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告文学的属性及其编辑原则

2023-10-28范艳军

科学导报 2023年74期
关键词:新闻性文学性时代性

范艳军

关键词:时代性;新闻性;文学性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是报告,也是文学。是非虚构的真实文学。

报告文学是读者较为关注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新闻文体,其核心使命是以文学手法及时、艺术地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虽可以进行艺术化的概括和加工,但不可逾越新闻真实的底线,诚如报告文学大家夏衍先生所言:“报告文学不但不能虚构,我认为,甚至连夸张也是不允许的……作者如果认为写报告文学有困难,可以写小说,决不应该在报告文学作品里弄虚作假。”同时,报告文学又不简单等同于一般新闻,而是要“融新闻性与文学性于一炉”“要求运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形象化的文学手法”“可以夹叙夹议,以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加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1.真实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显著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根本所在。报告文学的优势在于用事实说话,需要作者有敏锐的眼光,对事物有透彻的理解,善于捕捉真实的细节,明白无误地对事实作出准确的判断,报告文学最主要的标志只有一个:真人真事真实性,这种真实主要体现在:

首先,追寻本质真实。报告文学所表述的内容,必须以现实生活或历史真实中的人和事为依凭,杜绝作者任何形式的假想与虚构,要求作者的写作必须建立在认真采访、细致调查,或对历史资料、物证进行科学解读、多点印证的基础之上,写作中必须遵循记实、求真、可证等原则。在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理由先生看来,写好报告文学要做到“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强调的就是要把重点放在采访环节,花大功夫去采访真实的人、真实的事。

其次,重视细节真实。细节真实是艺术真实、本质真实的基础。细节是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却是报告文学的血肉,把思想与情感化为形象的枢纽。在报告文学作品中,一个或几个典型细节通常能够生动映照事实真相,对活灵活现地刻画、渲染人物有事半功倍之效,进而强化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但同时,一个或几个小细节的失真,也有“一条臭鱼满锅腥”的破坏效果,导致整部作品艺术档次的下滑。因而,我们在创作实践中,不仅要确保人物、事件大方面的真实性,还必须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过程、结果,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思想等等细节反复采访、推敲、核实,对关键细节或者有些模糊的细节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核实与印证。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切不可为了增强作品的“文学性”、拔高主人公的形象而虚构、杜撰细节,这种“主观故意”通常难逃弄巧成拙的结局。

第三,背景资料真实。报告文学,尤其是场面宏大、历史跨度长的报告文学创作,通常都会涉及历史背景、新闻背景以及相关数据等的引述,这些内容专业性、复合性较强,作者仅有认真的态度是不够的,还要有跨专业、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研究能力做保证,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2.典型性。从新闻学角度讲,事件或人物的重要性、事件的规模、事件的远近、发生时间、冲突等因素构成了判断什么是新闻的尺度,简言之,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才最具新闻价值。与一般新闻文体相比,报告文学在报道速度等方面不占优势,但它能够对重大社会事件、热点人物做更生动、更详尽、更深度的报道。为更好地发挥报告文学这一最大优势,作者、编辑必须在选择新闻素材時高度重视其典型性,用典型性丰富、提升报告文学的新闻属性。

“报告文学的最大的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但这绝不是和照相机摄取物像一样地、机械地将现实用文字来表现。这,必然地具有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倾向”,也就是说,报告文学要写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作者在创作实践中要善于对素材进行典型性筛选和取舍,善于从林林总总的生活现象和新闻线索中发现、挖掘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事件、新人物,并借此展示现实生活的主旋律,抒发作者的新观感,带给读者新的审美愉悦和思考空间。为此,要求报告文学作者“不仅要着眼于事物的本质,而且不能把个别当整体,把偶然当必然,把支流当主流。这样报告文学才能反映整个社会的真实、历史的真实和时代的真实”。

报告文学的典型性通常是和报告文学的社会性高度契合、有机统一的,如果作者能够恰如其分地选择、客观生动地描述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其作品通常就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性,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比如,徐迟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艺术再现了数学家陈景润在特殊年代的人生旅程,使陈景润迅即成为为科学为理想献身的代名词,激励了几代中国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作者熟稔的文学能力,但也与故事、人物的典型性、社会性大有关系。

滴水之所以可以观照大海的浩渺,关键在于选准“滴水”、选准“观照大海”的角度。报告文学首先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只有恰当选择出最佳事件、人物以及表现手法、写作角度,才能更好地概括与再现生活真实。对报告文学创作而言,选准具有典型性意义的人和事,强调、突出、开掘其新闻价值的显著性、重要性,堪称实现创作意图、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的捷径。回顾百余年来经典的报告文学作品,则可或隐或现地发现它们几乎都具备这一特质。

3.及时性。茅盾先生认为:“每一时代产生了他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产生的特殊的文学样式。读者大众急不可耐地要求知道生活在昨天所起的变化,作家迫切地要将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而这差不多天天有的)解剖给读者大众看,刊物要有敏锐的时代感,——这就是‘报告’所由产生而且风靡的原因。”新闻是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的及时记录和反映,报告文学除了要满足“及时记录和反映”的要求,同时还须在生动、详尽、深刻、前瞻等层面具有较深意蕴。

首先,发现素材、创作作品的时间要快。适合报告文学创作的新闻素材,虽然不会像消息等新闻文体那样“一夜之间就沦为旧闻”,作者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新闻素材进行思辨、经营,但是,新闻属性决定了报告文学通常不会留给作者较多的创作时间,所以作者要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发现新闻素材、创作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而且创作出的报告文学作品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其次,要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具有超人的艺术敏锐力和政治洞察力,能够迅即洞悉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人物、新现象,尤其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归纳新出现的且可能产生重大影响人和事,然后用新视角、新思考、新手法将此书写为文本。

4.思辨性。报告文学是文学门类中最具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现实担当等文化关怀意识的文学题材,“报告文学应当是文学战线上为新时代探索、思考、追求、呐喊而坚决战斗的尖兵”,报告文学作者要有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的勇气与智慧,对繁杂丰富的生活现实要有独立的、个性化的观察与思考,对自己在作品中所叙述的人和事要有理性的思辨、独立的判断。如果说新闻记者的第一使命是真实记录和反映社会发展的进程、探寻事实的真相,报告文学作者则要在承担这些使命的同时有新的超越、有更高的自我期许——不仅要反映生活,还要评论、思考、干预生活,用自觉思辨、批判现实主义等品格提升新闻素材的精神张力,为自己的报告文学作品赋予人文关怀、社会关怀的光辉。

优秀的报告文学当是时代性、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统一,新闻性是其根本,是第一位的,绝对的;文学性是其载体,是第二位的,相对的。立足于此探究报告文学,也许更有益于人们深刻理解其创作规律,洞悉其美学特征。

怎样恰到好处地做好报告文学的编辑、出版工作,我认为编辑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全面认识报告文学的属性,真人真事真实性。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是文学,也是非虚构的真实文学。一切以真实性为基础,然后结合时代特色运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考、新的手法将此人此事书写为文本。编辑报告文学作品,编辑的首要任务是对其真实性把关、求证,精雕细琢。

其次,把握舆论导向,守住政治关和学术关是编辑的工作重心。报告文学是从林林总总的生活现象和新闻线索中发现、挖掘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事件、新人物,对重大社会事件、热点人物做更生动、更详尽、更深度的报道,并借此展示现实生活的主旋律和正能量。通过对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客观生动的描述,带给读者新的审美愉悦和思考空间,获得广泛的社会性,同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三,编辑要有创造性。好的报告文学,在思想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更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好的报告文学是一种高度智慧的产物。编辑在组稿时要有敏感的观察力和很精确的选择能力,要有能够物色合适的作者、正确把握稿件价值的能力。由编辑角度看,这方面最具挑战性,最考验编辑人员的职业能力。所以编辑不仅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还要有跨专业、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研究能力作保证,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具有超强的敏锐力和政治洞察力,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第四,以洪荒之力迅速出版。新闻属性决定了编辑拿到稿子,也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编辑出版流程,尽快出版。紧跟社会热点、焦点,深耕受众记忆,深刻注重报告文学的及时性、时效性。

作为一名优秀的报告文学编辑除了坚持以上四个原则,还要培养以下四种品质。

第一,做“工匠”型编辑。要想成为优秀的报告文学编辑,就要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为四种基本功能:一是鉴审能力与学术,两个维度认知稿件内容和核心观点,做出价值判断。二是编辑加工能力。对文字、句子、结构和逻辑等进行加工处理,甘于寂寞、脚踏实地、精雕细琢。三是编辑规范运用能力。体例要统一,引文要核查,坚持内容的原创性,结论的实用性。四是校对能力。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重要补充,不能眼高手低或不屑一顾。

第二,做策划型编辑。在数字时代,期刊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选题策划与优质稿件的竞争。一个策划型的编辑,应当是学术前沿的跟踪者,应当是“走出去”的约稿者,应当是各种资源的整合者,应当是重大选题的参与者,应当是重要成果的推广者。培养编辑的主动创新意识。

第三,做学者型编辑。学者型编辑是指既精通编辑业务又学有专长的编辑。学者型编辑的能力能够去皮剔骨,削繁为简,洗尽铅华,提升报告文学的内容质量。二是在策划选题时有问题意识,更懂得深度挖掘,能够给作者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令人折服。三是术有专攻,对某领域的学术有研究、有著作、有創新,可以与学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协同作者创造出一流的报告文学作品。

第四,做情怀型编辑。要倡导与培养人文情怀,一名优秀的编者不仅要具备从事职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且要具有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一名优秀的编者体现出的格调、气度和魅力,是对学术的敬畏、对学者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的关注、对道义的守望。

参考文献:

[1]朱宝蓁,吴培华.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夏衍同志在报告文学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J].新闻业务,1963(Z1):25-28.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3]陈荒煤.一首雄浑的现代交响诗[N].文艺报,1988-9-17.

[4]梅朵:《成功者的力量和勇敢者的道路》.引自《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5]理由:《她有多少孩子·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6][美]杰克·海敦著,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7]阿英:《从上海事变说到报告文学》,引自《报告文学论集》,新华出版社,1985.

[8]欧阳宏生.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J].自贡师专学报,1989(03):45-50.

[9]茅盾:《关于“报告文学”》,《茅盾选集》(第5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10]陈荒煤:《让事实说话——报告文学漫谈》,引自《报告文学论集》,新华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新闻性文学性时代性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诗词的时代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