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美育课程“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思政融入教学探究

2023-11-02刘长龙韩小菲王霄

科学咨询 2023年16期
关键词:思政音乐课程

刘长龙,韩小菲,王霄

(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钢要》)中提到,“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纲要》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并对课程改革有关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性意见。由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通识基础教育在我国课程改革中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在我国高校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程考核已经成为了其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与内容。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是从“音乐鉴赏”课程中分出的针对西方音乐部分的作品欣赏,是综合类高校除音乐专业以外的部分学科的专业选修课,同时也纳入全校各类专业的美育通识选修课。教学内容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审美知识、音乐史论知识、西洋交响乐队的构成、音乐流派和著名作曲家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等几大部分。内容涉及西方音乐早期的发展以及西方音乐发展过程中在政治、文化等因素映射下音乐创作导向呈现。这是与中国音乐文化截然不同的一种音乐体系,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对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目前在各大中小学的课本中也有很多内容是涉及西方音乐历史的知识点,因此,在讲述、学习、欣赏西方音乐作品的同时,如何在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不同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另外一门课程,成为本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措施。

在通识选修课部分,主要任务是面向学生进行西方经典音乐的普及教育。通过赏析西方音乐作品,增强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在专业选修课部分该课程主要任务是作为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对扩展学生建立多层次、多文化链接、具备中小学音乐师资基本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作为通识部分还是专业部分,本门课程均为通过音乐欣赏、音乐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欣赏、表达的基础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因此,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该类通识美育课程的测验方法和考核模式应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行不同程度的转变与改进,由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在整体课堂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起一个与教学同步进行的多元考核模式,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目前,各类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非常重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的指导精神等讲话中都明确指出,要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然而笔者所在大学以艺术形式践行思政精神,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感悟思政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建立文化自信,传递正能量,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结合上述精神,为保障、实施、践行课程思政,学校专门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与评价暂行办法》。

本门课程是专门鉴赏西方音乐文化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所讲述内容中文化认知的不同、社会环境及政治制度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艺术现象也是相异的。在授课过程中的文化认知和梳理相对客观观念,以思政教育为主体进行引导、学习是本课题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西方艺术文化色彩,有不同于中国的文化认知和政治体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差异,故先以立足课程本身基础知识学习为基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例如通过思政教学改革,把思政方针融入教学中,以此为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本课程进行新的审视,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课程“在培养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1]。

笔者结合思政教育方针,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探究。

一、梳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大学生培养方案为指导,结合各类专业的特殊性,更好地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此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融合”阶段。该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通识环节,或是素养环节,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内涵,又可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同时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2]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艺术文化,通过正确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主线内容的基础上,融合中国音乐文化、基础音乐理论知识与当下科学技术相结合,巧妙地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横向、纵向知识点的交叉学习,随着时间线条的发展,融入横向面的知识点,例如,同时段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等,在加强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多元化了解相关知识,多方面掌握相关学科内容,学会多角度分析、理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掌握知识构建的方法,更好地把相关知识融入一起,形成知识链条。例如,马勒的《大地之歌》中引入李白《悲歌行》的诗词内容,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音乐巧妙结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例,也见证了中国优秀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如此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鲜花调”、东北民歌等这些“中国元素”在很多西方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一一展现,这些都体现了我国文化艺术对于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显著影响力。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此方面的元素,可加强学生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建立一定程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再有,在学习、欣赏西方乐律体系时,除了系统地讲授和分析其特点,同时还可以结合中国的乐律进行学习,因为中国的律制比西方要早半个多世纪,既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的律制特征,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中国音乐文化的元素对西方的音乐发展也是有着极大影响的,要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真正达到从内心而发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例如,中国的民间曲调“鲜花调”就被西方传教士带到了国外,并把这一元素运用到了著名的歌剧作品《图兰朵》中,在全世界巡回演出,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宣传。在诸多外国作曲家的笔下,把中国的音乐元素、音乐特征融入其作品中比比皆是,通过一个个的实例,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音乐文化是非常悠久和优秀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

二、传递正确的文化艺术信息

笔者所在大学社会实践活动设置丰富,如何通过这门课程传递正确的文化艺术信息是本课程又一重要内容和目标。该课程纵横交融的基础理论课,纵向方面从古希腊延续到二十世纪的音乐文化历史,横向方面与同时期诸多西方及东方音乐相交叉,且又受到各时期宗教信仰、政治文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内容繁多以及各时期音乐的延续、变化、交融等较为复杂的特点。在此背景下,需要为学生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让学生更加得心应手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而且高校音乐学专业所培养的不仅仅是音乐,主要还是面向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系统培养,他们不单单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学手段,还要有组织各项活动的能力。例如,学校进行的各种音乐赛事、艺术展演等,所以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于其中,为比赛、展演等活动增添知识内涵。

目前,各高校音乐学院实践活动主要还是以演出等方式为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度音乐的美。引导学生去触碰历史、感知现实,增强学生学习的活力,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例如,在讲授肖邦这个人物的时候,对于肖邦的爱国情节,在对作品分析时,肖邦所展现的爱国、思乡等情感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一个元素,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学以致用,传递正能量

根据高校本科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院系主要针对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如何传递正能量,如何给中小学学生传递正确的西方艺术文化信息才是笔者下一步更层次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思想,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通常一节课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简单的提问并不能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填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等让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收器”,无形中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主动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和方向,让学生在课上、课下处于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不但能够提高通识类美育课程的学习提高了效率,同时也让这门课程“活跃”了起来,教学效果也会显著提高。

另外,教师在“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授课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作曲家之外的其他人群的音乐活动,以此来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如亨德尔这位著名的音乐家,他与巴赫是同一时期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常坎坷,他在英国受到了极度的欢迎,但是也遭受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滑铁卢,他的歌剧被当时的英国中产阶级所不喜,也因此让他的歌剧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而转向清唱剧的创作,而走上了艺术的巅峰。所以我们在讲授亨德尔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扩展知识内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实践体验法、讨论法、多学科联系交融等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的形式,此种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如何上一节课的一种锻炼。通过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结合文化背景,更深一步对所学知识多方面了解和掌握,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奠定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理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设置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

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将课程教学置于“教改”的语境中进行实际课程教学。教学模式与手段是教学的基础,改革是促进教学进步的方式之一。“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开课至今,一直在持续不断的改革之中,学史以辨真伪。“只有通过西方音乐历史的学习,分析其音乐自身形态发展变化的同时,置身于它生存的历史文化之中,结合其影响因素如: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思辨的模式鸟瞰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全貌,形成综合的多学科联系的思维模式去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客观评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且融入实际的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中”[3]。另外,“课程思政”也为此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把“课程思政”这一思想导向融入课程之中,让学生在知识层面、能力方面、情感和思想方面构建起全新的实践基础和理论知识框架,建立文化自信,学会团结协作,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革新教学模式、方法,对于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课程质量、教学理念,以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价值观为目的。坚持以美育人,通过思政融入全面实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音乐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