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石刻书法述论

2023-10-25贺世暂

艺术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石刻甘肃书法

摘要:目的:文章对甘肃石刻书法进行探究。甘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汉字及书法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我国汉字及书法艺术,造就了甘肃辉煌灿烂的书法艺术。遍布甘肃大地的石刻书法遗迹,不仅为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还为研究我国传统书法艺术提供了确凿的论证资料。方法:纵览甘肃石刻发展史,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两汉时期墓葬石刻成为甘肃石刻发展的第一座高峰;其二,北朝时期外来文化的传入实现了甘肃石刻书法的第二次发展。这两次发展共同构成了甘肃缤纷灿烂的石刻书法艺术形式体系。文章主要以这两个阶段为时间节点,系统论述甘肃石刻书法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以及石刻书法的类型。结果:通过对甘肃石刻书法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发现甘肃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在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领舞”的角色,对后世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起到了决定和导向性作用。结论:综上所述,甘肃石刻书法作为我国传统书法文化的重要支脉,是我国当代书法艺术学习的重要基础,为我国当代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的研究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关键词:石刻;书法;甘肃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0-0-03

1 甘肃石刻书法概述

石刻书法是甘肃书法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法艺术与镌刻艺术相结合的书法艺术形式。不同于其他的文字雕刻样式,石刻书法摆脱了早期书法艺术线条符号的束缚,以石质为载体,展示了甘肃辉煌的历史成就和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是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不仅彰显了传统书法艺术的书写之美,也展示了书写载体本身的形象之美,形成了独有的审美体系。

然而,目前对于甘肃石刻书法的界定,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如石刻的起源,就古代史书文献记载来看,早在秦汉以前的《墨子》一书中曾提到,“书于竹帛,镂于金石”。金石学家朱剑心在《金石学》中提到,“三代有金而无石,秦汉以下石盛而金衰”。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提到,“刻石之风流衍于秦汉之世,而极盛于后汉”。由此可见,石刻究竟初始于何时,现在无从考证。但就当代石锡铭先生《甘肃金石录》来看,甘肃现存最早的石刻是出土于秦汉之际的《西狭颂》《耿勋表》,这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从形制方面来看,目前对于石刻形制的构成众说纷纭。例如,陆和九的《中国金石學》提到石刻包括刻经、碑碣、志铭、画像石四大类型[1]。马衡的《中国金石学概论》提到碣、摩崖石刻、碑、石经、文书、墓志、画像石等[2]。赵超的《中国古代石刻概论》则把石刻分为十种类型,包括刻石、碑、墓志、塔铭、经幢、造像题记、画像石、经版、地券、建筑物附属刻铭[3]。朱剑心的《金石学》中也把石刻分为十种类型,即刻石、碑碣、墓志、塔铭、浮图、造像、经幢、摩崖、石阙、买地莂。从石刻内容方面来看,因石刻用途、形成时代等方面的不同而使得其在内容别称方面大相径庭。例如,南北朝以前把记录人物事迹的石刻基本统称为“功德碑”“记事碑”,而南北朝时期则把记录造像捐赠者姓名、事迹、祈愿等碑文称为“造像题记”。南北朝以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出现了记录美好事物、心情、繁荣景象等方面诗文的石碑,这种石碑又被称之为“诗碑”。综上所述,石刻书法虽然因含有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因素而被归纳为书法艺术,但是出于时间、形制、内容、书法等方面的因素,很难对其进行严格定义,这也就造就了甘肃数量庞大的石刻书法艺术的诞生。

2 甘肃石刻书法兴盛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演变的漫长岁月中,甘肃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黄金地段,尤其是近代以来,大量出土的碑刻、摩崖石刻、墓志、墓表等石刻遗迹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石刻体系,成为甘肃浩瀚如烟书法遗存的代表之一。清代艺术家石涛认为,书法艺术必然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时代的发展也必然带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兴盛。由此可见,甘肃石刻书法艺术的兴盛是时代发展下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时代变迁

石刻书法是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形成的以石刻为载体,通过雕刻汉字线条孕育而成的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在古代,石刻书法只是用以记录并保存文字信息一种途径,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石刻书法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不仅是当代书法艺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成为当代书法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

纵览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甘肃石刻书法的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期是石刻书法的诞生阶段。在此时期,石刻一直作为记录并保存国家大事的重要途径而被上层社会所垄断,文字的镌刻注重实用性,只是单纯地记录历史事件,并不关乎其艺术性。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是甘肃石刻书法发展演变的巅峰时期,出现了碑刻、摩崖石刻、造像碑、塔铭等丰富多彩的石刻书法类型,形成了甘肃庞大的石刻体系。明清时期是甘肃石刻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已经摆脱了宋代以前书法的实用性特征,实现了石刻书法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转型。这一时期,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已经不满足于现状,开始追求心灵的升华,而书法艺术作为我国最为悠久的艺术文化之一,首当其冲成为当时社会的精神文化食粮,于是书法艺术文化在此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结合石刻书法与丰富的人类思想情感的诗碑,成为甘肃石刻书法艺术蜕变的最好佐证。由此可见,时代变迁是推动石刻书法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2.2 政治因素

石刻书法是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艺术产物。礼仪制度作为我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时期乃至对当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根本制度,具有等级性、政治性、象征性等特点。从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在商周时期确立,春秋战国时期瓦解,直到两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议,礼仪制度被纳入儒家思想的范畴,传统的礼仪制度得以重建。在此时期,受《孝经》的影响,统治者大力提倡孝道,再加上举孝廉制度的实施,使得全国上下盛行厚葬之风,碑刻成为展示孝心的重要表现形式,促进了我国石刻书法的兴盛。

另外,北朝时期,甘肃属西域地区,西域文化传入中原并快速传播开来,严重影响了政局的稳定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此情况下,当时的统治者第一次制定了我国历史上遏制外来文化的政治措施。政治方面的介入虽然从多个方面阻碍了我国同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但是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其促使了北朝时期的书法类型开始由书法墨迹向石刻转变,造就了大量的石刻书法艺术,如墓志、碑刻、墓表等。由此可见,石刻书法作为我国一种以文字雕刻而成型的书法艺术形式,其诞生、发展、演变都与古代的政治制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纵览甘肃书法艺术发展史,甘肃的石刻书法艺术虽然在形制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其艺术功能和内容一直遵循内在的发展规律,带有明显的政治特征,始终围绕政治的导向而革新。

3 甘肃石刻书法形式赏析

石刻书法作为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再创作模式,其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石刻的发展历程,真实保存了我国传统汉字文化早期的艺术形象,成为当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审美形式。作为中国书法传承的重要艺术形式,石刻书法不仅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形态演变、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信息,更是当代书家研习我国传统书法艺术取之不竭的艺术宝藏之一。目前,庞大的石刻体系主要集中在甘肃、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尤其是甘肃,由于其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石刻书法,成为我国石刻书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摩崖石刻

在古代,甘肃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重要的交流中心,而我国传统的汉字文化作为其交流的重要媒介,一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步衍化,逐步形成了缤纷灿烂的石刻书法艺术。摩崖石刻作为我国石刻体系中最早的一种石刻艺术形式,其定义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在天然石刻上所刻制的图像、文字等,狭义上专指刻字的摩崖石刻。

通俗来讲,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一种以天然石壁为载体进行刻文记事活动而形成的石刻书法艺术形式,因其载体的特殊性,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写经、竹木简牍相提并论,但论其当代艺术价值却毫不逊色于其他的书法艺术形式,有着“一碑一奇,莫有同者”之特点。其同甲骨文、金文、竹木简牍、纸张墨迹等书法艺术形式一样,共同构成了续写中华民族传统书法文化的宝贵遗产。

例如,出土的刻于甘肅省成县东汉建宁四年的“汉三颂”之一的《西狭颂》,作为我国石刻体系中摩崖石刻的巅峰代表之作,其主要由碑额、正文、图像三部分组成。碑额刻有篆书“惠安西表”四个大字,正文主要记述了李龛的生平事迹和他就任地方官员时在当地的显著政绩以及修通西峡古道、造福当地人民的历史信息,在正文拐角刻有《五瑞图》一处。由此可见,《西狭颂》可以说涵盖了摩崖石刻广义和狭义的所有要素,真实展现了古代摩崖石刻的原始风貌。另外,还有刻于东汉灵帝熹平三年的《耿勋表》,虽然在形式上与《西狭颂》存在着差异,但究其根源,它们都是我国古代记录并传承某个特定时期重大事件或者歌功颂德的媒介。

3.2 墓表

墓表是墓碑向墓志转型阶段衍化形成的一种石刻书法艺术形式。在我国古代,甘肃作为我国西北边陲的重要战略要地,传统的汉族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形成了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国学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孝经》思想,是甘肃乃至我国古代石刻书法艺术诞生的重要因素,再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推动,刻石得以快速发展。然而,刻石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其功用由最初单纯的记事、尽孝等转变成一种追名逐利的途径,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曹操于建安三年实施“禁碑令”,并一直延续到两晋南北朝时期。

晋武帝时期曾下诏曰,“石兽碑表,即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以毁坏”。由于传统儒学的影响,立碑铭志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已经根深蒂固,于是人们就开始把这种歌功颂德的墓碑由地上转向地下,在此情况下,诞生了早期的墓志形态——墓表。目前,对于甘肃墓表的记载少之又少,在当代艺术价值较高并且保存完整的主要是武威前秦建元三年的《粱舒墓表》和西晋咸宁四年的《鲁铨墓表》这两件墓表。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早期向墓志转型的一种艺术形态,存续时间非常短暂。但是,作为我国古代刻石书法艺术的产物,其清晰展示了我国石刻艺术历史文化信息及其艺术形态的变化,为当代研究我国石刻书法艺术形式及其艺术形态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

3.3 墓志铭

墓志铭是甘肃石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古代放在墓穴里面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一种石刻,亦是指石刻上的文字。从石刻文字信息来看,墓志铭共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一是“盖”,指标题;其二是指“底”,指刻有死者名称、生平事迹等关于死者生前信息的铭文,同时亦是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和丧葬制度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石刻书法艺术形制,更是甘肃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纵览甘肃墓志书法发展史,其呈现出时间跨度长、地域分布广、藏品数量多等特点。另外,通过对出土墓志上的文字形态进行分析得出,甘肃的墓志书法楷、隶、篆、行、草诸体皆有,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古代书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目前,对于墓志的起源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刑徒砖,这也是关于墓志铭起源认可率最高的说法。刑徒砖是我国早期一种与墓志铭存在同样功用的石刻形制,虽在向墓志铭转换的过程中,发生了某些转变,但仍属于记录墓主生平事迹的一种石刻媒介。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死者身份的变换。秦汉之际,刑徒砖专门用于记录刑徒死者身份,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刑徒砖完成了向墓志铭的转换,其墓主身份也由早期单纯的刑徒转换成了有功德在身的王公贵族或平民。

第二,功用的转换。刑徒砖是秦汉之际专用于刑徒身份的一种石刻,而墓志铭主要用以记录墓主生平事迹以及对墓主歌功颂德。

第三,材料的转换。早期由于刑徒身份,所以主要以残砖瓦片来记录墓主的相关信息,直到秦汉以后,由于墓主身份及其功能转换等因素,所以墓志由早期的殘砖断瓦演变成了一种石刻材质。

由此可见,刑徒砖作为早期墓志铭萌芽状态的这种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同时,墓志铭作为以我国传统汉字所遗留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衍生出的一种丧葬制度的产物,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书法艺术与雕刻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外在的书法艺术形式美,同时也记载了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的重要历史资料。

3.4 碑刻

碑刻是我国古代一种立于地上并带有我国传统汉字的石刻纪念物或标志物,也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媒介之一。在我国古代,碑刻作为承载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不仅保留了我国古代大量的历史文字信息,而且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成为研究我国古代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及我国当代历史学、古文字学等重要的研究对象。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的相 (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互交流融合,共同构成了当代甘肃缤纷灿烂的多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多民族文化碑刻遍布甘肃各地,使甘肃成为我国除西安碑林以外的第二大碑刻大省。

目前,从甘肃出土的碑刻文字信息来看,该地区的碑刻除了我国古代最为传统的墓葬碑刻以外,还囊括了各式各样的用途。例如,出土于清朝嘉庆九年的《西夏碑》,其是一座用少数民族文字西夏文镌刻的关于重修我国古代建筑的碑刻。还有出土于武威市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此碑是一座记载关于皇室联姻重大活动而立的碑刻。再有出土于1943年的《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此碑记载了西夏移民的各种历史文化信息,是一座传承家族历史信息的碑刻。由此可见,碑刻虽然是我国古代丧葬制度和礼仪制度下诞生的产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已不单单作为记录古代墓主的丰功伟绩而存在,而变成了传承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4 甘肃石刻书法的价值及意义

甘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历史文化,成为当代中华文明古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足珍贵的石刻书法艺术作为一种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传统书法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甘肃当代乃至全国深厚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真实地展现了古代甘肃乃至我国古老传统文化与技艺的融合。它不仅是当代研究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宝藏资料,而且是当代历史学、古文字学等重要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

5 结语

甘肃石刻书法作为我国当代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包含着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缤纷灿烂的艺术文化信息,同时也是研究甘肃乃至我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陆和九.中国金石学讲义: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84-210.

[2] 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83.

[3] 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3.

作者简介:贺世暂(1991—),男,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

猜你喜欢

石刻甘肃书法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