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市大丰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保护建议

2023-11-03丁建刚

南方农业·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资源调查古树名木

丁建刚

摘 要 古树名木作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文化元素和生态因素,是城市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内古树名木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区共有古树19株,分属8科9属9种,其中一级、二级、三级古树分别为4株、3株、12株。少数古树长势不良,保护措施未严格落实。因此,应及时落实保护资金,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加强古树后备资源培育,确保全区古树得到科学保护。

关键词 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保护建议;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5.017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1]。古树名木作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文化元素和生态因素,是城市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意见》(全绿字〔2016〕1号)精神,为全面精确掌握大丰区古树名木资源状况,大丰区林业部门对全区在册及新增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进行普查。本文在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地调查,分析其资源分布特征及管理情况,以期为大丰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1.1  基本情况

大丰区是江苏省盐城市下辖区,地处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地处北纬32°56′~33°36′、东经120°13′~120°56′,东临黄海,西连兴化市,南与东台市接壤,北与盐城市亭湖区交界,有112 km海岸线,总面积3 059 km2,总人口69.38万人(2021年末),下辖11个镇2个街道2个省级开发区,境内有省属农场3个、沪属农场1个。

1.2  地形地貌

大丰区地形南宽北窄,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似葫芦。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平均地面真高1.9~4.5 m(黄海高程),高低相差2.6 m,中部老斗龙港两侧的槽型洼地,宽约3~6 km。地貌自西向东可划分为里下河区域、堤东区域、沿海区域、滩涂区域[2]。

1.3  气候条件

大丰区属于亚热带与暖湿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量充沛,适宜喜湿作物的生长。年平均气温14.1 ℃,无霜期213 d,常年降水量1 042.2 mm,日照时间2 238.9 h。

2  调查方法

以《古树名木鉴定规范》《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为参照,以全区各镇(街道、区)为调查单位,采用实地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区现存古树名木进行每木调查和记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树种、树龄、生长状况(树高、胸径、冠幅)、生长环境、权属和保护管理状况等[1]。以现有资料为基础,文献追踪法、访谈估测法等形式相结合来确定古树树龄,利用GPS、皮尺、测高仪等测量工具测定树高、胸径、冠幅等指标,实地观察和调查生长势、立地条件及土壤类型等情况。

以《中国植物志》为依据对大丰区古树名木的科、属、种进行鉴定;运用Excel、ArcGIS 10.8统计分析软件,对大丰区古树名木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树种分布

调查结果表明,大丰区在册古树名木总数为19株(见表1),隶属8科9属9种(被子植物按恩格勒系统,裸子植物按郑万钧系统),其中:被子植物7科8属8种共15株,裸子植物1科1属1种共4株。

3.2  树龄和等级

按照树龄确定古树等级,大丰区一级古树(树龄500 a以上)4株,占总数量的21.05%;二级古树(树龄300~499 a)3株,占总数量的15.79%;三级古树(树龄100~299 a)12株,占总数量的63.16%;无名木,无古树群。大丰区古树相对集中分布于三级,且三级古树树龄均在100~200 a,低龄古树所占比例较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丰区成陆历史较短。另外与相接壤的东台市、兴化市相比(见表2),大丰古树总数量偏少;同时,在盐城占比偏低(见表3),资源总量不丰富。

3.3  空间分布

3.3.1  按行政区划统计

按照古树所属行政区划来划分,全区15个镇(街道、区)中有9个镇(街道、区)有古树分布(见图1),主要集中于大丰区中西部,与大丰区自西向东海陆演变的趋势基本相吻合,其中以草堰镇、大中街道分布数量最多,均为5株,两镇(街道)合计占全区古树总数量的52.63%,且全区4株一级古树均分布在大中街道(见表4)。

3.3.2  按生长场所统计

按照古树生长场所来划分,乡村街道5株,均分布于草堰镇集镇民居宅旁;名胜风景区5株,其中4株梅(一级)分布于大中街道梅花湾景区,1株檵木(二级)分布于白驹镇施耐庵纪念馆;远郊野外9株,分布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47.37%。

3.4  生长状况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丰区古树均为单株散生,光照充足,整体生长状况良好,其中:生长势正常株为15株,占总数量的78.94%;生长势衰弱株共2株,主要是树干基部腐烂残缺产生空洞;濒危株2株,周边生长环境恶劣,生长空间受限,导致古树无法正常生长(见表5)。

4  古树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现状

随着近年来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全区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古树保护工作,2009年2月大丰区政府印发了《大丰区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办法(暂行)》(大政发〔2009〕33号),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2015年区绿委办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建档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古树档案,并对外公布了《盐城市大丰区古树名木名录》,懸挂了古树铭牌,对部分古树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根据古树生长状况设置了支撑等保护措施,但由于古树保护面临资金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目前相关保护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4.2  存在的问题

4.2.1  自然因素

1)生理因素。古树伴随树龄增长,生理机能与自我修复能力逐渐下降,抗病抗虫抗寒能力减弱,根系吸收水分、养分能力差,树木生理失去平衡,易受白蚁等蛀干性害虫、根腐病等病害危害,而病虫害又加剧了其衰亡的速度,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个别古树树皮粗糙、裂纹较深,易滞留水分,从而着生苔藓、地衣等植物,阻碍皮孔气体交换,藓根、菌丝也易侵入古树皮层吸收水分与矿物质,树干腐烂形成树洞,导致古树逐渐衰弱死亡。

2)气候因素。大丰区作为沿海城市,夏季高温、雷电、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导致树枝折断,树干倾斜甚至弯曲,需依赖外力的辅助来进行支撑保护。

3)土壤因素。部分古树生长在宅旁或院中,古树地上部分发展空间受限,通风透光不良,加之人为活动频繁,造成树下地面土壤板结,透气性差,机械阻力增加,不利于树木根系的伸展,使树木使古树的光、热、气养分资源不足,经不起旱涝和气温的变化,根部吸水、吸肥能力减弱,加速了古树的衰亡。

4.2.2  社会因素

1)保护责任划分不明确。《大丰区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办法(暂行)》中规定,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区的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管理、养护指导及调查鉴定、定级编号、登记造册、建立档案等工作,规划、环保、林牧、文化、旅游、公安等部门协同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进行管理。但是根据政府职能机构设置方案,又明确由大丰区林业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古树名木保护等工作,大丰区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即城市管理局)仅仅承担城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导致事权责界定不清,部门与镇(街道、区)联动不够紧密。

2)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古树由于其自身生长状况等特点,日常管护需要的经费要远远高于一般树木,但是目前大丰区用于古树保护工作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对省级财政专项补助依赖性较高,市、区、镇三级财政都没有专门编制预算用于古树保护。由于缺少充足的资金保障,只能对古树采取挂牌、树干支撑等简单保护措施,树洞修补、有害生物防治等全方面保护措施无法顺利实施。

3)保护意识淡漠。由于古树数量较少,且分布分散,对古树的宣传工作尚不到位,宣传形式也较单一,相关科普宣传的活动开展较少,社会各界对古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未形成良好的社会保护氛围,存在随意破坏的现象,如在古树保护范围内存在堆放秸秆等杂物及生活垃圾、进行耕种、焚香烧纸祭祀等活动,对古树名木生存环境造成影响。此外尚未对古树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在树种培育、历史教育等方面研究较少,古树资源开发明显滞后。

4)管护责任不到位。除部分位于风景名胜区的古树落实相关单位进行管护外,其余古树大多数分布在农村或宅旁,分布范围大、难以系统地保护。部分古树未明确管护人或管护单位,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很难及时对古树进行抢救和保护,特别是部分古树属于个人所有,处于私人宅院内,难以对古树的管护进行有效监管。

5  对策建议

5.1  加大资金投入

在开展古树保护工作中,应当把古树资源保护管理等工作经费列入各级公共财政年度预算,对古树所有权人或单位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或指定国有投资公司牵头设立古树保护专项基金,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资助、捐赠、馈赠等方式筹集保护古树的有关费用,从而为古树保护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满足公众参与古树保护的意愿,向社会开展古树认养活动,认养方在认养期内对其认养的古树有建议权、知情权、冠名权。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引导本地保险机构开发与古树相关的损失险、公众责任险,减轻财政投入压力。

5.2  细化管护措施

以“林长制”为抓手压实责任,将古树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林长制年度考核,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确定管护人或管护单位,签订管护协议,载明管护责任和管护措施;成立巡护队伍,负责监测所属片区古树生长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上报,建立网格化管护体系。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监管,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古树名木监测管理,通过土壤温湿度、pH值、肥力、张力、热通量传感器,光照度、雨雪、风速风向、空气质量、大气压、雨量、臭氧、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等传感器等各种类型智能传感器的信息整合,实现对古树名木的生境、生长势、保护现状等的多维度智能监控,建立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保护机制,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管理维护效率,实现古树管理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3-4]。

5.3  科学保护修复

严格将古树树冠投影外5 m划分为生长保护范围,定期整治周边环境,清理树体上缠绕的杂物,处理古树周边违建设施,适当扩大古树生长空间。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家参与古树保护修复,根据树木特点进行“一树一策”编制保护修复技术方案,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采取地上环境综合治理、地下土壤改良、有害生物防治、树洞防腐修补、树体支撑加固等措施,扎实开展养护和抢救复壮,延长古树寿命,极大改善古树名木生长状况。

5.4  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手机短信、微信、网络等新媒体,大力宣传保护古树的重要性,增强广大干群对古树保护意识。加大对古树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及时弘扬和表彰古树保护经验和事迹,公开曝光和舆论谴责肆意损毁古树的行为,引导人民群众自觉保护古树,在全社会形成爱树护树的浓烈氛围;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古树保护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倡导全民参与,逐步形成政府、媒体和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5.5  释放生态红利

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优先支持古树游园化发展,把保护和全域旅游、研学教育等有机结合,配套建设游步道、凉亭等游憩设施,补植观花观叶树种,因地制宜地打造以红色文化、健康养生、休闲娱乐主题的古树游园,深入发掘古树的历史文化底蕴,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古树的生态景观功能,实现古树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使古树资源价值最大化。

5.6  培育后备资源

在保护好现有古树的同时,大力培育后备资源,及时开展古树后备资源调查,对树龄为50~99 a的古树进行摸排、登记,建立古树后备资源电子档案并挂牌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  中国林学会,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LY/T 2738-2016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2]  大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丰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3]  陈一佐,余洋,张涛山,等.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在古树名木保护中的应用探索——以合肥市李鸿章家庙名木白玉兰保护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6):68-70.

[4]  孫志勇.基于4G物联网的名木古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19.

(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资源调查古树名木
临沂市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管理对策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庆阳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分析
兴宁古树名木的保护措狍及复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