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

2023-10-27本刊综合报道

人民画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巴松新华社南非

本刊综合报道

匈塞铁路铁铁立交桥。匈塞铁路连接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是“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项目,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旗舰项目。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后,两国首都间铁路旅行时间将由8小时缩短到3小时左右。 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 供图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优质合作项目在共建国家“开花结果”,倡议逐渐从蓝图变成实景,化作各国发展实效,惠及各国民众。十年岁月,铺就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留下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相通则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建设的所有成果,归根结底是要造福各国人民,让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民众得到实惠。“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经济合作,也需要真情交流和民心共振。众多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不仅给各国带去满满的发展机遇,也让各国普通民众收获明显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让全球成为“命运共同体”,必须在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上下功夫。就共建“一带一路”而言,实现互联互通是关键。交通兴,百业兴。道路畅通,才能让规划变成现实。近年来,中国铁路足迹已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

匈塞铁路连接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是“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项目,也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旗舰项目。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后,两国首都间铁路旅行时间将由8小时缩短到3小时左右。塞尔维亚境内的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段(贝诺段)已于2022年3月开通运营。一年来累计运送旅客超过293万人次,开启了巴尔干地区高速铁路新时代。

2023年2月22日,工作人员在匈牙利索包德萨拉什的匈塞铁路匈牙利段工地搬运电缆保护管。 摄影 郑焕松/新华社

来自中国沈阳的陈仲亮(右一)在中国中铁匈塞铁路中铁九局项目分部担任总工程师。他于2019年8月来到匈牙利布达佩斯参与匈塞铁路的建设,目前负责设计管理、工程管理、技术培训等工作。 摄影 郑焕松/新华社

来自匈牙利的鲍尔陶·捷尔吉·亚诺什(左)是中国中铁匈塞铁路电气化局分部行政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负责翻译组的管理、对外联络等。摄影 郑焕松/新华社

乘坐匈塞铁路的当地民众。 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 供图

列车奔驰在匈塞铁路萨瓦河铁路桥上。 中国铁路国际有限nPbib0zI45GuPjpwXpO95w==公司 供图

翁布鲁施·陶马什是中铁上海局匈塞项目总施工经理。近一年的时间里,从最开始的语言不通到逐渐形成默契,翁布鲁施称“铁路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语言”。匈塞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为提高中东欧国家间互联互通水平,助力中欧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他看来,匈塞铁路项目不仅包括铁路建设,还包括沿线站房等设施的建设,将为当地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为中国和肯尼亚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蒙内铁路于2017年5月31日建成通车。6年来,蒙内铁路宛如“大动脉”,加快了肯尼亚的现代化步伐,为东非地区互联互通和中非合作共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给非洲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自项目建设开始,中国铁路专家队伍便着力于人才在地培养,以属地化技术转移为重点,通过师带徒、手把手的方式,在运营、维护、检修各环节为肯方培养了一批能够独立作业的铁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中国师父”毛鑫是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运输部内罗毕车站运转主任,他与“徒弟”彼得·恩坚加一起制定调度计划、调控列车运转。“我们无保留地把国内的技术标准带到肯尼亚。经过培训,现在这里的学员的工作水平已达到国内车站同等作业标准”,毛鑫说,帮助肯尼亚建设第一條现代化铁路,是他人生中的亮点。彼得表示,自己从师父身上学到了许多专业技术,未来他将把知识传授给更多人。据负责蒙内铁路运营的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介绍,随着建设推进,现场工作将由肯方独立开展,“中国师父”将逐步结束任务回国。蒙内铁路师徒的友好情谊将绵延不绝,在未来会结出更多硕果。

蒙内铁路作为中国和肯尼亚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自项目建设开始,中国铁路专家队伍便着力于人才在地培养,以属地化技术转移为重点,通过师带徒、手把手的方式,在运营、维护、检修各环节为肯方培养了一批能够独立作业的铁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摄影 王冠森/新华社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既要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也要有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当前,一批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小而美”项目正成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造福共建国家人民。这些融入普通民众生活的项目表明,共建“一带一路”不是空谈,而是民众生活中的水和电、路和桥,是增加的收入、改善的生活条件和值得期待的明天。这些项目拉近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姆万扎省位于坦桑尼亚西北部,地处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南岸。然而,因缺乏引水、净水设施,沿湖居民用水难以保障,健康问题频发。离湖稍远的居民则需长途跋涉取水,直接购水的成本非常高。

坦桑尼亚姆万扎卫星城供水项目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民生工程,在缓解项目范围内居民用水问题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岗位培训、就业机会。

凯尔文出生于姆万扎省,完成学业后,他作为质检工程师加入中土东非有限公司。2017年5月姆万扎卫星城供水项目启动后,凯尔文返回故乡,与中国同事共同解决家乡用水难题。凯尔文的工作涉及供水项目的方方面面。“检查原材料、零部件,各个环节我都有参与,必须时刻把关。”凯尔文说。

自2019年11月投产以来,卫星城供水项目已为当地约15万居民解决了用水难题,用水成本也降至原来的五分之一。中土东非水务总经理宁云峰介绍,目前公司在坦桑尼亚已建成7座水厂、1座污水厂,未来两年将陆续有4座水厂、1座污水厂投入使用。

① 在塞内加尔达喀尔快速公交项目建设工地,苏信(右)检查工程质量。 摄影 李亚辉/新华社② 在塞内加尔捷斯附近,达喀尔快速公交项目经理助理苏信(右一)在办公室内与同事交流工作。 摄影 李亚辉/新华社③ 2023年5月13日,苏信开车经过塞内加尔捷斯-图巴高速公路捷斯收费站时,与妻子莫妮克短暂交流。 摄影 李亚辉/新华社④ 苏信(右)在塞内加尔达喀尔快速公交项目建设工地与同事交流。 摄影 李亚辉/新华社

能为家乡解决用水问题,凯尔文十分欣慰。“中国同事的倾囊相助,改善了我家乡的生活,更拓展了我的视野。”未来,他会继续耕耘于此,保障更多居民饮水安全。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众多基建项目推动了当地城市建设和民生发展。许多参与其中的建设者,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还收获了幸福的家庭。参与多项公路建设的多哥青年苏信(本名莱昂·科西维)就是其中的一员。苏信今年36岁,目前担任塞内加尔达喀尔快速公交项目经理助理。他曾在多哥洛美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后来应聘加入中国路桥公司,在之后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参与了多个中非合作项目的公路建设,从一名译员成长为项目管理人才。2018年,在参与塞内加尔捷斯-图巴高速公路建设期间,苏信结识了塞内加尔当地女孩莫妮克,两人在塞内加尔捷斯安家,妻子莫妮克是一名高速公路收费员。

苏信目前参与的达喀尔快速公交系统项目,是塞内加尔第一条城市快速公交线路。这条长约18公里的道路将穿过达喀尔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区和核心商务区,建成后将有助于缓解首都交通压力。

工作以来,苏信亲眼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非合作给身边环境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苏信说,他在中国公司学到了安身立命的本领,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他希望未来能够参与更多中非合作项目建设,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在坦桑尼亚姆万扎省米松圭新水厂,凯尔文(左)与同事进行水质记录工作。摄影 王冠森/新华社

凯尔文(左)与同事在坦桑尼亚姆万扎省布斯韦卢检查供水项目高位蓄水池。摄影 王冠森/新华社

在姆萬扎省奇塞凯,凯尔文(右)在供水项目增压泵站记录水泵工作情况。摄影 王冠森/新华社

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框架下,中哈率先开展产能和投资合作,形成涵盖52个项目、总金额逾212亿美元的项目清单,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项目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6月,由中哈共同投资、中国企业承建的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项目竣工投产,成为当时中亚地区最大风电场,极大缓解了哈南部地区缺电状况。

马克萨特·阿比尔加济耶夫曾是当地磷矿场的电力工程师,风电项目的建设给他带来很大震撼。據他回忆,2019年5月2日,风电项目的第一台涡轮风力发电机运抵札纳塔斯,小镇居民很少见过如此庞然大物,一个风机叶片就需要加长货车才能运输,非常壮观。阿比尔加济耶夫意识到,哈萨克斯坦风能资源充沛,但掌握风电技术的专业人员很少,这一清洁能源的开发前景十分光明。2020年,三十而立的他作出了拥抱“未来”的决定—辞去磷矿场的工作,加入札纳塔斯风电项目,成为了一名见习风电检修工,开始跟着中国师傅们学习风电检修技术。

三年来,勤奋好学的他已成为独当一面的高级检修工程师。“我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阿比尔加济耶夫说。稳定的工作和大幅提高的收入让他和妻子决定要第三个孩子。不久后,阿比尔加济耶夫的四口之家将迎来新成员的诞生。

2023年8月10日,在南非北开普省德阿镇,当地居民、变电站工作人员达斯温·巴松(左)与变电站副主管雷加特·范滕德在龙源南非公司德阿风电项目变电站查看。 摄影 董江辉/新华社

达斯温·巴松实习期间在德阿风电项目学习电缆维护。 新华社 供图

达斯温·巴松(左)与变电站副主管雷加特·范滕德在龙源南非公司德阿风电项目变电站工作。 摄影 董江辉/新华社

在南非北开普省德阿镇,学生在龙源南非公司购买的医疗大巴车前排队等待检查。新华社 供图

在南非北开普省德阿镇拍摄的龙源南非公司德阿风电项目设备。 新华社 供图

阿比尔加济耶夫说,风电项目为札纳塔斯市创造就业、增加税收,城市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如今阿比尔加济耶夫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去中国企业总部参观学习,另一个则是参与到更多的风电合作项目之中。谈及中国与中亚绿色能源合作前景,阿比尔加济耶夫说,相信未来天会更蓝,水会更清,人类会居住在一个更加清洁的地球。

达斯温·巴松来自南非,他的家位于开普敦东北方向750多公里外的德阿小镇,每个工作日的清晨都会在家门口等待同事接他去20多公里外的地方上班,生活简单而幸福。他的人生故事,与中国风电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27岁的巴松充满热情的,是他所在的龙源南非公司运营的德阿风电项目。巴松说,龙源南非公司改变了他的人生,“如果没有它,我就不会成为今天的我,我也不会在今天我所在的地方。”

德阿风电项目位于风力资源充沛的德阿附近,由中国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南非公司2017年建成投运,总投资约25亿元人民币,总装机容量24.45万千瓦。除了每年向南非电网输送约7.6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外,龙源南非还在当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他们每年投入450余万兰特,实施了奖学金计划,迄今已资助112名成绩优异的贫困大学生,巴松就是其中之一。

阿比尔加济耶夫(右)与同事在风机内部工作。 摄影 奥斯帕诺夫/新华社

阿比尔加济耶夫(中)在风电项目中央控制室内工作。 摄影 奥斯帕诺夫/新华社

巴松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他中学学习成绩优异,但因家境贫寒而无法负担学习费用。就在他几乎要放弃学业之际,来自中企的资助让他得以继续学习并在2019年考上大学。

大学毕业后,巴松出色完成实习工作,于2022年4月入职龙源南非公司,正式成为运营维护团队一员。如今,巴松已成为当地年轻人的榜样,也成为龙源德阿项目的受益人之一。迄今为止,这一项目的建设投运,为当地提供了700多个就业岗位,为改善当地民生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从龙源德阿项目中受益的不只是项目员工。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德阿,人们经常能看到一辆十分显眼的大巴穿梭在街头巷尾,每到一处便会吸引人群。那是龙源南非公司在2020年购买的专业医疗大巴,车上配备了齐全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每年为大约9000名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诊疗服务。

德阿镇所属的恩坦杰尼市市政官员迪桑·莫拉德勒对龙源德阿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成为中南合作的典范。他说:“中国人是最棒的,我们真心希望你们把更多好方法和好技术分享给其他国家。”

猜你喜欢

巴松新华社南非
李岚松的巴松人生
再创新高
巴松在交响乐中的作用
视界
南非的多彩暑假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浅谈巴松管演奏的口型技巧与气息运用
完美再赴南非
南非居大不易必备经历:被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