等。

其次,洪仁玕(太平天国“干王”)与麦都思有往来,1854年10月,王韬在日记中写道:“晚往洪(仁玕)客斋,期读《圣经》一章。”

其三,王韬1861年去过南京,他日记中记:“英国牧师艾君迪谨招余作金陵之游,不获辞。金陵久为贼窟,丙午秋试一至,今屈指十六年矣。”有传言称王韬参加了太平天国科举,获“长毛状元”。

在麦都思的儿子麦华陀(时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帮助下,王韬流亡香港,加入理雅各(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的英华书院,先后将《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等译介到西方,有的译本至今通行。

在香港,王韬眼界渐开,并开始热衷报业。1873年,王韬等人集资1万两白银,购买了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次年在港创办《循环日报》。

创造出“王韬体”

《循环日报》是商业报纸,1版刊发商讯,2版和3版是新闻版,王韬模仿西方报纸的做法,开设了时评专栏。

王韬的议论有世界眼光,认识水平超越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层面,在任主笔的十余年间,写了上千篇时评文,因言论犀利、见识不凡,引起轰动。

除了写时评外,王韬还写了许多笔记小说,结为《遯窟谰言》《淞隐漫录》《淞滨琐话》三集。《遯窟谰言》写了30年,只是“于花晨月夕时,随意撰就,脱稿后并不加以修饰”,因篇幅小,恰好适合报纸刊载,从此开报章小说先河。

(摘自《北京晚报》 )

猜你喜欢

王韬太平天国时评
Bandwidth expansion and pulse shape optimized for 10 PW laser design via spectral shaping
Hydrogen isotopic replacement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in zirconium deuteride implanted by 150 keV protons∗
时评的一般思路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王韬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论辨伪
太平天国等级婚姻研究
党建时评
漫画·时评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