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融合创新共同体探索实践

2023-10-28文丨王文月郑筱光戴翊超葛毅强

中国农村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十四五种业共同体

文丨王文月 郑筱光 戴翊超 葛毅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大食物观”等要求,聚焦我国农业领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种业专项集群式管理模式,加强项目与项目间、专项与专项间、研发计划与其他计划及平台基地间、研发与企业用户间、农口与非农口间的开放合作、协同联动等融合创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跨领域跨学科协作创新,实现不同专项统筹协调资源共享、成果对接、交流共创和协同发展,促进重大标志性成果凝练,着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023年5月以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农村中心”)相继组建形成生猪种业融合创新共同体、动物营养与饲料融合创新共同体和大豆种业融合创新共同体,得到了参与专家、代表的高度评价。

一、构建融合创新共同体的背景

重点专项组织实施涉及单位多,在实施过程中要强化系统创新观念,树立大科技观,加强协同联动,从注重单个学科、单项技术、单个领域的“点突破”向系统交叉、系统集成、系统应用的“面提升”转变,实现技术研发的群体突破和一体化应用。围绕种业领域上下游环节衔接紧密、物种较多的特点,农村中心创新实践了种业专项集群系统联动的管理。将“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基础研究”(以下简称生物性状专项)、“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以下简称种质资源专项)和“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以下简称畜禽新品种专项)等三个种业相关的重点专项,构建成种业专项集群,以“打好种业翻身仗”为战略目标,以系统联动为理念,建立专项集群作战机制,从项目管理、跨专项项目群管理、多专项组合管理和战略管理四个层面,创新管理做法,形成整体合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种质资源技术人才的协同联动,体系化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实现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在种业专项系统联动集成管理模式探索中,农村中心延续和深化了“十三五”已探索实践成功的好经验、好做法。“融合创新共同体”是“十三五”中心创新实践“项目群”的升级版。从字面上来看,“融合”是指不同事物合成一体,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共同体”一词属于社会学范畴,指具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认同,以及强烈的认同意识,并依据一定的方式和规范结合而成相互关联的群体或组织。而“创新共同体”概念最早是林恩等在《科技与制度的链接:创新共同体模式》一文中提出,定义为:是由根植于密集社会经济关系网络的交互人群所构成,关注于参与成员之间相互关系以及新技术与创新共同体的相互推动作用。我们提出的“融合创新共同体”则是一种实践倡导。

“十三五”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率先提出并实践“项目群”的概念,以学术相关性、技术相通性、目标相似性为原则,在专项内部设立了若干项目群管理模式,实现了材料共用、技术共创和成果共享,有效提升了项目管理绩效。“项目群”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作用,项目实施初期,开展学术与成果交流,推进各项目间技术任务的有效衔接和一体化实施;实施中期,通过交流更好地校准技术实施路线和中期检查;综合绩效评价时期,重点凝练重大标志性成果和新品种、新产品。“十四五”期间,农村中心按照专项管理的新精神新要求,将跨专项“项目群”的做法升级成了“专项融合创新共同体”。

二、取得成效及实现路径

2023年5月以来,农村中心相继组织召开了生猪种业融合创新共同体、动物营养与饲料融合创新共同体和大豆种业融合创新共同体会议,与会专家、代表共同探讨了农业领域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生猪种业融合创新共同体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新品种专项、生物性状专项和种质资源专项3个重点专项与生猪种业相关的10个项目,围绕项目实施进展、管理经验做法以及合作空间进行了沟通交流,对体系化推进生猪种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动物营养与饲料融合创新共同体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新品种专项和“绿色生物制造”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21个项目,围绕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潜在合作空间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致力于破解饲料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大豆种业融合创新共同体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性状专项和种质资源专项与大豆种业相关的4个项目,围绕大豆种质资源挖掘利用、高产优质大豆育种基础理论和应用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对支撑我国大豆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实现融合创新,需要做到思想上同频、行动上同步、资源上同享、发展上同谋。

(一)思想上同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共同体首先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一是领域重要性的共识。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动力。各项目单位作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国家队,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自觉担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光荣使命。二是加强系统谋划、协同联动引领的共识。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地缘冲突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面临着巨大挑战,必须前瞻布局,把握主动,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切实树立起开放协同的意识,各项目间要增进合作,加强联动,将农业农村领域创新链条贯通起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对标国家科技计划规定要求的共识。对标“四个面向”,要心怀“国之大者”,开展科研攻关工作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对标国际前沿,我们技术水平不仅要达到国内一流,更应该追求世界领先,把核心技术真正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对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系列管理制度,各项目团队要严格遵守项目组织实施有关要求,组织力量协同攻关,确保项目目标如期高质量实现。

(二)行动上同步。项目负责人是农业农村领域的领军人才,研究方向引领了各自领域未来的走向,因而要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要敢于打破传统的理论与方法,争取实现“0-1”的突破。具体来说,一要注重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驱动下,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二要探索全新领域,前沿技术。通过项目实施,要在原创性技术上有所突破,能够开辟出农业科技领域新赛道。三要服务市场,支撑产业。项目成果不能仅仅储存在实验室中,要敢于和善于应用落地,更应该流动在市场里。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真正做到以项目成果支撑引领产业发展。

(三)资源上同享。共同体是一种组织形式,但不仅仅是个形式,应发挥出应有作用和实效,真正推进团队之间、项目之间、专项之间、计划之间、农口和非农口的开放、协同、跨界等融合创新,打造“五共同”新局面。一是材料方法共用,二是关键技术共创,三是基地平台共建,四是标准规范共制,五是创新成果共享。同时,各项目团队之间在人员培养与交流上更加便利、更加顺畅,由此减少资源重复投入,真正实现共同体内资源的共建、共治与共享。

(四)发展上同谋。一是共谋事业发展。项目是短期的,而我们从事的事业是长远的。立足“十四五”,农村中心提出了构建绩效导向型和事业引领型专项实施体系,引导科研人员“做科研项目”向“做科技事业”转变。项目实施中,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指标而做项目,而是把科学研究当做自己终身的事业。二是共谋人才培养。在项目组织实施中,希望各个项目团队用好共同体这个平台,促进人才交流与培养,领军人才要发挥表率作用,多为青年人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将一批有责任使命的青年科学家培养为领军科学家。三是共谋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大多来自高校与科研院所,拥有雄厚的研究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凝聚其他创新主体的智慧,构建起“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让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与资源有序流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行动与展望

以已构建的“融合创新共同体”为起点,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谋划、大胆探索、分工协作、担当作为,尽快实现由独立创新个体向事业共同体转变。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积极搭建高水平融合创新平台,引导农业农村领域全产业链各创新主体对接,推动各项目承担单位及科研团队重大科研成果凝练与成果转化,深化种业集群式管理模式,建立跨专项跨领域常态化交流机制,带动更多域外资源及研究力量助力共同体创新发展。

二是强化研究单位主动作为。围绕共同体总体目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基层产业需求,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水平。“揭榜挂帅”、部省联动、青年科学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不同类型项目相互借鉴管理经验与做法,及时总结经验,凝练标志性成果,营造良好合作氛围。

三是强化创新主体深度融合。以农业农村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为核心使命,整合全产业链各类研发资源,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发挥协同联动效应,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十四五种业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