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勘单位进入经济转型期内部审计工作应重新定位

2023-10-24吴红蕊

中国商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内审审计工作单位

◎文/吴红蕊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满足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成立了地质部,拉开了国有地勘单位艰苦而辉煌的找矿序幕。随着经济发展结构的不断变化,地勘资金投入持续下降,多个省份的地勘单位已完成分类改革。目前,地勘单位逐步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重新定位职能,加强审计研究,探求如何协助管理者处理好“管严”和“管活”之间的平衡关系,并充分发挥内审工作的总揽性作用,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推进单位事业的发展。

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经济管理和发展问题

就目前已完成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情况来看,半数以上地勘单位改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少部分地区已转为国有企业。财政保障程度已远远不足以支撑地勘单位正常运营所需,业务全面推向市场已是大势所趋。

在市场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由于保障程度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地勘单位面临着人才流失、业务转型、开拓市场等多个挑战。一些单位还没有从过去的安逸状况中完全走出来,也没有深刻认识到未来发展的压力,对变化缺乏敏锐性,对发展缺乏前瞻性,产业结构单一,板块不清晰。加之近年来国家陆续取消地勘类资质,产业同质化经营现象越发严重。特别是在经济处于复苏期的后疫情时代,项目低价中标已成了普遍现象,运转成本庞大的国有单位不得不和民营经济抢市场。部分地勘单位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部分项目为规避经济风险大量增加施工成本国有地勘单位必须严格遵循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各项规定。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受地域、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极可能出现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例如在偏远地区的旅店无法使用公务卡支付、在施工现场附近农户家中购买初级农产品无法取得合理票据等。从审计发现的问题可以看出,诸多项目为了防范经济风险,只能舍近求远,施工成本显著增加。

地勘单位转型过程中的风险矿业市场的低迷、专业资质的取消都给地勘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也迫使地勘单位从传统的地质找矿业逐步向环境、生态、空间、灾害治理等多领域转型。在此过程中,地勘单位与地方政府及其投资机构、企事业单位间的合作日渐增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风险。

在转型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

内审部门通常被认为是监督部门,是单位经济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样的认识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发展。

审计人员能力更新不及时内审人员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抓准被审计对象的问题核心,可能需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深入检查被审计对象两至三年或更长周期的管理情况。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家财经法规和本单位各阶段的管理制度,还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执行力。内审人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但受工作强度影响,参加培训或“以审代训”的机会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审计工作目标不够清晰目前地勘单位内部审计部门通常被定义为监督部门,以查错误、抓问题为主要工作目标,而审计建议多是以堵塞管理漏洞、前移审计关口为主。从目前审计查出的问题来看,半数以上都源于单位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正常措施与上级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要求之间产生的矛盾。审计工作的目标如果长期停留在堵漏洞而不是促发展上,那么审计工作质效将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长效机制不健全导致“改了又犯”现象频发地勘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在同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多数为共性问题,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高“复发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得已行为,二是整改态度敷衍或整改责任不清晰,三是惩戒措施没有对违规者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单位没有制定有效的长效预防机制,致使一些问题屡禁屡犯。

对于提升审计质效的几点思考和认识

地勘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充分认识自身在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推进研究型审计发展入手开展工作,切实提升审计质效。

建立系统思维 做实审计领域战略谋划研究地勘单位的内部审计应跳出固有的工作思维,围绕单位中心工作和战略布局,统筹研究审计工作的长短期规划,做到单位工作部署到哪里,审计跟踪就到哪里。聚焦单位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做好重点项目、重要规划、重大举措审计,聚焦权力规范运行,做好经济责任、财务收支、内部控制的审计,拓宽审计视野,切实做好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

精准推进工作 注重开展审计全阶段调研要将审计调研分为审计前和审计过程两个阶段。在审计前,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职工及单位管理部门进行访谈,确定重点检查环节,确保在较短时间内精准找到问题。在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对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研究。其中应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问题产生的原因仅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要求与项目实施必需行为发生冲突,资金链条清晰、资料详实且不涉及违法违纪的,可以不作为违规事项提出,如偏远地区发生购买行为无法使用公务卡支付的情况。此外,还可根据年度审计任务统筹安排工作,将多个同类审计同步开展,便于发现共性问题和典型性问题,有效提高审计效率。

强化成果运用 做好部门贯通协同 审计成果运用是审计工作质效的重要体现,做好审计工作的“后半篇文章”需要单位各部门共同形成合力。一是对问题“多方会诊”,各部门共同协作梳理和完善制度流程,前移风险防范的关口;二是将成果共享共用,将审计和整改结果作为考核任命、绩效评价等事项的重要依据;三是与单位纪检部门联动工作,推进以审促改、以案促改,努力实现1+1>2 的耦合效应。

转变工作思路 提升审计服务职能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提取资料掌握了多个内部单位和重要事项最广泛和最深入的情况,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整个单位管理和发展的全貌,这是其他管理部门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审计人员应该通过现象分析实质,从监督管理和产业发展两大方面提出建议。既要精准抓住问题,结合转型过程中的业务特点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建议,又要利用审计中掌握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产业发展中的优劣势作出客观研判并提出发展建议。只有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以审促建、以审促治上来,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真正服务于单位事业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审计质效。

在此,笔者借用案例作进一步解释。某地勘单位投资百万元购置海洋重力探测设备,在使用不久后因地方政府规划原因无法取得新的项目,造成资产闲置。审计人员与相关技术人员深入交流,分析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后提出审计建议:“充分利用设备、技术优势,聚焦能源勘查,着力发展深海深测技术。短期内向深湖探测要市场,锻造水下勘测核心竞争力。”该建议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业务人员积极探索西部市场,近日已在青海省完成了国内首次湖区水下重力测量。

在地勘单位经济转型的阵痛期,内部审计工作担负着经济监督和推动发展的双重责任。内审部门应始终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探索问题的根源,深入研究国家与地方战略谋划,以扎实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单位管理和事业发展提供建议指导。

猜你喜欢

内审审计工作单位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填单位 要推敲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看错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