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饼的老祖宗

2023-10-24李晓愚

阅读(中年级) 2023年9期
关键词:胡饼字条团圆

李晓愚

每逢中秋,各色月饼纷纷上市。月饼又叫“团圆饼”,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对于中国人来说,月饼早已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民俗符号。

关于月饼的来历,民间有各种传说,其中人气指数最高的一个版本跟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有关。据说元朝皇帝为了加强对百姓的统治,规定每十户人家设立一个“管家公”,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时时刻刻监控百姓,防止百姓有造反的举动。这些管家公仗势欺人,百姓实在忍无可忍,偷偷跑去找朱元璋的起义队伍,请求他除掉管家公。朱元璋很为难,这些管家公人数众多,又散布在百姓中间,很难一举清除,而且官兵搜查严密,消息也不容易传递出去。这时候军师刘伯温给出了个主意,他让人放出风声,说老天爷要降大难于人间,想要幸免就得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对月吃饼。于是大家争相跑去糕点店买饼,等把饼掰开一看,里头有张小字条,上面写着:“中秋子夜时,齐杀管家公。”百姓感到奇怪,悄悄一打听,发现家家户户的饼里都有这么一张字条,于是一起拿起菜刀、棍棒,將管家公打得落花流水。为纪念这次起义的成功,朱元璋在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就下令每年中秋节吃月饼。

把月饼的起源与军事谋略挂上钩,听起来惊心动魄,不过这毕竟只是传说,可以娱乐,不能当真。月饼当然也是饼的一种,要追溯它的源头,就要从饼的历史说起。月饼的老祖宗其实叫“胡饼”,汉语词汇里带个“胡”字的东西多是从西域传入,像胡萝卜、胡椒、胡麻、胡桃等,胡饼也不例外。在胡饼传入之前,中原大地的“饼”基本上都是汤饼,就是面片儿汤;还有一种蒸饼,相当于今天的馒头。那胡饼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一种又大又圆的烧饼。从外形上讲,它最接近于后来的月饼。胡饼非常受欢迎,到了唐代人们还在饼里加上馅儿,使之更加美味。

到了宋代,朴素的胡饼摇身一变,成了风雅的月饼。最常被引用的例证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如嚼月”就说明这种饼的外形像月亮一样圆圆的;“中有酥与饴”是说饼里有酥油和饴糖,入口酥软香甜。这样的描述的确与月饼很像。苏东坡的这首诗是在朋友为他饯行的宴会上即兴创作的,时间恰恰就在农历八月。由此看来,他所品尝的很可能就是月饼。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在中国真正风行起来是在明朝。明代的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就明确指出:“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月饼在当时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作为祭拜月亮的供品,二是作为亲友间互相馈赠、联络感情的工具。从此,中秋节吃月饼正式成为中国人的节令习俗。

从原料来说,月饼不过是一种普通糕点,而且传统月饼油多、糖多、热量高,不宜多吃。可不管怎样,就因为这枚小小的饼与月亮、与中秋、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它便成了中秋节不可或缺的食品。要知道很多文化现象并不是什么物质现象,而是人类的一种感情现象。

猜你喜欢

胡饼字条团圆
宋代胡饼受众人群及销售方式探析
论胡饼在唐代社会中的流行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团圆中秋
一张字条引发的思考
那些年,我收到过的“小字条”
胡饼、麻饼与烧饼
《小团圆》是否有出版的必要
中秋佳节话“胡饼”
互不理睬