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成就与建议

2023-11-03齐学礼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19期
关键词:种业河南省小麦

齐学礼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

河南省在我国粮食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省粮食生产寄予厚望,他指出:“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起点,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4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扎实推进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种业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进入快车道,搭建了一批国家级平台,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育种专家,创制了一批重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培育了一批大面积推广的优质农作物品种,孵化了一批种业企业,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河南力量。

一、河南省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成就

(一)搭建了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

依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单位,建设了3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筹)、国家瓜果改良研究中心、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国家小麦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CIMMYT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等。

(二)培育了一批杰出的育种专家

河南省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河南省拥有一批专职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的高水平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分别是棉花育种专家喻树迅、花生育种专家张新友、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长江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专家、国家杰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等一批国家级专家,遴选培养了种业领域中原学者17名。同时,河南省还涌现了一批为农业生产作出重大贡献的育种家,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堵存信研究员选育出我国玉米育种史上的里程碑——郑单958,鹤壁市农业科学院的程相文研究员选育出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品种浚单20,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的郑天存研究员选育出高产多抗周麦系列小麦品种,洛阳偃师的农民育种家徐才智选育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小麦品种豫麦18和偃展4110。与其他省份的情况相似,河南省种业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仍然缺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三)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水平国内先进

河南省建有种质资源中期库、短期库14个,分类布局保种场、保护区44个,种质资源保护能力较强,现保存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林果、瓜菜、水产、畜牧等农业种质资源8万余份,保存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此外,还创制出以周8425B、郑58、昌7-2等一大批被广泛应用于品种选育的突破性新种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水平居全国先进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主要农作物育种水平国内先进

小麦育种水平居全国先进地位。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常年种植面积8500万亩以上,占全国的24%;年产量3750万吨,占全国的28%,2022年亩产平均447公斤,比全国平均产量高15%,面积、总产、单产均居全国第一。河南省农业科研单位先后育成了豫麦13、豫麦18、郑麦9023、郑麦366、百农矮抗58、百农207、周麦18、周麦22、新麦26等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豫麦13、郑麦9023、矮抗58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麦9023和矮抗58曾经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第一大小麦品种,生产上形成了以郑麦、百农、周麦、新麦、洛麦等系列为代表的小麦品种群,这些品种除在河南省推广应用外,还在安徽、江苏、陕西等省份大面积应用。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推广面积超过450万亩的小麦品种共有12个,其中河南省选育品种7个,占比接近60%。

玉米育种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河南省玉米常年种植面积5500万亩左右,占全国的8%;年产量2250万吨,占全国的9%,居全国第5位。河南省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先后育成了郑单14、郑单958、浚单20、豫玉22、伟科702等一大批优良玉米品种,生产上形成了以郑单、浚单、豫单系列为主的玉米品种群。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我国玉米育种史上的里程碑,该品种成功解决了玉米品种耐密能力低、综合抗性差等技术难题,引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2003年以来连续20年居全国玉米品种种植面积第1位,累计应用面积9亿多亩,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花生育种水平居全国先进地位。河南省花生常年种植面积1800万亩,占全国的26%;年产量570万吨,占全国的33%,居全国第1位。河南省农业科研单位先后育成了豫花7号、豫花15号、远杂9102、开农30、开农49等一批优良花生品种,生产上形成了以豫花、远杂、开农等系列为代表的花生品种群。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种植面积排名前10的花生品种中有5个为河南省育成品种,分别是豫花37、豫花22、开农71、豫花23、远杂9102。近年来,河南省在高油、高油酸花生育种方面进展迅速,育成的优质高油酸品种豫花37,年种植面积300多万亩,已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种,有力推动了我国花生产业转型升级,极大增强了国产花生的国际竞争力。

大豆育种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河南省是我国夏大豆主要产区,常年种植面积600万亩左右。夏大豆育种水平处于全国先进地位,育成了豫豆18、豫豆22、郑1307等一批优良大豆品种,生产上形成了以郑豆和周豆为主的品种群。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大豆新品种郑1307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病性好等特点,屡创大豆百亩实收测产纪录,2019年创亩产309公斤的百亩实收纪录,推动了河南省大豆生产水平的整体提高。

果树和瓜果育种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自主育成的果树和瓜果品种数量和推广规模国内第一。育成审定果树瓜类新品种280多个,育成的早中熟苹果、红色梨、油桃、蟠桃、观赏桃和红色软枣猕猴桃、抗性西瓜等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较高,桃、梨、苹果品种推广面积分别占全国的30%、20%、15%。

蔬菜育种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河南省蔬菜常年种植面积2500万亩左右,设施栽培面积500万亩,总产量保持在7000万吨以上,均位居全国前列。在韭菜、马铃薯、辣椒和大白菜育种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生产上,形成了以平顶山农业科学院的韭菜、郑州市蔬菜所的马铃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大白菜为代表的蔬菜品牌。

(五)种业企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种业企业的研发能力显著提升,生产加工基地与销售网络健全,企业综合实力居全国中上游,但种业企业“散、弱、小”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约80%的种业企业没有成体系的研发队伍,创新能力不强。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河南省登记在册的种子企业有600多家。其中,省级颁证的有140多家,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资质的仅6家。总资产2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17家;净资产2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11家。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唯一上市种业企业,也是我国自2012年以来唯一成功上市的种业企业。河南省还有新三板种业企业3家,分别为河南德宏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河南省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建议

(一)加强高水平种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育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应将人才引育作为河南省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第一要务,依托河南省在小麦、玉米、花生、食用菌、大宗蔬菜等农作物产业方面的优势,以海纳百川的气魄、任人唯贤的原则,不遗余力引育人才。注重以平台为依托引育人才,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小麦工程技术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引育人才。发挥河南省已有人才类项目引领作用,以中原英才计划、省杰出青年基金、省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延揽人才。以更大的力度开展柔性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与国内外农作物遗传育种优势科研机构交流,结合河南省科研机构或企业的需求,以顾问、挂职、兼职、客座、特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柔性引进紧缺人才,解决河南省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中遇到的难题。

(二)大力支持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汇聚创新资源、推动理论与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多项功能,是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载体。当前,河南省已经高起点布局建设了中原农谷,其核心区建有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两大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议下一步从研发经费、人才评价、薪酬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两大平台的运行。注重整合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等省内优势种业科技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支持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来豫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农发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创新型龙头企业在河南省建设分支机构、育种站、繁种基地等。

(三)支持开展种业核心技术攻关

现代育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跨国种业企业已经进入常规育种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交叉应用的育种4.0时代。与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特点相似,河南省在种业基础理论研究、原创技术研发等方面仍较为落后。建议进一步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育种技术等方面强力攻关,支持开展重要农艺性状基因挖掘与机制解析、分子设计育种、智能化育种、基因编辑、规模化转基因、规模化单倍体育种、高通量表型精准鉴定等关键技术攻关,攻克当前育种效率低、多性状协调改良难度大等关口,构建传统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精准高效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支持育成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农作物新品种,推动农业生产全面转型升级。

(四)支持种业企业发展壮大

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种业科技创新人才,鼓励省内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经批准带技术、带成果到种业企业挂职或开展合作研究,保证其在原单位的人事关系、工资福利等待遇不变,同时享受种业企业所任岗位相应的薪酬、持股等待遇,回到原单位后,在企业创造的科技成果可作为职称评审和晋升的条件。支持企业创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同等条件下优先在种业企业设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研发平台。支持企业牵头申请种业重大科研项目,统筹省级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启动一批企业牵头的种业科技创新项目,围绕农作物育种技术重大需求,支持种业创新型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明确育种主攻方向,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种,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支持种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鼓励新组建的河南省种业集团,利用收购、并购、技术资本化股权化等方式,孵化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种业企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河南省种业科技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全国前列,在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领域有很大优势,但在农作物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应用方面仍有不足。进入新时代,河南省委、省政府将发展民族种业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种业振兴。下阶段,建议有关部门在人才引育、创新平台搭建、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相信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河南种业一定会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高能级平台搭建、关键核心育种技术创新、革命性新品种选育、航母型龙头种业企业组建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为实现国家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河南力量。

猜你喜欢

种业河南省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