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命诠释信仰的力量

2023-10-30叶春雷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7期
关键词:小说

叶春雷

红色经典作品,是中国共产党人诗意的精神栖居地,承载着亿万万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共识。品赏这些作品,让我们得以知晓红色经典诞生的过程,领略红色经典的非凡魅力。老共产党员马识途为何称《 红岩》是一本“ 真正血写的书”?“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为何将江姐视为一生的偶像?这些红色经典、中国故事,无不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无不体现出文艺创作与时代发展的深度契合。

精神的力量总能穿越时空的阻隔。红色精神的种子里,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基因,更标定我们“走向何方”的路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汇入复兴伟业,要从红色经典作品中汲取文化养分和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使红色基因渗入血液、浸入心扉,让其成为奋进路上的力量源泉。

《红岩》:这是一本用时近10年、底稿近300万字的“血写的书”。

《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在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如何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小说着重表现了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江姐)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红岩》作者曾不止一次地说“《红岩》这部小说的真正作者是那些为革命献身的先烈”,这并非谦虚之言。本书的两位作者所描绘的所有内容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于集中营中。小说中最令人崇拜的英雄都有现实依据和人物原型。其中,以江姐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的红岩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红日》:记住昨天的战斗生活,对于我,是永远的;只要还在活着的时候,都是必要的。因为它已经给了我、今后还将给我以前进的力量。

《红日》是当代作家吴强所创作的、一部以解放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描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吴强也是《红日》中所描述的涟水、莱芜与孟良崮三个连贯战役的亲历者。

这部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系列革命军人形象。在这个系列形象中,军长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尤为光彩照人。小说的另一重要艺术成就是对革命战争展开史诗式的描写,将写作战史与艺术创造巧妙进行结合:作品描写的几次重大战役、战役的大体过程、敌我双方的战略部署等,都是有史实根据的;而具体的战斗细节、大部分人物及其活动,则是根据艺术想象虚构而成的。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小说中多次描写了红日初升的景象,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旭日东升,霞光遍地,好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解放全中国,也喻指红色革命政权终将取得胜利走向辉煌,还象征中国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灿烂而美好。

《红旗谱》:党的历程,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光明走向神坛,从神坛走到清明。

《红旗谱》是现代作家梁斌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展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

《红旗谱》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艺术上风格雄浑而又亲切朴实,在语言风格、篇章结构、叙事手法上也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朱老忠形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在农民形象的塑造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声的歌

⊙ 荒煤

一九三八年的十月革命节。

黄昏夕照中,延安城闪耀着热情和欢喜的光辉;红旗在阵阵歌声里飘扬起来,街道上拥挤着灰色的人群,阳光投射在他们红红的脸颊上、衣领和胸襟上的红证章上。落日似燃烧起一堆火焰,熊熊的红光在苍穹波动着。

他仿佛投入太鲜丽的红色的海里,感到头都有些昏眩起来。

他有一张瘦削苍白的脸。一双很大的眼睛,然而那样灰暗,没有光彩。他身材很高,但瘦瘦的腰杆有些弯曲。他慢慢地移动脚步,两腿之间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并且显出了膝盖的僵硬。其实,他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是刚从监狱被释放,才来到延安的。

到延安三天,一切都在他眼前呈现着新奇的印象。随着人群走进会场,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奇迹。有最新式武器的军队和荷着红缨枪、大刀的农民自卫队站在一起,铜号和唢呐用完全不同的节奏齐吹着。小脚的妇女,背着木刀的儿童团……每个人都在歌唱。他觉得每个人都会歌唱,歌唱斗争的热情,未来的希冀……是一种幸福!可是他同时却回忆起一个没有歌声的时代……

六年前的秋天,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入狱三个月的他突然被送进一辆黑色的大囚车。一切都是漆黑的,车厢空旷旷的。死亡的影子以最清晰的想象掠过他的脑海,却又没有恐怖。

车走入了街道,他借了些许灯光,看见了车厢里的同伴。两个身材较高大的人,另一个是女的,却很瘦小,长长的头发盖住了脸蜷缩着;两个人中间,有一个站起来斜靠着车壁,一直不动地凝视窗外。

车子穿过一条热闹的街道,站在窗前的人猛然地咬着牙闷声叫道:“同志们!我们唱《国际歌》!”

他也站起来,身子一晃,便挨近了那几个人。那个高个子盯了他一眼,说:“唱!”

他摇摇头说:“我不……”

汉子激怒地推了他一掌,冷笑道:“胆怯的东西!去你的……来,我们唱!”

“什么?我真不会唱!”他气愤地叫了起来。他觉得“胆怯”两字非常损伤自己。他记起来,第一次看见这个歌并不久,那是印在一个小册子的前面,一个比他还小的同志送来的。他心跳了,睁大了眼睛望着那同志,问道:

“你会唱么?”他用有些颤栗的手指指着那支歌问。

“不,我也不会!”青年摇着头,随即抓住了他的手,坚定地说道:“有同志会的,慢慢地,我们一起学吧!”他们两个紧紧握住手,互相凝视着,充满了坚信地笑了。

从此,他心里秘密地埋藏着一支歌,在疲乏和烦恼的时候,他便用一种无声的自己的调子,默默地在心里背诵着这支歌,算作歌唱。

可是工作是紧张的,四周恐怖的压抑有如窒息的瓶子,闷得你喘不过气来。他和他的同志在一起时,总是紧张的悄悄的,最艰苦的工作也只是最简单的几句话。常常一个同志见了两三面,以后再也看不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行动就是一支悲壮的歌。那个说只要有机会就一起来学歌的青年人,在和他第四次见面以后,再也没露面了。而他自己,不久便也被捕了。

他想着想着,难受起来,他是因为这才没有学会唱《国际歌》的……

车停止了,像是已经驶到世界尽头。他被推下车来,机械地走着。深深的黑暗里,一切可怕地沉寂着。

忽然地,歌声起来了,一种颤抖但悲壮的声音走在他前面,两个粗壮的男音和着尖细的女声歌唱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他第一次听见他心爱的歌。这支歌以他不曾想到的悲壮节奏感动了他。他也想唱,虽然他觉得这歌声是那样熟悉,如同他时常在心里歌唱的一样,却还是唱不出来。就在这时,他听见一排枪声朝他射击过来。他倒了下去,一切都沉寂了……

他醒过来,仍然在车上。他摸摸自己的身子,是潮湿的,感到很寒冷,却没有什么苦痛。 车厢里只有他一个人——原来他是被拖去“陪斩”的。

“同志们!大家——起立!”他忽然被四周人群的起立声惊醒了,他也站了起来。

“脱帽!唱——《国际歌》!”台上的人挥动着手,悠悠地,一陣歌声便飘扬起来:千万人的歌声开始甚至有些杂乱,但是渐渐变得和谐激昂了……他掉过头来望望两旁的人,清清楚楚听见歌声从他们的喉咙里传播出来。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长长的头发整齐地盖满了白皙的额头,显露着一双黑大明亮的眼睛,发出柔和的歌声;一个白发的老人,混浊的眼里含着泪滴,像在默默地诉述着一个梦想……他的眼泪盈满了,一种类乎呜咽的声音在他喉咙里响着,发着太低的模糊的声音。

“唱吧,幸福的同志们!你们能够唱,也能够自由地唱!但是别忘了许多牺牲了的同志,他们一直不能够唱,也不会唱……”他喃喃地念道。

一阵风吹过,那一群彩灯飘摇着颤抖的光芒,好像在震动的黑夜里挣扎。但一会,风停了,歌也唱到最后,彩灯却忽然地闪耀起辉煌的光亮,从地里迸裂出来似的照亮了全场。温暖的光明排挤开了寒冷的黑暗。

终于,他觉得自己唱出声音来了,温暖的光明照亮了他的心,歌声便从心底涌了出来,融合在人群的合唱里面,一同在山谷间巡回荡漾——其实,他只是有了歌唱的感觉,他唱的依然是一支无声的歌,但这支歌,正由千万幸福的人们,以最高的热情和嘹亮的声音在歌唱着。

(节选自《荒煤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黯淡无光的眼神、弯曲的腰杆和特殊的走路姿势等,暗示了六年的监狱生活对“他”的摧残。

B.在车厢里被同志指责为“胆怯的东西”,“他”先“气愤”后“难受”,表明其情绪渐趋平和。

C.醒来后“他”由身子的“潮湿”“寒冷”“没有什么苦痛”意识到自己还活着并且没有受伤。

D.集会上众人脱帽齐唱《国际歌》,表明歌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延安人民的团结一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心理,有助于更好地呈现人物在革命斗争中逐步成长的心路历程。

B.小说以点面结合的手法表现众人合唱的盛况,以“他”努力发声的行为侧面表现歌曲的感染力。

C.作为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小说追求对时代风貌的忠实反映,在场景的描写中努力做到客观冷静。

D.小说隐去所有人物的姓名,不但不影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反而有助于表现这些形象的普遍性。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标题“无声的歌”的丰富意蕴。(6分)

4.这篇小说中的时空多次转换,叙述却紧凑有序,请结合文本简析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B (“表明其情绪渐趋平和”理解错误。此处描写主人公因不被人理解而“气愤”,说明他的情绪并不平和。)

2.C (“客观冷静”错。这篇小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白统区的恨和对革命根据地的爱。)

3. ①“无声的歌”是主人公珍藏于心中却从未唱出的《国际歌》,代表着革命者坚定的信仰。②“无声的歌”是不少革命者想唱而始终未能唱的歌,含有对革命情谊的歌颂及对牺牲同志的缅怀。③“无声的歌”喻指恐怖压抑的环境下革命者“静悄悄”的斗争行动,蕴含对革命者精神的赞美。④“无声的歌”最终由千千万万的人唱出声来,喻指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每点2 分,答对3点即可)

4.①小说以“歌声”为线索,叙述见歌、背歌、刑场听歌到延安听歌等,始终围绕《国际歌》展开,情节紧凑。②小说描写的时间相对集中即从傍晚到夜晚,六年前的事情以插叙的方式巧妙穿插其中。③小说描写的空间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会场和囚车中,场景描写生动逼真。④小说巧妙运用有过渡、照应作用的语句来提醒读者时空的转换。(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欣赏红色经典小说,应该遵循一般小说阅读的基本规律,综合运用多种小说阅读技法,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叙述手法等多个维度,对小说进行全方位探究。只有这样赏读,我们才能一方面从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小说鉴赏能力,培养审美力和思辨力。

一、如何鉴赏小说的标题

小说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有时是小说的行文线索,有时还隐含着小说的主题。探究小说标题的丰富内涵,一定要将它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结合起来思考,就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其内在的意蕴。

1.从情节的维度思考,标题一般具有暗示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的作用。以小说《无声的歌》为例来进行分析,标题“无声的歌”意指主人公“他”不会唱《国际歌》。梳理情节后,我们发现,这篇小说就是以“无声的歌”作为线索展开的,由延安十月革命节的歌唱声,回溯到刑场上难友的歌唱声,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主人公“他”始终只能在心里唱,唱无声的歌,因为“他”没有学会唱《国际歌》。

2.从人物的维度思考,标题一般有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无声的歌”可以代指革命者从事的可歌可泣的地下革命活动,由此表现了革命者的品质。如小说第16段描写革命者从事的危险而紧张的地下革命活动,在这个充满白色恐怖的时代里,革命者无声的行动就像一支悲壮的歌。

3.从环境的维度思考,标题一般有点明事件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在小说里,“无声的歌”暗示出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恐怖的气氛,如第5段中的“可是他同时却回忆起一个没有歌声的时代”。“没有歌声的时代”鲜明地表现出在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人们没有自由、没有人权、没有安全;“他们一直不能够唱,也不会唱”,因为不能够唱,唱了就要遭受严惩,所以好多同志直到牺牲也还不会唱。

4.从主题的维度思考,标题一般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在小说中,“无声的歌”指一种革命理想,是无数革命志士为之奋斗牺牲的革命理想。

因为白色恐怖,无数向往进步的人们只能在内心深处默默地唱这首反映无产阶级感情和革命理想的歌,歌声虽然是无声的,但却充满了力量,充满了革命的豪情,充满了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更为可贵的是,无数人在内心深处默默地唱着这首歌,这歌声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仿佛是一个路标,指引革命人民走上革命道路,即使赴汤蹈火,革命者也绝不退缩。

因此,若想深入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我们就要学会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要结合文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二、如何探究小说的结构

探究小说的结构,要学会从情节线索、叙事方法、场景描写等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只有学会多角度思考,我们对小说结构的把握才会更加准确而深入。

1.关注贯穿全文的线索

小说《无声的歌》虽然时空转换频繁,但是却不给人眼花缭乱之感,原因就在于作者始终用“无声的歌”这个中心线索来贯穿主要情节。如从十月革命节的歌声到刑场上的歌声,到“他”初次接触《国际歌》等,作者巧妙运用“一线串珠法”,让小说脉络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

2.关注小说的叙述手法

《无声的歌》在描写十月革命节的歌声时,插入一个“刑场上的歌声”的场景,即在小说第6段到第21段;在叙写“刑场上的歌声”时,又插入一段初识《国际歌》的场景,即在小说第12段到第17段。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让小说的叙述既线索分明,又浑然一体。

3.关注场景描写

小说《无声的歌》虽然时空转换频繁,但是叙述紧凑有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说的场景描写紧凑集中,一点也不散漫。这篇小说的场景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红色根据地延安的场景描写,一块是白色恐怖下的白区地下工作的场景描写。两个场景界限分明,同时又用《国际歌》的歌声作为桥梁将两者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三、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刻画手法

一篇小说的灵魂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有多种方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我们要重视从心理描写方面理解人物。《无声的歌》以心理描写见长,展现了主人公“他”在革命风暴的洗礼中不断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

1.用内心独白袒露人物心理

如第24段,“唱吧,幸福的同志们!你们能够唱,也能够自由地唱!但是别忘了许多牺牲了的同志,他们一直不能够唱,也不会唱……”,这里集中展现出主人公“他”内心的革命激情——被《国际歌》点燃的革命激情,同时也表现“他”不忘先烈遗志、革命到底的决心。

2.用反差强烈的生理感觉来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

如第3段,描写红区“他仿佛投入太鲜丽的红色的海里,感到头都有些昏眩起来”;如第16段,描写白区“四周恐怖的压抑有如窒息的瓶子,闷得你喘不过气来”。红区的“昏眩”和白区的“闷”构成强烈的对比反差,从而展现出身处不同时空的人在心理上的巨大差异:白区是那种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红区则是那种幸福得令人有些昏眩的明亮的色彩。

3.用外在动作刻画暗示人物的心理成长

①“什么?我真不会唱!”他气愤地叫了起来。他觉得“胆怯”两字非常损伤自己。

②这支歌以他不曾想到的悲壮节奏感动了他。

③他的眼泪盈满了,一种类乎呜咽的声音在他喉咙里响着,发着太低的模糊的声音。

④终于,他觉得自己唱出声音来了,温暖的光明照亮了他的心,歌声便从心底涌了出来,融合在人群的合唱里面,一同在山谷间巡回荡漾……

“他”从过分顾及自己的尊严,到被一种群眾的力量所感动、所鼓舞、所激励,“盈满”眼泪,到最后从心底“涌”出歌声,“融合”在人群的合唱里面,说明主人公“他”在革命风暴的洗礼中逐渐成长、成熟。用人物外在的动作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成长和成熟,是这篇小说心理刻画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小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闪小说二则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