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意象 ,探源 “妙境 ”

2023-10-31张建军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意象

张建军

摘要:《天净沙 ·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也是元散曲的代表作。王国维曾高度评价其 “虽为小令 ,近似天籁 ,有唐绝句之骨 ”,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揭秘意象 ,探源其 “妙境 ”:意象组合铺排 ,造就留白之境 ;意象宛转有致 ,形成起承转合 ;意象 “瞬间截取 ”,产生动人力量 ;意象寄寓深情 ,生成多元解读。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天净沙 ·秋思》;意象 ;“妙境 ”

《天净沙 ·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也是元散曲的代表作。王国维曾高度评价其虽“为小令 ,近似天籁 ,有唐绝句之骨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1]马致远也因这首《天净沙·秋思》被后人誉为 “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仅有 28字,但其中意象的选取与组合所带来的富有张力的意境 ,让人感受到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效果 ,实为 “妙境 ”。本文试揭秘其意象 ,探源其 “妙境 ”。

一、意象组合铺排 ,造就留白之境

小令受篇幅限制 ,无法进行详尽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为了在极其有限的篇幅里扩充容量、表情达意 ,作者往往尽可能地省略形容词、数量词 ,而多用名词性意象。一方面 ,名词性意象具体可感 ,可以较大程度地傳递信息并激发读者的想象 ;另一方面 ,文言语法灵活 ,给名词性意象的铺排提供了语言基础 ,缺位动词、关联词、形容词等 ,并不影响文意的表达。

《天净沙 ·秋思》的前三句 ,18个字中共出现了 9个意象 ,每两字一个意象 ,分别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 “古道 ”“西风 ”“瘦马 ”,堪称名词性意象组合铺排的典范之作。意象与意象之间省略了句法结构、动词、关联词等 ,由此 ,意象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确定、松散的特征 ,形成了较多的留白 ,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对这些意象进行重组,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 ,以丰富文本内涵。

例如 ,第一句 “枯藤 ”“老树 ”“昏鸦 ”这三个意象 ,枯藤是缠绕在老树上 ,还是各自单独地存在着 ?昏鸦是栖息在老树上 ,还是在老树周围盘旋 ?三个意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第二句 ,“小桥 ”“流水 ”“人家 ”是作者眼前所见实景还是想象之景 ?能不能理解成一座断了的小桥、一条即将干枯的小河、一处破败的人家 ?在思考、辨别、取舍中 ,读者可以自主感受这一句的美学效果。而由 “古道 ” “西风 ”“瘦马 ”三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是一条怎样的古道 ?古道上有人吗 ?西风大吗、冷吗 ?人是骑在马上还是牵着马 ?人和瘦马是一前一后还是并排而行? ……对意象的不同想象 ,也能折射出读者对这首小令理解的程度。可见 ,多个意象直接铺排 ,限定语、修饰语、关联词的集体缺位,不仅增加了意象的密度 ,使得这首小令有了留白 ,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解读空间 ,弦“外音 ,味外味 ”的艺术效果自然生成。

二、意象宛转有致 ,形成起承转合

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曾说 :“长篇宜横铺,不然则力单 ;短篇宜纡折 ,不然则味薄。”[2]也就是说 ,像小令这样的短篇 ,不能一览无遗 ,要曲折变化、跌宕照应。名词性意象的组合铺排可以在有限的篇幅里扩充容量 ,但难免给人繁密压抑的感觉 ,如何规避这种现象 ,是作者心中自觉的追求。《天净沙 ·秋思》中,作者借助意象营造宛转有致的结构 ,让小令虽短 ,却波澜起伏。整首小令表现了作者的瞬间感兴 ,却并无一览无遗的弊端。作者将意象的变化运用得恰到好处 ,在整齐中追求变化 ,在静态中显示灵动 ,情感上回环往复 ,形成了起承转合的艺术效果。

开头的 “枯藤 ”“老树 ”“昏鸦 ”可以理解为作者眼前所见实景。傍晚时分 ,乌鸦觅归 ,缠着枯藤的老树是它的栖息地。旅途中困顿的人,他的归依在哪里呢 ?这是 “起”。此情此景,让作者自然联想到曾经给予他温暖的港湾———故乡。“小桥 ”“流水 ”“人家 ”三个意象,可理解为作者想象的家乡之景 ,这是 “承”。这样的情景 ,让人魂牵梦绕 ,更让人痛心不已 ,因为残酷的现实瞬间将想象中的美好情景击得粉碎。“古道 ”“西风 ”“瘦马 ”将词人由想象之境拉回现实 ,这凄凉、萧条的现实场景给词人当头棒喝 ,这是 “转”。这里短短三句 ,出现了九个意象 ,看似娓娓道来 ,却交织着现实之景与理想之境 ,交错着困顿愁苦与温馨记忆 ,是词人情感一波三折的真实流露。前三句全是意象 ,却并不感到单调乏味。最后 ,“断肠人在天涯 ”,羁旅游子只能漂泊在天涯 ,这是 “合”。

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曾说 :“绝句章法 ,宜婉曲回环 ,求宛转变化。除”了意象带来的 “转”,还有整首小令结构上的 “转”。“夕阳西下”这一句 ,首先 ,由六字变四字 ,语速由慢变快,语气由弱变强 ;其次 ,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虚景 ,再到现实远眺 ,视野开阔 ,境界变大 ;再次,动词 “下”是仄声 ,作者 “快速沉沦 ”的形象跃然纸上 ,既呼应前文又渲染日暮穷途的氛围;最后 ,“人在天涯 ”将 “断肠 ”之情绵延开来,无穷无尽。

三、意象 “瞬间截取 ”,产生动人力量

孙绍振曾说 :“呈现刹那间的震颤 ,是绝句区别于古风的重要特征。”[4]一般来说 ,篇幅短小的绝句、小令等适宜记录点滴情绪 ,抒写即时感兴 ,多用松菊、杨柳、明月等意象 ,抒发的多为隐逸情怀、聚散离合、羁旅思乡之情等。其语言浅显易懂 ,感情来自生活 ,题材熟悉易辨。《天净沙 ·秋思》中的意象与抒发的情感 ,乍看都较为常见。仔细品读 ,会发现其由意象而生的 “妙境 ”,离不开 “瞬间截取 ”手法的运用。

“瞬间截取 ”是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之一。作者将这种技法运用到小令创作中 ,突破了篇幅短小和即时感兴的限制 ,截取某一时间点最震颤人心的场景或画面传达情感。在《天净沙 ·秋思》中,无论是眼前的实景还是想象的虚景 ,都是在 “夕阳西下 ”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夕阳西下 ”一方面是时间到了傍晚 ,另一方面是作者暗指自己穷途末路、一事无成。这时 ,作者看到和想到的意象相融 ,时间是瞬间的 ,情感是无限的 ,时间和情感之间形成了反差 ,也就有了 “刹那间的震颤 ”。

同时 ,意象的 “瞬间截取 ”为画面的自由组合提供了可能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意象进行重组 ,生成画面 ,从而扩大诗歌的容量。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可以组成一幅画,老树、昏鸦、瘦马也可以组成一幅画 ,昏鸦、夕阳、瘦马也是一幅画 ……小令中的所有意象都是画中的元素 ,大多数意象都可以由读者自由组合而营造出无穷的画境 ,生发出无限的诗意。由此 ,文中的因果关系被弱化 ,时间被压缩 ,近似静止 ;空间被扩大 ,近似流动,丰富了这首小令的意蕴。

四、意象寄寓深情 ,生成多元解读

清代学者沈德潜曾指出 :“以绝句为代表的短篇往往具有语近情远、语浅情深、言微情重的特点。”[4]也就是说 ,短篇虽然 “语近 ”“语浅”“言微 ”,但是表达的情感却是多元的、具有普遍性的、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发读者共鸣的。《天净沙 ·秋思》的每一个意象都寄寓深情,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进行多元解读。

一是游子羁旅之苦。一个人在他乡不停地奔波 ,夜鸟投林 ,人无去处 ;古道西风 ,马瘦人乏。作者将羁旅生活的辛酸、漂泊日久的无奈和盘托出 ,写出了天下游子的羁旅之苦。然而 ,更重要的是这种日子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束。

二是前途未卜之愁。马致远才华横溢 ,

但是一生不得志 ,他在元大都前后游历了近 20年,才在江浙行省谋得一个小小的职位。后来他辞官继续游历 ,归不得 ,歇不得 ,只能不停地走下去 ,也许这就是他的宿命。他的心中有太多的无奈和苍凉 ,有相似经历的读者一定会感同身受 ,愁从中来。

三是思乡怀亲之痛。秋思 ,思什么 ?思乡怀亲是 “思”的重要内容。在旅人心中 ,家是温暖的 ,是温馨的 ;在外越久 ,思乡越切。首句已有思家之悲 ;第二句更是作者念家的真实写照 ;“瘦马 ”暗示作者有家不能回 ;“天涯”则是一种警示 :家,只能是想象中的远方。意象接踵而至 ,并强势推进 ,归与不归的矛盾煎熬着作者。

四是年华流逝之悲。秋天寓意着生命即将走向衰败 ,这首小令中不少意象暗示时间的流逝。藤是枯的 ,树是老的 ,“古道 ”暗示着年代久远 ,“瘦马 ”说明离家太久、旅途疲惫。

除此以外 ,夕阳西下 ,这是生命走向尽头的象征。一个 “下”字,说明时间仓促 ,黑夜就要来临。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青春不再 ,目睹此情此景 ,怎能不肝肠寸断 ?

《天净沙 ·秋思》有限的文字背后 ,容量巨大 ,意蕴深远 ,呈现出时间、空间的强大张力。其意象的选择和运用 ,让我们看到丰富的画面 ,在其营造的 “妙境 ”之中生发无限的想象。

參考文献 :

[1]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03.

[2]刘熙载 .艺概 [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88.

[3]孙绍振 .文学创作论 [M].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0:81.

[4]沈德潜 .沈德潜诗文集 (第一卷 )[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65.

猜你喜欢

天净沙秋思意象
天净沙·无言相看当时月
抚远意象等
天净沙·冬
秋思
秋思
天净沙·春
本期推荐主题 秋思
天净沙·秋思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