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2023-11-02陈柯竹

科学咨询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古诗古诗词诗词

陈柯竹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育人价值的体现。古诗词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灿烂瑰宝,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内在源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深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受到高度重视,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性作用,将核心素养的内涵渗透于古诗词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建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底蕴

文化自信是在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篇古诗词虽然字数简短,但其深度和广度都寓意非凡,每一篇短小精悍的诗词背后都反映了诗人当下的生活背景和时代特征,学生在学习诗词时需要结合诗人的生前经历理解诗词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感受古诗词承载的文化底蕴。在《示儿》的教学中需要学生追溯诗人创作的时空情境,借助陆游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还原人物当时的内心写照,体会其一片赤诚的爱国情,经过剖析诗词背景这个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感受一首古诗所蕴藏的深刻意义,启发学生体会这是一种文化延伸的表现,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这是一个不断积累文学常识的动态学习过程。同时古诗表达的思想主题契合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意识,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自信才会愿意热爱文化,主动继承文化,这是对当下核心素养融合于教学目的的积极响应;此外,一些古诗的主题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如《元日》展示了在过春节时沿用至今的传统习俗,有放爆竹、换新桃,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春节的快乐,在文化传统上和古人产生共鸣,学生从古诗中可以学习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感受传统节日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增强民族认同。

(二)培养语言习惯,丰富文字内涵

语言习惯是指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学习,从中积累、整合形成的良好语感。古诗以“读”为主,但每一次“读”的目的是不同的,层层递进,第一层读要读准字音,疏通诗句,第二层读要读出重音、停顿,第三次读就要更加深入,读出其中的千滋百味。古诗文用词精美、富有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它的韵律具有变化规律,五言诗和七言诗在节奏上的划分就有不同,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通过反复诵读、揣摩,领悟读诗的方式,知道什么是抑扬顿挫,形成一种语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当他们看到一首诗时就可以根据诗词的形式正确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还起到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在古诗中相同的字词可能有不同的意思,甚至出现一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词典中注释的含义不同的情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词语不断积累,可以丰富他们对文字内涵的解读和积累,做到举一反三,将知识迁移到其他诗词中,便于学习的深入探索。在《暮江吟》一诗中,“可怜”二字的含义就不再是怜悯、可惜的意思了,这里指的是可爱,如果字词理解有误,诗意就不通了,学生结合汉语特点、表达结构以多种形式的学习体悟其中意境和情感,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探究精神

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比较、概括性的认知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是在语文课堂中自主探索形成的,因此通过古诗词教学,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起到活跃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1]学生学习古诗不仅要感受诗词的语言表达,还要体会诗中的意境,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语言这个媒介鉴赏诗词,在古诗词中蕴藏的意境深远,展示的画面感极强,学生通过词句的描绘,抓住人、景、物的联系,就能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联想出一幅优美的图画。王维的诗歌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山居秋暝》中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动静结合的自然景色中感受雨后松林、清泉潺潺的画卷,在想象中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语言的表达是思维构建的直观反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理解、剖析文本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体会古诗想要抒发的情感,教师常常会做课外延伸,将文本外的诗句引入课堂中,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活跃思维,能够快速感知人物形象、情感的强弱,如学生通过思考《村晚》中“牧童归去横牛背”的“横”与《所见》中“牧童骑黄牛”的“骑”两字的用法,体会前者更能突出牧童的天真、活泼、顽皮;学生在小学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发展,在学习古诗过程中会产生好奇心,有求知欲,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同会导致他们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或者进行质疑,在不断提问、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四)提高审美意识,涵养高雅情趣

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和美学元素,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通过感受、理解、欣赏文字语言能启蒙学生的美学意识[2]。首先学生接触到的就是文字,古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推敲打磨出来的,每一句都富有独特的美感,句与句之间相互映衬,诗中的韵律感在朗读中就能逐渐显露,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意境美,每首古诗词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韵味,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情境,在脑海中浮现美丽的景象,体会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身心都受到了美的熏陶,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瀑布奔腾图,学生通过动态美的呈现可以增强美的体验;最后是情感美,走进诗的意境才能深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的题材不同表达出来的情感色彩也就不同,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悟诗人所想,体验离别的不舍、相聚的快乐、在田园中的悠闲、对故乡的思念等。这些情感的共鸣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情感的辨认和理解能力,当学生在感知具体事物的真、善、美时,也会触发情感的生成,[3]每一层的美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能够深入感受诗词的内涵美,在诗意、诗情环境的感染下提高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下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一)扩充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是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而存在的,这个身份就决定了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要丰富,在课文中虽然呈现出一首完整的古诗,学生根据书中的注释可以翻译成白话,但古诗背后的寓意学生并不了解,他们的知识面还比较狭窄,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古诗,记忆知识点,其中的文化资源和素材便不能被很好吸收,学生就不能充分认识到诗词的魅力,过一段时间就会遗忘,失去了文化积淀的好机会。在教学中,学生若得到的是“一杯水”,教师就得准备“一桶水”,还必须是源源不断的活水,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扩展古诗词方面的知识,平时多读、多看,挖掘诗词的主旨,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在长期的滋养下,教师运用语言的感染力打动学生,用诗一般的话语浇灌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沉浸在充盈的文化中感受诗词带给人的艺术之美。教师善于发掘和抓住古诗词中的文化元素,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色,为学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4]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诗词,有了知识的积累,教师也不用担心会出现教学事故,在学生的提问中能做到游刃有余,解答他们内心的疑惑,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讲解中产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学生看到教师在古诗词的海洋里畅游,热爱学习、知识渊博,散发出自信的光芒,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吸引,积极学习古诗,在诗词中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重视古诗朗读,营造课堂氛围

朗读是古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去读,鼓励他们去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在作词造句上的智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表达上的组织能力,有利于加强节奏感和语感,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结合作者的历史背景,品味古诗词中的深远意境、思想感情、人生哲理[5]。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乐趣,在读的形式上,教师要花心思设计,采用多种多样的读,在朗读上给予一定指导,通过泛读让学生意识到停顿、重音的划分,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感,还可以为古诗奠定基调,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情境,准备相应的背景音乐进行朗读、代入角色读等,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诗词的韵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从正确朗读到有感情朗读,这是一个探究和走进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共鸣,体悟诗人的心情、想法,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融入诗词的意境中,反复朗读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碰撞出思维火花

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不能占有绝对权威的权利,在课堂上只许学生回答教学预想的答案,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的思考,这样压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导致他们思维呆板,过于僵化。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想法,留心观察,及时捕捉在交流中出现的异同观点,并以此为话题进行延伸,引发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辩论中发现自己逻辑的错误,对每个人的想法去伪存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6]。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给学习留下提问的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想象,如从诗句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回答方式要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学生可以文字描述景象,可以通过简单绘画进行展示,教师鼓励学生以创新为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语言的表述过程也是反映和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古诗词的语言含蓄内敛,在几行诗词中可能就蕴含着变化的情感,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学生仅从古诗去领悟是有难度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再代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中,为他们的思维提供适当的情境。

(四)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发展审美能力

古诗词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在理解字词、诵读古诗、感受意境、体会情感上都是引发学生产生审美共鸣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一学段的学生以直观形象为主,古诗内容比较简单,容易理解,语境生动,韵律和谐,教师从诵读入手,借助视频等辅助工具,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学生陶醉在诗词的音韵美中;第二学段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存的阶段,他们能够迁移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意,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情,教师可从句子、字词的分析,从细节抓住关键字词开展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所潜藏的用语美感、意境美[7];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造力,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鉴赏古诗时充分地感受诗词带来的情趣,从正面或者侧面感悟诗中表达的优秀品质或丰富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人生观指引到正确的方向,唤醒孩子的核心素养意识。

三、结束语

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作用,其中在古诗词的教学环节上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在快速养成,正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针对古诗词教学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真实的学情反馈创新教学方法,关注重点的把握,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培养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古诗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