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麒麟舞中的火崇拜典型表现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2023-11-03彭瑞琪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8期
关键词:睢县火神麒麟

彭瑞琪

从人类进化史上可见,火具有重要意义。远古时期,火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为人们带来种种益处,然而,由于人们对火的性质缺乏认识,也可能引发灾害。因而,火被赋予了神秘的属性,人们提出了“火灵”“火鬼”和“火神”的概念。人们对火的这种崇拜心理反映到现实生活中表现在建造火神庙、祭祀火神的各种活动以及将火与龙、麒麟等臆造的祥瑞动物形象结合起来创造出充满象征意义的“火纹”等。

麒麟舞是民间祭祀火神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之一,深刻反映出人们的火崇拜意识。本文以河南和广东的麒麟舞为研究对象,从道具、祭祀仪式和舞蹈语言等方面对比分析不同地区麒麟舞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火崇拜意识,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麒麟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而推动像麒麟舞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探究麒麟舞中的火崇拜文化象征意义影响深远

河南与广东的麒麟舞都在祭祀活动中将火神视为崇拜对象,表达了中国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文化共鸣为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共通的情感与信仰基础,有助于增强传统舞蹈传承者对舞蹈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对河南与广东两地麒麟舞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到文化如何在传统舞蹈中得到体现与传承,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进而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方式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继承和发扬。

此外,通过研究还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传统舞蹈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有助于传承人尊重并挖掘不同地区传统舞蹈的文化特质,进而实现不同地区传统舞蹈的差异化发展,使其都能得到长远发展。

河南麒麟舞中火崇拜的典型表现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河南麒麟舞在道具的色彩和纹样、祭祀仪式中对火神阏伯的崇拜和舞蹈动作的多样化组合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人们的火崇拜意识。

道具设计:色彩与纹样象征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

河南麒麟舞是一个充满丰富色彩与文化象征的传统舞蹈。其使用的道具不仅加强了表演的视觉冲击,而且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哲学意义。

一是色彩的使用及其象征意义。麒麟舞中的主角——麒麟,通常以红色作为主色调。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繁荣、吉祥和阳刚之气。在河南睢县麒麟舞中,舞蹈团队往往选择一红一蓝两只麒麟进行表演。其中,红色麒麟的表演占据主导地位,蓝色麒麟则作为辅助,这种独特的搭配方式呈现了刚柔相济的中国哲学思想。

二是在道具制作上,麒麟舞的道具设计也充分融入了红色元素。例如,麒麟身、麒麟嘴以及它玩耍的绣球均使用红色。特别是绣球,其外层被精心包裹上红纱,内部置入一支点燃的蜡烛,使其闪闪发光,如同生命的火焰。再如,河南兰考县麒麟舞中的麒麟头上有太阳和火焰的纹样。这种纹样不仅代表不息的生命,还象征着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总的来说,河南麒麟舞通过独特的道具设计传達了人们的火崇拜心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祭祀仪式:对火神阏伯的崇拜

河南人对火的崇拜自古有之,商丘人尤甚。商丘人尊阏伯为“火神”,而阏伯本人其实是中国早期天文学家,是商族部落的始祖、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先祖,他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由于他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商丘由此得名。

自先秦时期开始,祭祀火神就成了商丘的重要习俗。据《礼记·礼器》载:“时人以为祭火神,乃燔柴。”到了清朝,火神庙已经遍布各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柘城县志·建置志》记载:“火神庙,在东集贤街……城内外多有。”为供奉火神,人们修建了很多火星庙和火神庙,开展了多样的祭祀活动,麒麟舞就是祭祀活动中常见的一个表演项目。

商丘睢县麒麟舞在河南乃至全国都较有名气。在睢县,每年正月初七,会进行祭火神仪式,开展麒麟舞表演活动,以此作为祈福、许愿的一种方式。

商丘睢县的人们把麒麟奉若神明,平时藏麒麟于火神庙中,作为火神爷的坐骑。每逢正月初七,火神会会员(包括麒麟舞演员)焚香、烧纸、叩头、礼拜,请麒麟,开始舞玩。两个演员手执明棍从庙内窜出,开始盘门表演。明棍长五尺,两端点有火香,舞动时火光四射、上下翻腾。随着明棍翻飞,以盆炮(盆内围放数十只爆竹,中间放有轰药,可同时把爆竹点响)为令,二人持内燃蜡烛的绣球引麒麟出庙,玩耍一阵,离开庙门,进入预定场地,开始平地表演,主要形式是以两只绣球逗引两只麒麟做出各种动作。平地表演过后,还会进行桌上表演,此为睢县麒麟舞表演的高潮。直至二月二,众人敲锣打鼓,才将麒麟送回庙中。

睢县麒麟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而且是一种表达人们对火神阏伯深深的崇拜之情的祭祀仪式。它融合了祭祀、娱神、祈福和许愿等多种文化内涵,展示了人们敬畏自然的观念和对火神阏伯的虔诚信仰。

舞蹈语言:以多样化的动作组合传播正能量

麒麟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舞蹈风格。其感染力强,向人们传达出积极向上、如火焰般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生活性动作方面,睢县麒麟舞中有蹦跳、腾挪、旋转、翻跃等动作,兰考麒麟舞中有左右跳步、窜、迈身和转身等动作,这些动作仿佛诉说着麒麟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活泼气息。技术性动作方面,在睢县麒麟舞的桌上表演环节,表演者通过精湛的技巧控制麒麟,进行蹿桌过桥、争灯跃桥等高难度动作。这些技术性动作不仅考验表演者的技艺,而且向观众展现了麒麟舞的魅力。从生活性动作到技术性动作,河南麒麟舞的表演者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活力四射、充满正能量的麒麟形象。而麒麟舞这种由动作传达出的表演风格,也反映出河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广东麒麟舞中火崇拜的典型表现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在河南,人们深信火神的庇佑与恩赐,希望其带来祝福和保护。而在广东,火常被视为麻烦和灾难的源头,因此,当地的仪式多是为了驱散火带来的不祥之气。

广东人视麒麟为吉祥物,认为麒麟踩过哪些地方,就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幸运,驱除麻烦,这也正是“麒麟吉祥”一说的来源。这样的信仰深深植根于广东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尤其是在客家麒麟舞中,主要表现在道具中的火纹样、祭拜仪式对火神田公元帅的崇拜和舞蹈语言中对麒麟动作的模仿三个方面。

道具设计:火纹样彰显出的坚韧精神

在实地调查中,笔者发现广东麒麟舞在细节上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例便是广东惠州的一支麒麟舞队的麒麟鼻子处的火焰图案设计。据传承人介绍,火焰既代表挑战也代表克服挑战后的荣耀与胜利,该火焰图案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一是寓意光明和坚韧,象征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中所展现出的坚强意志和刚毅品节;二是象征着客家人处于火神的所在地,被火神守护;三是“鼻子”在当地方言中的谐音是“避免”,寓意着避免不祥之事,表达出当地人希望火只带来温暖和光明而不是灾害与毁坏的情感。

祭拜仪式:对火神田公元帅的崇拜

由于广东地处中国的南方,气候湿热,加上人员密集和活动频繁,因而火灾时常发生。这种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导致了广东人对火的敬畏与尊重。为了避免火灾的侵害,广东人自古以来就将田公元帅奉为火神,而且希望得到他的庇佑。这种观念在广东麒麟舞这种传统表演中可见一斑。在许多广东麒麟舞队的祠堂中都供奉着田公元帅的神位,每次出演前,麒麟舞队都会祭拜。有趣的是,这些神位上的“火”字通常是倒着写的,意思是火要到了,提醒人们注意防火,表现出当地人对火的敬畏。麒麟舞队之所以供奉火神,是因为南方天气热,容易发生火灾,而广东麒麟舞队的表演者在戏棚生活,最害怕风和火,所以每次演出前,演员们都会祭拜火神,希望避免在演出期间发生火灾,确保安全顺利地完成表演。

舞蹈语言:运用模仿性動作隐含广东人趋吉求财的心理

广东的客家文化赋予了麒麟舞独特的表达形式和内涵。广东客家麒麟舞的舞蹈少有火崇拜的内容,而更注重麒麟与“青”的关联与互动,如麒麟巡青、吃青、吐青等动作。在广东客家地区,“青”指“生菜”,而“生菜”的发音与“生财”相近,麒麟舞中这一系列与“青”的互动动作,隐含了广东人希望发财、追求吉祥的心理。

麒麟采青起源于明朝初期在广东流传的两个年兽的传说。据传,广东有一个正义的年兽和一个邪恶的年兽,后来,正义的年兽战胜了邪恶的年兽,驱逐了它,人们为了感谢正义的年兽,给它带来了肉、蔬菜、水果等食物,而正义的年兽并不喜欢肉食,直接走向放在门口的蔬菜,广东人认为这一正义的年兽是麒麟。因此,每逢节日,广东地区都会有麒麟舞表演,演员们通过一系列舞蹈动作表演出正义的年兽驱除疾病、战胜逆境和获得胜利的过程。由此可见,广东麒麟舞通过动作语言展现了当地人对正义与善良的追求及对和谐、繁荣生活的向往。

麒麟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了中国人的火崇拜意识。在河南和广东麒麟舞中,火崇拜意识以一种仪式化、符号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历史观和生态自然观,这些观念形成了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因而,我们应该守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记忆和像麒麟舞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传承人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的文化价值,利用新媒体推广和普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保护与传承中来;另一方面,传承人要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的表现形式,并积极与现代的工艺、技术相结合,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需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能够持续焕发光彩。

猜你喜欢

睢县火神麒麟
火神之怒
麒麟“破冰”
对麒麟
河南通许凸起东部(睢县—商丘段)地热田热储特征及资源评价
火神山医院
它就是麒麟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A dress of mother's love
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