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药蒺藜组方配伍规律研究

2023-10-30夏道吉普穷次仁

西藏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蒺藜性味藏药

夏道吉 普穷次仁

1.西藏藏医药大学;2.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 拉萨 850000

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L 的干燥成熟果实,为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蒺,疾也;藜,利也;因其刺可伤人甚疾而利也,故得此名。在藏药中,蒺藜名为“赛玛”,8—9 月份收集成熟饱满的蒺藜果实,阴干后入药。果实为五角形或球形,由5个呈星状排列的果瓣组成,果有刺,似羊头[1]。《度母本草》记载:“沟口沙滩生蒺藜,叶茎铺在地面上,花朵很小难见到,刺实犹如山羊头,其味甘而性湿润,自身功效祛寒隆,五根药的功效好,若无此药病难愈,配伍酥油外涂敷,治疗雀斑牛皮癣,蒺藜酒服治隆病、僵缩肾病风湿病,蒺藜煎汤治寒隆、隆病尿闭培根等、心性水肿浮肿病,配伍他药治他病”[2]。《四部医典》记载:“蒺藜治排尿困难、真布病、肾病”[1]。在藏医学中,蒺藜最早记载于此书中,同时记载了其在藏药配方中的应用,如蒺藜在藏药散剂、丸剂、药酒等的应用和制剂方法、剂量以及用药经验等。

藏药蒺藜因为具有很好的补肾滋补,强身壮体等功效,被应用于很多藏药经典配方中。本文以《四部医典》为主的藏药经典名著中对含蒺藜的组方配伍规律进行研究包括对其主治疾病、高频药物的使用频率和常用药物组合的配伍规律及关联规则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方收集与筛选

在《四部医典》[1]和《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3]中收集整理药方组成中明确含有蒺藜的方剂。排除组方记录不明确、功效缺少、重复性配方。

1.2 数据处理

1.2.1 数据规范与录入。对数据“1.1”项下药方所涉藏药名称、性味功效及主治疾病以《四部医典》《藏药晶镜本草》[4]《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5]为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如:“当归”称为“西藏凹乳芹”“碎金晶石”称为“海金沙”。对统计到的药性药味全部记录。最后把相关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中。

1.2.2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 对含有蒺藜药方的配伍药物、主治疾病、药味等进行统计整理,运用IBM SPSS Modeler统计分析主治疾病频数、高频数药物及核心药物组合;通过apriori 算法对含有蒺藜药方的各味藏药之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网络关系图。频数分析是分析一组药物中不同药物出现的频数,用来说明每个药物对全体药物所起作用的强度。关联规则反映的是药物之间相互依存性和关联性。如果两个或多个药物之间存在关联,那么,可以通过一种药物来预测到其他药物。

2 结果

2.1 统计分析

2.1.1 藏医疾病情况统计。通过“频数统计”分析出在77 首含有蒺藜的方剂中,以尿塞(22 次)、妇科病(16 次)、肾病(15 次)为首的主治疾病共50 种,详见图1 显示,其中出现频次较高(频率2)的有11 种疾病。在藏医中,肾病共分为八种,而蒺藜方剂多半主治肾痨、肾伤扩散病和隆性肾病。通过频次分析统计出蒺藜方剂主治疾病中妇科病共出现16 次,其中查凑6次,隆凑6 次,子宫热症2 次。蒺藜方剂对热性疾病、舌病、麻风、中风、便秘、血痞瘤、木布病、浮肿病、肝衰病和疫热症也有一定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寒隆性疾病。

图1 蒺藜方剂主治疾病分析

2.1.2 常用药物频次分析。统计出77 首方剂共涉及198 味藏药,其中喜马拉雅紫茉莉(24 次)、冬葵果(23次)、黄精(22次)等与蒺藜配伍频次较多(频率10)的有15 味。在藏医药学中,蒺藜、喜玛拉雅紫茉莉、黄精、西藏凹乳芹、天冬门被称为五根药,均具有强身健体、温肾补肾的功效,被应用于五根药油丸、巴萨母酥油丸和三十五味沉香丸等很多藏医临床常用方剂中。表1 可以看出,蒺藜多与其包含在内的藏药五根之药搭配,其还与称之为藏药三果(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的药物相伍,藏药三果具有清热、调和气血、化解坏血的功效,因此临床用于治疗白脉病、痛风、黄水病等气血紊乱引起的疾病[6]。可想而知,蒺藜与其性味功能相似的药物搭配次数较多,少数也会与性味功能相反的药物搭配进行互补对疾病起着很大的作用。

表1 15味高频药物频数统计

2.2 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组方规律

2.2.1 含蒺藜方剂的高频药物组合分析。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将支持度设置为20%,置信度设置为90%(支持度表示该药物出现的频数最低占总处方的20%,反映了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出现的概率,置信度反映了一种药出现后另一种药出现的概率)。从表2得到常用核心药物组合共12 个,其中两味药的药对11 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1 个。图2 为各藏药材之间的关联可视网络化展示。由表2 和图2 可以清晰看出蒺藜的配药规律,发现在不同的药对中,蒺藜均以治寒性疾病为主,但与不同药物配伍时同中有异。“蒺藜-喜马拉雅紫茉莉”和“蒺藜-黄精”药对主要配伍主治黄水、寒性肾腰疼痛和各种寒性疾病之药,主要作用于黄水病和肾病,有补肾滋补之功效,也常用于痛风、真布病和白脉病等,而“冬葵果-白豆蔻-螃蟹”除与祛风湿、补肝肾之药配伍外也多与主治尿塞类药物相伍,如海金沙、西藏凹乳芹,主要作用于风寒性真布病和木曲病、浮肿病和膀胱病等,也用于木布病、隆凑及查凑的治疗。由此可见,蒺藜多与主治寒隆性疾病的药物相伍,和滋养强体药物进行搭配治疗膀胱和肾腰等部位的疾病起着作用,也会与清热、温胃类药物联用,治疗肝病,起着消食健胃的作用。与不同药物进行搭配,其主治功能也会随着调和。

表2 高频藏药之间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20%,置信度90%)

表2 高频藏药之间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20%,置信度90%)

图2 含蒺藜方剂的药物关联网络图

2.2.2 高频药物组合性味分析。表3 为12 个高频组合药物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10]中记载的性味效分析表,藏药药味、性、效是藏医临床遵循的基本原则,依据病性与药物的性、味与化味,病性与药物的性效,病性与药物的功效进行组方,并根据临床实际进行相应的加减应用[7]。基于藏医药味—性—效理论,对12个高频组合药物的性味效进行对比分析。从表3 中可以详细地看到,蒺藜性温,味甘。功能养肾,利水。与其相伍的药性以温为主。性温,简单理解就是药物对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于阳或热,而肾病、尿塞大多都是因凉性饮食起居引起的,所以要给予能让肾脏感觉温暖的药物。其次是性平或凉,体现了藏医温凉兼用的配药规律;《四部医典》中记载:“具有甘、酸、咸、辛味的药物能医治隆病,具有辛、酸、咸味的药物能医治培根,具有苦、甘、涩味的药物能医治赤巴病,特别是甘味药物,具有滋补强身,愈合疮伤,焕发容颜,延年益寿之功效,用于老年虚弱,羸瘦,食道阻塞,肺病,中毒症,隆病,赤巴病。”[1]。蒺藜方剂与药味以甘,苦,涩为主的药材配伍使用,体现了甘苦涩合用的配方规律。

表3 高频药物组合的性味功能分析表

3 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IBM SPSS Modeler”统计软件对含藏药蒺藜方剂的常用药物使用频次和高频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及性味功效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蒺藜与搜集整理到的77 首方剂和198 味藏药材中出现频次较多的药材喜马拉雅紫茉莉(24 次)、冬葵果(23 次)、黄精(22 次)、白豆蔻(21 次)等强身健体、补肾滋补类性温药味以甘、苦、涩为主的药物联用;与余甘子、西藏凹乳芹等性味效不同的药物进行配伍使用,也会与诃子、渣驯等全能药物进行搭配,主要用于由寒症引起的全身疾病。高频药物组合关联分析发现,蒺藜-喜马拉雅紫茉莉、蒺藜-黄精、蒺藜-冬葵果、蒺藜-白豆蔻、蒺藜-余甘子等组合的出现频次较高,可想而知,蒺藜与不同药物搭配可以针对性治疗不同的疾病。通过本次研究显示,蒺藜方剂主治尿塞(22次)、妇科疾病(16 次)、肾病(15 次)等50 种疾病,蒺藜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进一步明确了蒺藜在藏医临床中的用药理论及治病特点、用药规律及方法、主要适应症,以及常用药物组合和配伍规律,通过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法等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对蒺藜组方配伍规律进行研究,为蒺藜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蒺藜性味藏药
又被蒺藜扎了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平肝解郁的蒺藜
金诃藏药拿牌前后
金诃藏药获牌
100种常用藏药抗肝癌的体外活性筛选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藏药独一味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