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源创新研究动态与展望

2023-10-26王学伟冯峥束克东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开源参与者动机

王学伟 冯峥 束克东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1912年,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概念,指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创新的高成本投入使得创新者需要足够的收益激励,因而诞生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法,使得早期的创新走向封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与互联网的普及,一种依托于网络平台的创新模式——开源创新迅速崛起。开源创新最早源自开源软件的兴起,据Gartner调查显示,99%的组织在IT系统中使用了开源软件。随着开源技术快速形成生态,企业用户引入开源技术已成为大势所趋。科技巨头纷纷拥抱开源,加大对开源的投入力度。2017年谷歌收购机器学习开源社区Kaggle,2018年微软收购代码托管平台GitHub。截至2022年,阿里对外开源226个项目,腾讯对外开源78个项目,开源创新已成为当前大数据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乏开源创新的成果,如从电脑的Windows、Amazon到桌面操作系统Linux,再到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等。

追根溯源,开源思想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致经历五个发展阶段:(1)萌芽时期(1950—1983年),这一时期研发人员专注于软件开发,软件版权问题尚未引起重视,不同研究机构与不同研究人员之间普遍存在源代码的交流与共享;(2)起步时期(1983—1991年),微软私有化软件模式使得开源运动深陷泥潭,Stallman创建自由软件基金会,并首次提出通用公共授权协议(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使开源软件较之以往开放软件更具自由和开放性;(3)古典时代(1992—1999年),开源促进会成立,是开源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4)移动时代(2000—2010年),开源体系开始向移动领域延伸;(5)云开源时代(2011至今),开源体系向云领域延伸,云开源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于开源代码托管。

为探究开源创新研究动态,本文以1998年为起点,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标题中含有“开源创新”的文献,时间跨度选取1998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0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77篇。2004年中国知网才开始有关于开源创新的文献,到2007年文献数量仍是个位数,2008年达到13篇,此后除2011年仅有5篇文献外,其余年份均在10篇以上,且保持着上升趋势,2021—2022年连续两年达到顶峰36篇,截至2023年8月30日,已有36篇。由此可见,开源创新已日益引起国内学者们的关注,研究呈上升态势。从文献分类目录来看,大部分文献属于经济与管理科学类,占比51.7%;其次是信息科技类,占比27.4%,其他学科占比20.9%,文献主题较为集中。本文将根据这些文献关注的内容,对开源创新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对后续研究提出若干展望。

一、开源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一)开源创新的内涵

2002年,Lerner和Tirole首先对开源创新作出较为明确的界定,指出开源创新是通过互联网,将表面上分散、高度交互、知识密集的处于组织管理边界之外的大量程序员和用户集中在一起进行创新[1]。随后,Hippel和Krogh认为开源创新不是采用生产者个人创新或联合创新的方式,而是一种同时具备私有创新和集体创新优点的新一代创新模式,称其为“私有-集体”创新模式[2]。Grand和Krogh提出开源创新是将个体和集体层面的创新知识组合起来,将单个开发者以及不同部门、企业乃至不同国别的开发者组合起来去共同创造一种公共产品[3]。我国学者王宇对开源创新作出过类似的界定,他认为开源创新是在开放的创新环境下,通过授权机制设计等方法鼓励创新、参与和协作,推动创新成果自由传播与公开共享的创新模式,基于开源创新成果的开放、共享属性,开源创新本质上就是由私人组成的互联网社区来供给知识这种信息化的公共产品[4]81。闫俊周指出,开源创新既不同于个体创新(Private Innovation)模式,也不同于集体创新(Collective Innovation)模式,而是以非传统的方法,将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创新知识和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体—集体创新模式[5]。总的来说,开源创新就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创新生态环境,民主化开源社区为创新组织,多元激励为创新助力,独立分散个体为创新主体,通过整合个体层面与集体层面知识与资源,共同创造一种公共产品的新型的、独特的创新模式。Fuller等将开源社区的创新活动流程分为“三阶段创新模式”,分别是“想法与概念”阶段、“设计与工程”阶段、“检测与发起”阶段[6],王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开源创新活动流程[4](见图1(1)资料来源:王宇《开放与共享——开源创新的经济学思考》,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1页。)。

图1 开源创新流程

(二)开源创新的特征

开源创新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部分学者对其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John P.Ulh Qi指出,在开源创新过程中,所有创新者对知识有共享权[7];Steve Hamm认为,协作和共享是开源创新的关键特征[8];徐浩、张振刚等总结得出开源创新具有过程开放化、形式网络化、组织扁平化、成果共享化等特征[9];王宇归纳得出开源创新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指导和规范创新方向的集中性决策单位缺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并发性特征的创新设计,二是创新过程中用户的参与和集成机制,使创新活动始终围绕需求展开,三是创新过程中开发者的自我选择机制,使创新任务和开发者的自身能力实现最优匹配[4];闫俊周指出,开源创新具有跨组织性、跨地域性、协作性、共享性、公开性等特征[5]。

综合上述学者对开源创新的内涵界定,结合图1的开源创新流程以及学者们对开源创新特征的研究,本文构建开源创新的特征结构图(图2),并将其主要特征概括为:创新主体的分散性(多元化)、激励机制多元化、创新过程民主化、创新过程开放性、并行开发及迭代性以及创新成果的共享性,分别阐述如下。

1.创新主体分散性(多元化)。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属性突破传统创新的地域限制,开源创新的参与主体遍布全球,不同的出身带来了创新主体的多元化。 Lancashire、Ghosh、Barahona等人通过开源社区参与人的注册信息对开源社区参与人的地理位置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参与人分布于全球,但主要集中于欧洲和北美洲[10][11][12]。通过跟踪Debian、Gnome和Free BSD项目内的邮件列表信息,发现北美和欧洲是开源开发的主要区域,欧洲的开源项目数量和参与开源人数引领全球,北美洲紧随其后。截至2022年,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GitHub约有4500万开发人员,其中超过80%的用户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但按贡献者数量排名,美国仍居榜首,中国排名第二,其后依次是印度、英国、巴西、俄罗斯、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法国(2)数据来源:https://octoverse.github.com/。。

2.激励机制多元化。许多研究者发现开源创新的参与者存在着多样化的参与动机[13]。不同学者对于激励机制的分类也存在差别,由于在下一小节中将重点剖析开源创新的激励机制,此处不再赘述。

3.创新过程民主化。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开源社区中囤积了大量的创新参与者,Barcellini将社区内角色分成项目领导者、核心开发者、开发者和用户四类,四类人数依次递增,数量较多的开发者贡献源代码,核心开发者完善补充,普通用户实际测试创新成果并报告错误,项目的领导者往往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且在社区中拥有很高的威望,担负起对最终成果筛选的作用[14]。由于整个创新过程透明,项目领导者会受到全体参与者的共同监督,社区总体监督的机制保证了领导者决策能至少反映大部分参与者的意志,使得开源创新过程民主化。

4.创新过程开放性。开源创新是过程和结果都开放的开放创新[15],开源创新过程是开放的、边界是可渗透的,创新的活力和知识不是限制在组织边界内部或者单独的公司研发部门,模糊的边界带来了外部知识资源与开源社区的充分交换,社区外部大量有效的互补性资源对于提升社区中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5.模块开发、并行开发及迭代性。王宇指出,开源创新从根本上来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流程创新,即通过模块化的大规模使用而并行开发模式[4];Linus Torvalds公开表示,模块化的引入是Linux获得成功的关键[16];Kogut和Metiu通过比较开源创新的并行开发模式与传统的工厂模式,指出在开源创新并行开发模式下,开发任务会根据开发者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分配,从而便于充分利用社区智慧,提高开发效率[17]。开源创新从想法产生到最终项目完成往往会经历多次反复修正和精炼,创新的每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增值性的互动关系,表现出很高的非线性和迭代性[4]。

6.创新成果共享性。共享既是开源创新的理念也是开源创新区别于其他创新模式的主要特点,其对开源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开源创新成果的共享性使其时刻接受公众与同行的检验,任何阶段性的创新成果都会被反复检查,错误难以长存且极短时间内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保证开源创新成果的高质量;开源创新的共享性使得整个创新过程中极少重复开发,资源可以被转移到最急需开发的项目,极大地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提高创新效率。

开源创新的上述特征使得开源创新整体上表现出高效率与高质量的特点,其中创新过程的民主化、开放性、迭代性是引致高质量的重要原因。模块开发、并行开发模式是开源创新高质量的重要源泉,创新主体的分散性(多元化)以及成果的共享性既能提高开源创新的效率,又能保证开源创新成果的质量。

二、开源创新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

(一)开源创新组织结构

开源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创新组织形式,具有不同于传统公司创新模式的组织结构[18]。开源创新是伴随开源软件发展而产生的,Eric Raymond最早在其《大教堂和集市》中采用“bazaar”描述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组织特征,将开源软件组织点对点和动态的集市模式与传统商业软件组织的人员高度集中、以固定方式发展的组织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Seidel将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开发群体命名为“C型”组织[20]58,Demil和Lecocq在此基础上指出,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并将其命名为“集市化的治理结构”(bazaar governance)[21]。国内学者马艳和郭白滢指出开源社区具有松散的、分散的组织结构,但是相对应的却是有效的组织与高质量的产品,这源于开源经济所创造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治理机制[22]。总体看来,开源创新类似于“集市”,开源创新活动主要依托于开源社区而进行,开源社区是依赖于虚拟互联网所形成的临时性松散组织,参与人多是志愿者,信任是开源创新组织各构成组件的“黏合剂”,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和有效的信任和控制机制使得开源社区的组织结构适应开源创新的发展要求,并在参与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了创新成果的高质量与高效率、参与人的共同利益。

(二)开源创新治理机制

开源创新依托开源社区,绝大部分的创新活动都是在开源社区中完成的,因此开源创新的治理问题本质上就是开源社区的治理问题。开源社区的治理问题就是社区的拥有者或维护者采用怎样的治理结构来激励和协调社区成员的行动,谋求社区的整体利益最大化[23]。开源社区的治理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自发治理、内部治理和面向外部利益体的治理[24]。王宇将开源创新的治理机制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管理开发者的资格确定。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和离开开源创新项目,需要指定高声望开发者负责人地位,并给予一定的权利以便协调管理。二是弹性规则与民主体制。开源社区通过设计具有较高弹性的规则以及民主的创新体制来保证随着开源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创新需求可以很好地被满足。三是有效的监督和处罚机制。开源创新活动的开放性意味着违规行为总能受到有效地监督,违规者会受到其他开源参与人的孤立与谴责,并由于互联网的扩散作用,影响到违规者以后的职业发展。四是社区文化与个人声誉,分享文化与自由精神使得参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4]。开源社区内部有独特的声誉系统,所有的话语权来源于所做贡献的大小使得参与人积极参与,同行评议与投票机制有效地减少了不公平不公正行为的产生,开放性的声誉系统保证了开源创新活动高效进行,使得开源创新始终保持竞争力。总的看来,开源创新的治理机制是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的结合,多种治理模式并存解决了开源社区中的协调和激励问题。

三、开源创新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开源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造成了巨大冲击,对开源创新成果不具有独占性和垄断性的创新者似乎缺乏足够的激励持续参与创新。然而近年来开源创新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证实其已然成为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由此激发国内外学者对开源创新参与者激励机制的研究兴趣,主要涉及个人参与动机研究和企业参与动机研究。

个人参与开源创新的动机可归为三类: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以及外在动机内在化。外在动机有参与开源项目所带来的声望[25]93、奖励如职业发展生涯[26]、同行尊重和认知[1];内在动机主要是参与者从事工作的兴趣和享受[27]、分享和学习的机会[28]131、利他主义[19]101;使用者自身需求[29]是主要的外在动机内在化。此外,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个体参与动机是几种动机的组合,如任重提出用户参与开源创新是外因诱致和内因驱动共同作用的成果,外因诱致主要指参与者为了获取某种潜在的利益;内因驱动主要指用户在参与开源创新过程中自我愉悦的感觉、参与的欲望以及纯粹的理想信念等[30]。

企业参与动机方面:Hars等调查发现,大约有45%的开源软件贡献者直接或间接受到软件企业的支持[31]。企业为什么愿意让内部资源服务开源社区进行研究呢?现有研究关于企业参与动机可分为三类:一是经济激励。Wichmann认为,大企业参与开源项目的目的在于建立开放标准、降低成本、实现兼容性以及战略考虑,同时在开源社区中,企业更容易找到高素质人才[32];Lerner和Tirole指出,部分企业参与开源创新的原因在于可以通过提供互补性的服务和支持来赚取高额利润[1];Chesbrough指出,开源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虚拟社区的智力资源来进行创新研发活动,企业参与开源创新可以有效地节省自身的研发成本。二是社会激励[33]。Kline认为,开源创新不仅是一种创新模式,更是一种竞争战略,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34];王宇认为,企业参与开源创新本身是塑造自身形象的过程[4]。三是技术激励。Henkel通过研究公司参与Linux开源社区发现,公司希望获得外部技术支持是参与开源的主要动机[35]。开源创新过程中大量的信息反馈和交流使得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总会被很快发现和解决[36],开源创新的高效流程以及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才是企业真正选择开源模式的原因[37]。

此外,参与者激励机制还表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范小青采用深度访谈法,通过对中国大陆的开源运动参与者进行多次访谈,得出参与者的参与动机根据参与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38]。具体而言,在行动激发阶段,参与者的参与动机主要表现为兴趣、解决自己或公司的使用需求等;在行动持续与满足阶段,则是乐趣、社区归属、成就感与自我实现;参与行动不持续的原因则主要包括经济条件和文化两方面。

四、开源创新与其他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

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开源创新的内涵,但其中表达的很多元素实则存在已久,有“新瓶装旧酒”之嫌。如开源创新所强调的资源整合在网络化创新、合作创新以及开放创新中已被提出,网络化创新、合作创新以及开放创新都注重拥有异质性资源的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将其作为重要的创新源,为企业提供创新所需的信息、知识和资源,提升创新的效率。此外,开源创新协作、共享的基本理念也不是首次出现,在合作创新、开放创新中也早已被提出,合作创新与开放创新中都强调合作方之间的协作,对于创新成果共同享有,或按照一定的机制分配,各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开源创新不过是扩大了分享的范围,分享对象不局限于创新贡献者,允许“搭便车”行为存在。

鉴于开源创新与其他创新模式存在某些共同之处,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下文将在综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开源创新的开放对象和交易逻辑两个方面将其与用户创新、合作创新进行比较分析。由于不同学者对于用户创新及合作创新的定义存在差别,本文采用马吉峰对用户创新的定义,即用户创新是指消费者依据自身的需求,在企业提供的现有产品之上进行再创造并独立地完成整个创新过程[39]。采用Tidd等人对合作创新的定义,即合作创新通常是以合作伙伴共同利益为基础,以优势互补或资源共享为前提的充满不确定性和明显随意的过程[40]150—157。

从开放对象来看,用户创新、合作创新、开源创新三种创新模式的开放对象依次对应小、中、大(见表1)。用户作为用户创新的主体,以自身需求为导向,拥有创新的参与权和最终发言权,其开放对象通常就是用户本身。以联盟和创新网络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创新重视对相同行业基础技术的研发,所以主要与同类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等研发主体进行合作,创新成果也主要是对合作主体开放。开源创新的开放对象范围最广,面向所有人,在宣扬自由、平等和协作精神、实践信息与知识共享理念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知识产权与商业利润的有效保护[19]。在信息时代下实现了知识共享与创新保护的市场之间的微妙平衡[41]。

表1 开源创新与用户创新、合作创新的比较

从交易逻辑来看,创新模式中的交易包括经济型和非经济型[42]。经济型创新指创新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源以期从中获取经济利益,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非经济型创新的动机可能是基于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而产生的,并非未来获取经济利益。在用户创新模式中,需求不被满足或为了获取创新的乐趣成为用户参与创新的驱动力[43]。这种由于基于自身需求和兴趣而产生的创新行为通常不为获取经济利益,因而用户创新的交易逻辑是非经济的。合作创新中只有利益大于成本才会进行创新,属于经济型。相比较而言,开源创新的非经济型交易逻辑占有更大的比重,从创新参与人的激励再到创新成果最大化的开放共享精神,无一不是非经济型的体现。随着开源创新逐渐的商业化,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开源社区,开源创新也开始出现经济型的交易逻辑。

此外,目前关于开源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对比研究还属于一个研究“黑洞”,开源创新与开放创新较为相似,存在很多的共同之处。现有研究中仅少部分学者略有提及,他们认为这两种创新模式属于同一类别,开源创新是开放创新的一个特例,如Huizingh根据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是否开放将开放创新分为三类:过程封闭但结果开放的公共创新(public innovation)、过程开放而结果封闭的私有开放创新(private open innovation)以及过程和结果均开放的开源创新(open source innovation)[15]。高良谋和马文甲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源软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已经出现,其以独特的知识产权哲学和开发过程成为开放创新的典型例子[44]。总结上文对开源创新的概述,对比以往学者对开放创新的研究,本文发现开源创新与开放创新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如表2所示)。

第一,从出发点来看,两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开放创新的产生是适应信息时代研发成本剧增、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以及竞争的全球化的结果,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减少成本,达到营利。而开源创新的兴起来自崇尚自由分享精神的程序员和学者对软件开发技术垄断的不满,其出发点在于对知识成果的自由共享。

第二,从对资源的使用情况看,开放创新强调研发过程中整合内外部的资源,同时强调使用内外部两条途径将产品市场化。相比较而言,开源创新也强调整合资源,开源创新不是采用生产者个人创新或联合创新的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使用者驱动的个人创新与联合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方式[2],开源创新强调整合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知识资源。

第三,从组织结构方面看,开放创新的组织结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直线式层级开放结构,而开源创新的组织结构则是一种以网络社区为基本单位的组织形式。在网络化社会中,开源创新是一种松散的、非正式的组织,没有层级严格的结构,没有绝对的权威。那些既是创新贡献者又是最终用户的参与人是整个开源创新的核心,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是创新的发起点。总结而言,开源创新组织结构为自下而上的松散扁平柔性组织。

第四,从创新的开放度方面来看,开放创新的创新过程是开放的,创新成果是封闭的。开放创新程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与技术生命周期相关。在技术生命周期的中早期为了控制新技术的不连续性,通常保持较高的开放度,而随着技术日趋成熟,开放度也逐渐变小以确保成功利用技术[45]。开源创新的创新过程和结果都是开放的[15],因此整个创新阶段都保持了基本一致的对外开放程度。

第五,从限制性方面来看,开源创新伴随开源软件而生,主要使用于存在大量源代码的软件行业,目前其已经蔓延至其他领域。相对来说,开放创新使用的行业更广泛,从快速变化的电子、电气、IT以及其他高科技行业到变化较慢的皮革、木材以及印刷等行业,都存在一定的开放创新,不过开放度存在差别而已。

第六,开源创新与开放创新的盈利模式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具体而言,开放创新的主要盈利模式依据盈利手段的不同主要有内部盈利模式、外部盈利模式和内外结合盈利模式三种[46]。开源创新的盈利模式比较特别,由于其成果的开放与共享,使得无法直接从创新成果中受益,其盈利模式可分为四类,即销售企业就绪产品+配套专业服务、细分权利按服务项目收费、绑定收费及间接获益[47]。

五、总结与展望

开源创新与共享经济理念的吻合注定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创新领域的重要课题,必将持续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从上文的文献综述来看,有关开源创新的基本问题,学者们的研究均已不同程度涉及,部分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但现有文献大多关注开源创新的某一方面,缺乏对开源创新参与者“动机-行为-绩效”的系统考究,同时忽视了企业组织特征、外部环境情景等对开源创新的影响。致使开源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不够深入,开源创新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针对当前研究中的这些不足,本文提出未来关于开源创新的若干研究展望。

(一)对开源创新参与者“动机-行为-绩效”的系统研究

现有关于开源创新参与者的研究涉及参与者的参与动机、参与者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扮演等问题,但绝大部分文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分割的、零散的,理论上不成体系。基于参与者“动机-行为-绩效”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开源创新参与者的理论架构,而且有利于科学评价开源创新的绩效。从动机入手探寻提高参与者的参与深度、规范参与者行为及提升开源创新绩效的激励机制。

(二)企业组织特征与开源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

企业的静态组织特征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企业性质等方面。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创新资源禀赋不同,大企业参与开源创新的主要动机在于建立开放标准、降低成本、战略考虑和实现兼容性[37],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想要通过开源创新建立市场标准十分困难,因而探寻不同规模企业参与开源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历史悠久的企业往往有更高的成熟度与更完善的体制机制,其创新模式存续时间长,转向开源创新模式的成本更高,需要更强的激励机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类型企业在我国并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国有企业占据相对主导地位,控制着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拥有丰裕的创新资源,其开源创新动机与资源相对较少的民营企业有何差异?现有关于开源创新的研究鲜有对企业类型进行区分,比较不同类型企业的开源创新动机和开源决策对提升我国整体创新水平更具有现实意义。

企业动态组织特征包括吸收能力、研发能力等方面。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对于企业外部资源的收集整合应用能力强,可能更倾向于开源;而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对于自身资源的组合效率高,可能更倾向于闭源。目前尚未有学者关注企业动态组织特征对开源创新动力机制影响的研究,有待未来学者们的开拓。

(三)中国情景下开源创新的应用研究

开源创新的学术研究兴起于国外,国内对开源创新的研究以推广介绍为主,深入的理论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创新环境、产业基础和文化观念等对我们应用和推广开源创新提出不同的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适合于本土企业发展和本土用户参与的开源创新理论框架并予以检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公共机构对于开源创新在中国的应用和推广往往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引入开源创新时,公共机构应当报以何种态度、担负何种职责,如何引导开源创新发展、引导开源创新与不同产业融合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开源参与者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大家说:开源、人工智能及创新
开源中国开源世界高峰论坛圆桌会议纵论开源与互联网+创新2.0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开源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研究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