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阮诗玮“六适”诊疗法与运用※

2023-10-26余永鑫许勇镇阮诗玮

中医药通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病机体质症状

黄 玲 余永鑫 许勇镇 阮诗玮

阮诗玮教授(以下简称“阮师”)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行医40 载,于临床诊疗中总结经验,创立了以病理(机)为基础,以证候为先导,根据体质之不同、时令之变化、运气之顺逆,形成辨病、辨证相结合,中西医并用的肾脏病多维周期诊疗体系[1]。阮师临床诊疗强调人、病、药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诊病应以人为本,辨清主症,抓住主导病机,结合四时五运六气,综合辨证,继而选方遣药。

1 “六适”诊疗法提出的依据

1.1 适人人禀天地之气相交而成,食五谷之味,感六气变化,受七情影响,若饮食作息规律,元真通畅,气运流利,则体健如常。然天地之间,阴阳对立,亦正亦邪,所谓邪气,非正时之气,如六淫之邪、疫气等存在,失于平衡,入体干正,缠身于内外,正邪相争,变化多端,表现不一,造成疾病。个体的差异性,导致疾病发生具有特异性,对疾病的诊治亦不相同。关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即正邪两个方面,以及药物治法之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攻补关系,是疾病诊断和防治之肯綮与根本规律,贯穿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所谓适人,是以明确患者本身条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人体在先后天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质状态。体质的不同对于病理之气存在不同的易感性,为适人的重要部分,同时,社会环境及心理状况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与疾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故明确患者的体质类型、心理素质,对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阮师认为,临证可采用匡调元教授的六种“素禀体质”结合王琦教授的九种“辨证体质”和患者心理特质分析病理机转,因人灵活施治。

1.2 适症人类表现活动的记录可称之为生命现象,不同状态体现之象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表现可称之为症状,症状是患者的异常感觉。症状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疾病通过症状传递信息,一方面有助于辨别疾病类别,帮助诊疗;另一方面也是疾病治疗效果最为直观的衡量指标。正所谓“有诸内,必形诸于外”,中医学的司外揣内原理即是如此,张杲《医说》亦有云:“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如五行对应五色,五色对应五脏,观色识脏,从而通过外在表现辨别内在相关脏腑的病变。

所谓适症,是根据症候表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要适症先要识症,通过对症状的总结分类,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症状从种类上可分为独立症状与混合症状;从程度上可分为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独立症状是指某种疾病表现的单独症状,具有同类性、专指性,可同时出现或不同时出现;混合症状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症状的融合,存在多种性质,非单一疾病表现,临床难以辨别,因此诊病的关键在于分清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主要症状是指当前疾病所表现出的主要矛盾,需当下解决;病有轻重缓急,对于次要症状,若不危及生命,可暂缓处理。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针对主要病机确立治法,而主要病机的判定在于通过对主要症状进行分析研究,独立症状与混合症状则有助于主要症状的识别。一个症状可同时出现在不同疾病,一种疾病可表现出多种症状,其表现真假错杂,按症状的性质进行归类辨析,有助于系统地认识症状从而确定诊疗方案。鉴别患者症状的表现情况,对于疾病的诊疗具有积极向导。

1.3 适病病,即病名,是人体在病理状态下一切症状表现的总称,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认识,强调“全过程”“全局性”的特点。病名的确立,实际上是对某种特定疾病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症状等的概括,目前采取症状性命名较多[2]。中医的病名往往取决于患者当前所存在最主要的症状和矛盾。而西医通常依据检查、检验等理化证据进行命名,专指性较强[3]。徐灵胎谓:“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4]阮师认为,每个疾病都有其基本病机演变规律,辨病的关键是抓住基本病机,研判患者所处阶段的特点,以便因机立法,从而遣方用药,是中医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辨别疾病病名有助于对疾病全局性的把握,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趋势,也是诊疗疾病、处方用药的前提和依据。

1.4 适机《神农本草经》曰:“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5]《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机者,机要、枢机,变也,《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论述,包含病因、病位、病性、病理、病势因素等,对于每一疾病,均有一基本病机贯穿始终[6]。古代医家认为病机包括两层含义,一指机制,贯穿变化的整个过程;二指机要,发生变化于某个时刻。需要进一步明辨的是机与证的区别,《中医学概论》谓:“证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病机概括,提出证是病机的概况,但中医辨证论治中证的变化,实则病机的变化。”[5]证在不同时期表现不一,因而疾病存在基本病机及主导病机,基本病机贯穿疾病发生变化的全过程,对疾病本质的治疗起指导作用,而中医诊治往往注重疾病当时情况所属主导病机,改善主要症状,缓解当下病情,并可通过对主导病机到基本病机的联结治疗,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因此,病机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所呈现的病理状态高度概括性总结,明确疾病病机有助于确立疾病证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1.5 适时《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一方面,时,指时令、季节、气候。《黄帝内经》认为天地之间万象纷纭,人生于天地之间,受其气影响,包括生理形态与病理形态。天人相应观点强调自然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界六气,“非其时而有其气”是温病学中疠气的概念。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应结合四时变化,参时用药,祛除病邪,通达脏腑内外之气,为理、法、方、药提供参考。时者,亦指一日之时,某些疾病发病具有时间特点,如日晡潮热、五更泄泻等。治疗时药物的服用时间,或针灸推拿可根据十二时辰进行,均应对天人相应,与时为调的观点。

另一方面,时者,时势、病势也,是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疾病随时间发展的趋势,包括发生、发展、转归等阶段的轻重缓急之势,病情传变之势,机体正邪斗争的正邪顺逆之势。如《素问·标本病传论》记载“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应时把握疾病病势轻重变化,对该阶段的主要矛盾作出应对,方可已病防变。

1.6 适药中医药理论体系由中医与中药组成,两者存在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载药365 种,标志着我国医药体系的发展。适药,即用药经略,是选方遣药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中医确立理、法、方、药的最终目的是治疗疾病,病有专药,药有专攻。临床选方用药,是在明确疾病的病机后,因时、地、人、脏腑经络走向等主客观因素,选取合适方药针对性论治。另外,现代药理学对中药结构的研究更加直接,促进了当代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

然而所谓适药,绝非仅根据现代药理学作用进行选择用药。西药药理不可代替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若盲目存药弃理,轻则不治其病,重则适得其反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适药者,应牢记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掌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针对病性、病位、病势和邪毒,采取逆从正反之治,对药物要了如指掌、应用自如,为人、病、证、时选择最恰当之方药,方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 “六适”诊疗法的内涵与运用

2.1 适人辨体质适人,指辨别人体生理体质对疾病发展的影响。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体质类型和特征,对体质进行分类总结,可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阮师从人体皮肤色泽、饮食喜好、寒热偏度、二便情况、舌象脉象、既往病史等,结合地域情况分析总结,认为体质可分为以下六类。

(1)正常质。正常质者,面色红黄隐隐相间,饮食起居有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有力,既往病史虽得易愈,治疗则针对病症处方即可。(2)晦涩质。晦涩质者,面色晦暗无泽,舌暗或紫,脉涩紧弦,女性月经可见血块等,多由于气血运行不畅,久病多瘀,病程缠绵难愈,治疗当以化瘀之法,血运则体荣。(3)腻滞质。腻滞质者,形体肥胖,素喜肥甘厚味,身体重着,舌苔白腻,脉滑,感受暑湿之邪或脾虚不运可导致,又可分为湿热腻、寒湿腻、酒毒腻,分别以清热化湿、温化寒湿、祛湿解毒法施治。(4)燥红质。燥红质者,口味喜凉,心烦口干,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细数,阴虚质属其范围,程度较轻,可因燥邪伤津,热邪耗液所致,严重者阴亏极,治疗当以养阴清热为主,若燥邪偏盛则当润燥生津。(5)迟冷质。迟冷质者,面色无华,手足不温,表情淡漠,形体白胖,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迟无力,可由于先天阳虚体质,或受外寒伤阳导致,阳虚者治疗当以温阳为要,若邪盛正衰则温阳散寒并重。(6)倦㿠质。倦㿠质者,面色㿠白,气短懒言,乏力晕眩,心悸健忘,动辄汗出,经少色淡,舌淡,脉细弱无力,多属于虚证,因先天气血不足或久病大病耗伤元气导致,治疗以补气养血为要。辨别患者体质的偏颇,可在其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探查其疾病易感性,为治病求本提供线索。

2.2 适症分真假适症,即辨别症状真假表现。通过分析症状与脏腑的关系,为疾病病名的诊断提供证据。一方面,症状的表现存在多样性及相关性,临床适症的关键在于辨别症状的内在含义,分清真假主次,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主要疾病,分析病机以确立治法。如外感患者出现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等症状,从症状关联五脏,多与肺相关,肺主皮毛,宣发肃降,外邪易从皮毛入侵,或呼吸通于内;三焦辨证属上焦肺为主;卫气营血辨证则主要在卫分,治疗当宣发肺卫,解表邪。若恶心、呕吐反酸等,则病位在胃,病机乃胃气上逆;若兼夹口干口苦、情志不畅、胸胁胀满等肝气不疏症状,需进一步考虑肝气犯胃所致,欲治其逆,必先疏肝。症状简单,可识性高,较容易辨别病种,无明显兼夹其他疾病。然疾病症状复杂性的特点在于兼夹症,若患者存在外感症状同时,尚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少阳症状,此时可能为太阳少阳合病,或太阳少阳并病,不同情况应具体分析。

另一方面,一种疾病可有多种表现,每次发病却非全部表现,针对个体表现不同,症状的归纳有助于判断疾病的病名。症状之间存在的必然与非必然关系,如恶寒必伴发热,但发热不一定伴有恶寒;舌瘫、舌卷必伴有语言不清,但言语不清不一定表现舌瘫、舌卷。所谓辨别症状的真假,去伪存真,还可以量化有效症状,为确立病名、分析病位及病机提供可靠依据。

2.3 适病明诊断通过诊断辨识病名,就可了解该类疾病的基本病机及其发生、发展、转归、预后。辨别病名的基础,需要分清病类、病种、病属的关系。首先,分清病类。病类,为整体性概括,对疾病诊断起向导作用,如外感类疾病、内伤类疾病、跌打损伤类疾病;根据发病的时间又有急、慢性疾病之分;与体质学说相关联可有先、后天类疾病之分。其次,分清疾病病种。病种不同于病类的广泛,将其具体标准化,如根据疾病方向可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根据脏腑辨证可分为心系、肺系、脾胃系、肝胆系、肾系疾病等。最后,辨别病属。病属,指病名所属系列,如《温病条辨》指出:“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如肺系疾病病属包括咳嗽、感冒、哮喘、肺痨、肺痿等,肺易受外邪,多为外感病,其治疗原则多以解表为主;肾系石水、风水、虚劳、腰痛,肾为先天之本,主水,其病种发病特点与肾的功能失常相关,且肾易虚。每个病种有其特点,包括症状、病因、病机及用药的特点,通过确立病名延伸分析各自的特点趋势,有助于疾病的有效诊治。

然而中医病名的确立有时立意不清,如咳嗽既为症状,又可属于疾病病名(排除其他疾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医命名为“咳嗽”)。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西医病名的发展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另一种角度,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仪器诊断,能更加准确地确定病位,弥补中医的不足之处。如咳嗽有因肺炎、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引起的。在中医诊疗疾病过程中,不必将两者疾病病名完全应用,取各自之长,方可发挥最佳治疗效果。

2.4 适机定治则病机,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理、病理的高度概括,也是对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具体分析。中医诊疗在通过望、闻、问、切对疾病资料收集完成,掌握病机,作出初步诊断后,治疗疾病的理法方药便可确立。临床辨识病机主要可以分为二种,即主导病机与基本病机。基本病机是对该类疾病全过程的高度概括,如淋证,总体病机可概括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理因素为湿热,病位在膀胱、肾,与肝、脾两脏相关,掌握基本病机可确定疾病总体治疗方向,但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千变万化,受体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进一步辨别主导病机。主导病机又可称为阶段病机,是针对疾病目前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患者体质、情志、时令、外界环境及其他疾病对其的影响,概括得出的阶段病机。如淋证中的劳淋,淋漓不尽,时作时止,并非由湿热下注所致,当属虚证,可因本虚邪侵导致,也可由于淋病日久不愈迁延而致,故此时治疗当以阶段病机即当下的主导病机考虑,以补脾益肾为治法,而非清热利湿。病机是治则治法确立的根据,并且基本病机往往又为疾病初起发病的主导病机,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基本病机或隐匿性存在,或与主导病机合为一体。故此,制定有效治则源于对主导病机的分析判断,分析主导病机就是哲学上的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这是中医临证有效辨治的原则和诀窍。

2.5 适时度病势时者,为天地四季主时,在不同时令季节或是疾病的不同阶段,受天地之气影响,疾病表现存在差异,或有不同邪气趋势的特征,或有正盛抗邪、正虚邪恋等走势,故而应根据时令季节变化特点,权衡不同阶段正邪均势,确立不同治则,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疾病,即顺势而为,借时治病。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阳气始生,生发万物,且春季肝气蓬勃,此时的治疗应顺应生发特点,以升达其外为主,故而阮师喜用疏肝解郁、解表散寒、解表清热、温里等治法;夏季属火,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治疗上多用清热解暑,益气养阴之法,暑易夹湿,湿易化热,则长夏多用祛湿清热药;秋为金,含肃杀之气,属燥,最先伤肺,容易耗伤津液,因而治疗多以滋阴润燥之品顾护津液;冬为闭藏、潜藏之季,其寒重,易伤阳气,与湿相合则可成为寒湿,治法以祛寒温阳为主,以顾护一身之阳,阮师往往在此季阴中求阳。所谓冬因冬用,夏因夏用,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则是根据季节特点结合疾病发展所提出的用药方案,避免反其道而行。

时者,病势也,四时用药的选择需根据疾病变化反映的不同病势,顺其势治之。病势顺吉逆凶,顺其势而为,则事半功倍;气有升降沉浮,气逆则降,气降则升,气散则敛,气闭则通;及时辨别病情轻重、阶段特点,把握最佳治疗时期。如现代医学中癌症的诊治,早期治疗与晚期治疗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早期发现并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可真正做到适时治之,有助于把握最佳时机,均为适时揆度病势的体现。

2.6 适药取疗效用药有方略,治病尊法度。在适人、适症、适病、适机、适时的基础之上,方药的选择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尤为重要。对于药物的选择,在依据主导病机确立治则治法后,进一步确立主方,在主方基础上根据兼症进行药物加减,具体药物又可根据患者体质、四时、病症选择。根据患者体质选药:如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体质属燥红质者,可用龟板、杜仲、熟地黄、枸杞子、沙参、玉竹、女贞子等;迟冷质患者,可用附子、肉桂等;倦㿠质者,可用黄芪、党参、当归等。根据四时选药:适逢暑月,不慎感邪,临证常用香薷代替麻黄以解客邪;暑湿之咳嗽,泡鸡苏散服之;夏天感冒用香薷,秋天用紫苏,冬天可能会用麻黄等,此为适时用药。根据病症选药:如咳嗽兼症,可用桔梗、杏仁等宣降肺气;肠痈者用鬼针草;百合病者用百合;对于嗳气不止,腹胀者,可用砂仁、厚朴、神曲、山楂等下气消食类药物。

总之,方药的应用是取得疗效的关键,适药是六适最后的综合落脚点,诊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药物疗效进行经验总结,形成经验性方药。此外,还可以关注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成分,也有助于更好地处方用药,取得更加理想的疗效。

3 病案举隅

汤某,男,6岁,2019年6月1日初诊。1个月前外伤后出现腰痛、肉眼血尿,双肾彩超(2019 年5 月30日)示“左肾上极混合性血块,左肾大小约63 mm ×39 mm,血块大小24 mm×12 mm”。辰下:腰部阵发疼痛,夜间为重,甚者不能平卧,纳可,夜寐不安,磨牙,小便淡黄,大便干结,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数。西医诊断:肾周血肿。中医诊断:腰痛,辨为瘀血阻滞证。处方予复元活血汤加减,药用:柴胡6 g,天花粉15 g,当归6 g,穿山甲3 g,桃仁6 g,红花2 g,酒大黄3 g,甘草3 g,女贞子12 g。7 剂,每日1 剂,水煎煮,分早晚2次口服。

2019年6月29日二诊:药后平顺,自行续方3周。腰痛次数减少,可睡卧,盗汗,磨牙,汗出后疲乏,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脉弦细。双肾彩超(2019 年6 月27日)示:肾上腺混合型血块,大小20 mm×15 mm。尿常规:全阴性。处方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生地黄10 g,当归5 g,桃仁5 g,枳壳3 g,赤芍10 g,川牛膝10 g,桔梗3 g,柴胡3 g,红花2 g,甘草3 g,明党参10 g,川芎3 g,三七3 g。14剂,每日1剂,水煎煮,分早晚2次口服。

2019年8月3日三诊:复查彩超提示血块消失,左肾稍小于右肾。继以调理脾、胃、肾半年余,人自平和,症状皆去,复查彩超示双肾大小正常。

按 初诊患者腰部疼痛不适,根据适症、适病理论,诊断属腰痛。腰痛者,其病位在腰,与肾密切关联,结合患者的外伤史及症状表现,参考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可知该病病机以瘀血阻滞为主,适机定治则,当急则先治其标,把握主导病机,故以化瘀止痛为治法,方予复元活血汤加减。方中含穿山甲、大黄等峻猛之品,擅于破血化瘀而止痛;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配大黄,升降有序,疏调气机,气行则血行;活血过多有恐伤阴,当归补血活血;配女贞子滋补肾阴;甘草缓急止痛;因患者磨牙、大便干结,加天花粉以清胃热生津,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止痛之功。二诊腰痛缓解,寐欠,盗汗,结合舌脉,乃气滞血瘀,阴阳不和。血肿的病理产物为瘀血,瘀滞成形,非一时可化,适时度病势,顺其病势在治疗全过程可伴活血化瘀法,然过而易伤正,初诊瘀已去半,况小儿体嫩,故选活血祛瘀力较弱之血府逐瘀汤加减,使邪祛而不过伤正。方中无峻猛之品,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君;三七善疗跌打之伤,与赤芍共助君药活血化瘀;当归活血不伤血;川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川芎行气止痛,与枳壳、桔梗、柴胡相伍,升降相合,宽胸理气;生地黄、明党参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全方缓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以上选方用药是以适药取疗效。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生殖,根据适人理论指导,男子七岁,当以肾气盛为宜,待邪尽祛后,则以培补肾之元阴元阳为主,调理脾胃,后天滋先天,相得益彰促其长。根据人、症、病、机、时、药指导分析,从根本上培本元以恢复患者机体生长发育,半年后小儿如常。

4 结语

六适诊疗法是阮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基于六看诊疗体系[1],针对临床诊疗步骤进一步细化,提供有效治疗疾病的一种诊疗方法。通过对人、症、病、机、时、药提出的具体分析,节节相扣,循序渐进,对疾病、人体及自然界三者的关系进行研判,揆度权衡,综合应对,矫枉致衡,而致中和。在实际诊疗过程,应领会其精髓,灵活运用,则有助于形成逻辑性诊疗,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病机体质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